當全世界的鏡頭還在追著烏克蘭戰場的泥濘、盯著中東沙漠的硝煙時。
在南亞次大陸西北那片夾著興都庫什山脈余脈的土地上,另一場戰火正燒得越來越旺,連空氣里都飄著焦土的味道。
2024 年 10 月的那些日子,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邊境線上,沒有平靜可言。
火箭彈拖著橘紅色的尾焰劃破夜空,坦克的履帶碾過碎石路發出沉悶的轟鳴,戰斗機和無人機在低空盤旋的嗡嗡聲讓人頭皮發麻。
大口徑火炮的轟擊把原本青灰色的山巒炸得一片焦黑 —— 這場被外界隨口叫做 “拉登德比” 的對抗,比過去幾十年里任何一次邊境摩擦都要兇狠。
后來卡塔爾出面調停,19 日那天總算簽了停火協議,可槍聲停了,不安卻沒散,反而像潮水下的暗礁,藏得更深了。
誰都看得出來,這不是一時沖動的打打鬧鬧,可到底是什么樣的根由,能讓兩個相鄰的國家,為了一條邊境線、一片土地,糾纏上百年還不肯罷休?
![]()
血色邊境:沖突失控的現實圖景
2025 年 10 月,巴基斯坦國防部長在伊斯蘭堡的記者會上,擲地有聲地發出 “要么合作,要么毀滅” 的終極警告。
這番表態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徹底擊碎了外界對巴阿邊境局勢緩和的期待。
此前,兩國代表在伊斯坦布爾進行的停火談判,在持續數輪后最終破裂,這一結果也標志著自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權以來,巴阿兩國最嚴重的邊境危機正式進入失控狀態。
談判桌上的僵局,很快便轉化為邊境線上的炮火,雙方的軍事對抗強度不斷升級,讓這片本就多災多難的土地再度陷入水深火熱。
![]()
沖突帶來的傷亡數字,更顯觸目驚心,2024 年 12 月,巴基斯坦軍方對阿富汗帕克提卡省發動空襲。
此次襲擊直接造成 51 人死亡,阿富汗臨時政府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發表聲明予以強烈譴責,稱巴方的行為是對阿富汗主權的嚴重侵犯。
僅時隔數日,即 12 月 28 日,巴阿軍隊又在巴基斯坦西北部一處邊境安全檢查站爆發激烈交火,雙方均動用了重型武器,關于傷亡情況,雙方表述卻存在明顯差異。
巴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此次交火造成 1 名士兵死亡、6 人受傷;而阿富汗當地媒體報道稱,沖突導致 19 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
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便在 2025 年 4 月雙方達成臨時停火協議后,局勢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阿富汗境內針對巴基斯坦的襲擊仍時有發生。
據巴方統計,僅此類襲擊就已造成 132 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且跨境襲擊的數量較停火前激增 300%,停火協議儼然成為一紙空文。
這場被外界戲稱為 “拉登德比” 的軍事對抗,其激烈程度遠超以往任何一次邊境摩擦。
在沖突中,戰斗機呼嘯著掠過邊境上空,重炮的轟鳴聲震耳欲聾,無人機則精準地對目標實施打擊。
各類重型武器的投入,讓邊境地區儼然成為一個巨大的戰場。而恐怖襲擊的陰影,也始終籠罩著巴基斯坦。
據巴基斯坦官方統計,2024 年全年,該國境內共發生 500 多起恐怖襲擊事件。
其中超過半數的襲擊都與阿富汗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這些數據無不凸顯出巴阿邊境沖突已對巴基斯坦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也讓地區局勢變得愈發復雜難測。
![]()
撕裂民族的百年病根
1893 年,在當時的喀布爾,英屬印度外交官莫蒂默?杜蘭德爵士與阿富汗國王阿布杜爾?拉赫曼?汗簽署了一份重要協議。
正是這份協議,劃定了一條長達 2640 公里的邊界線“杜蘭德線”。
然而,這條邊界線的劃定,完全是大英帝國基于自身戰略需求做出的決定,絲毫沒有考慮當地的自然山川走向,無視了普什圖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聚居區。
在當時的 “大博弈” 背景下,大英帝國與沙俄帝國為爭奪中亞霸權,將阿富汗視為緩沖國。
而 “杜蘭德線” 便是這場博弈的產物,它如同一條無情的分割線,將普什圖民族的生活版圖硬生生切開。
這一不合理的劃分,給普什圖民族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數千萬普什圖人被迫分屬兩個不同的國家。
在阿富汗,總人口約 4200 萬,其中普什圖人約有 1900 萬,雖然是該國的最大族群,但在多民族共存的格局下,并未占據絕對優勢,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話語權也受到諸多限制。
![]()
而在巴基斯坦,總人口達 2.4 億,境內的普什圖人數量更為龐大,約有 4000 萬。
然而,他們在巴基斯坦總人口中的占比僅為 17%,長期以來,在旁遮普精英集團主導的政治、軍事和經濟體系中。
普什圖人始終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無法真正參與到國家的核心決策中,這種民族地位的差異,為后續的民族矛盾埋下了隱患。
1947 年,英屬印度宣布解體,巴基斯坦正式獨立,“杜蘭德線” 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之間的國際邊界。
但對于這條邊界線,阿富汗歷屆政府,無論是過去的王國時期,還是后來的共和國時期,都始終拒絕承認其合法性。
在阿富汗政府和民眾看來,“杜蘭德線” 是殖民主義強加給他們的屈辱遺產,它不僅割裂了普什圖民族,更剝奪了阿富汗大量的土地和資源。
這種不承認的態度,成為了巴阿兩國長期以來爭端不斷的核心癥結。
而對于普什圖民眾而言,邊界線帶來的影響更為直接:一個家族的成員可能分別生活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兩國境內。
本正常的部落集會,也可能被認定為跨境非法活動,這些現實問題,不斷撕裂著普什圖社會,讓民族裂痕愈發加深。
![]()
內外交織的安全死結
巴阿兩國在安全認知上的鴻溝,早已成為解開邊境困局的最大障礙。
對巴基斯坦而言,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絕非普通的恐怖組織,而是在境內建立 “國中之國”、威脅領土完整的分裂勢力。
巴方多次要求阿富汗塔利班劃定 “武裝分子禁入區”,并允許巴軍跨境清剿巴塔據點。
但阿富汗塔利班始終以 “維護國家主權” 為由拒絕,且受普什圖民族情感牽絆,對巴塔的態度始終曖昧。
時而迫于國際壓力展開象征性打擊,時而又因意識形態共鳴默許其活動,這種搖擺讓巴基斯坦的安全感持續崩塌。
![]()
外部勢力的介入,更讓這片土地的博弈局勢愈發復雜。
美國為維持在中亞的影響力,向阿富汗塔利班提供 23 億美元軍事援助,試圖通過援助綁定阿塔政策走向。
印度則將阿富汗視為制衡中巴經濟走廊的關鍵節點,大幅擴大在阿基建投資,甚至被曝出與阿富汗境內武裝組織存在隱秘聯系。
而伊朗近期向阿富汗東部增派 1.2 萬名邊防軍,看似是為防范邊境混亂外溢。
實則進一步將地區局勢拖入美、印、伊等多方角力的泥潭,讓巴阿邊境從雙邊對峙升級為多國博弈的戰場。
更致命的是,地區安全已陷入 “猜疑鏈” 死循環。
巴基斯坦軍方掌握的證據顯示,阿富汗境內 53% 的武裝分子訓練營與印度三軍情報局存在資金往來,這些外部支持讓巴塔得以持續擴充實力,不斷對巴境內發動襲擊。
而巴基斯坦對阿富汗的跨境打擊,又被阿塔解讀為 “主權侵犯”,反過來成為其縱容巴塔的 “合理借口”。
在缺乏基本信任的前提下,每一次行動都在加深對立,每一次猜疑都在推動沖突升級,形成難以打破的安全死結。
![]()
懸在南亞的核風險
巴阿邊境沖突的核心矛盾,從根源上便注定難以調和。
“杜蘭德線” 造就的普什圖民族問題,是殖民時代留下的 “歷史傷疤”。
普什圖人的民族自決訴求,與巴基斯坦、阿富汗現有的國家主權結構形成尖銳對立,沒有任何一方愿意在領土問題上讓步,這種矛盾在可預見的未來找不到化解之道。
巴基斯坦越打擊巴塔,越需要向阿塔施壓;阿塔對巴塔的任何庇護,又會招致巴方更猛烈的報復,雙方如同綁在同一輛沖向懸崖的戰車上,無法脫身。
![]()
阿富汗塔利班的角色撕裂,更讓局勢雪上加霜。
作為執政者,阿塔需要國際承認與經濟援助,不得不展現 “負責任” 的一面;但作為源于普什圖民族的 “革命運動”,它又無法完全割裂與巴塔的聯系。
這種雙重身份導致其政策反復無常,時而承諾打擊恐怖主義,時而又對巴塔活動視而不見,讓巴基斯坦難以建立戰略信任,也讓國際社會對其治理能力充滿疑慮。
更危險的是,這場沖突還裹挾著核風險。巴基斯坦作為擁核國家,其邊境安全直接關系到全球核安全穩定。
盡管巴基斯坦從未威脅使用核武器,但在沖突持續升級、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地區局勢的任何失控,都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后果。
![]()
結語
巴阿邊境的炮火,是百年帝國遺產的悲情回響,也是當代地緣博弈的殘酷縮影。
從 “杜蘭德線” 撕裂民族,到塔利班勢力變異反噬,再到外部勢力攪局添亂,多重矛盾交織成一張無解的困局之網。
停火協議只是風暴眼中的短暫平靜,只要深層矛盾未消,沖突便隨時可能重啟。
這片土地的苦難警示著世界:殖民時代的歷史欠賬、民族與主權的復雜博弈,若得不到正視與化解,終將釀成更大的危機,而南亞的穩定,乃至全球的安全,都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