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有四塊最肥沃的大平原,中國拿到了其中兩個,另外兩個卻擦肩而過。這讓人不禁好奇:我們的老祖宗那么有智慧,為什么沒有把近在眼前的好地方都收入囊中?
![]()
先說說東南亞的湄公河平原,現在越南、泰國靠著它吃飽飯,可在古代,它就是塊“看得見夠不著”的肥肉。不是老祖宗不想要,是中間隔了座翻不過去的“大高墻”——橫斷山。
你想啊,幾座三千米以上的大山擠在一起,中間全是深峽谷,谷底的河水流得能把馬卷走。
更嚇人的是山里的環境:夏天悶得像桑拿房,到處是帶毒的蚊子和小蛇;一到雨季,泥石流說來就來。
古代打仗全靠人扛馬馱,軍隊剛翻過山就廢了一半——要么水土不服上吐下瀉,要么被山里的部落放冷箭。
最典型的就是乾隆年間,他想把湄公河平原收過來,派了名將傅恒帶大軍去。結果呢?士兵進了雨林就開始掉鏈子,好多人染了病,傅恒自己也沒扛住,死在了半路。
乾隆一看戰報,徹底死心了:“這地方,拿命也換不來。”
說白了,橫斷山不光擋人,還擋補給。就算僥幸占了平原,糧食運不過去,士兵得餓肚子;官員管不到,最后還是得丟。老祖宗可不傻,賠本的買賣不干。
![]()
朝廷的大軍翻不過山,可民間有群人悄悄去了,帶頭的叫鄚玖,是個明朝的廣東人。
清朝入關后,鄚玖不想剃頭發留辮子,就帶著家人逃到了海上,漂了好久才到柬埔寨南邊的一片荒地——也就是現在湄公河三角洲的核心區。
那時候這兒全是沼澤和野草,柬埔寨國王正愁沒人管,見鄚玖會種地、會辦事,就說:“這塊地給你管,收的糧食分我點就行。”
鄚玖立馬喊來老家的親戚朋友:“快來這兒種地!不用交租,種多少自己留多少!”
潮汕、福建的鄉親,一聽這話全來了。鄚玖教大家開渠澆地、種水稻,還蓋了集市、學堂,甚至修了碼頭,商船一來二去,這兒就成了熱鬧的“小廣州”,連外國人都來做生意。
可好景不長,柬埔寨內亂了,到處打打殺殺。
隔壁越南的阮家勢力越來越大,派人來拉攏鄚玖:“跟我們混,我們幫你守地,沒人敢欺負你。”
鄚玖琢磨著,鄉親們得有個靠山,就答應了。他哪兒想到,這一答應,等于把辛苦攢下的家業送了人。
![]()
越南拿到這塊地后,就像撿了寶,一步步把周邊的平原都占了,最后把整個湄公河三角洲都攥在了手里。
鄚玖死后,他兒子想把地搶回來,可越南已經站穩了腳跟,根本打不過。更糟的是,后來法國人帶著槍炮來了。
19世紀末,法國人把越南、柬埔寨、老撾都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然后拿出地圖,大筆一揮:“湄公河三角洲歸越南管!”就這么一句話,這塊肥地徹底成了越南的。
那時候中國正忙著應付其他列強,根本沒精力管南邊的事,等緩過神來,早就晚了。
后來越南趕跑了法國人和美國人,統一了國家,對湄公河平原看得更緊了。柬埔寨想往回要,可打了多年仗,國力早就空了,根本搶不過,只能認栽。
有人說老祖宗太膽小,放著肥地不拿。可換在古代,這真不是膽小,是精明。
老祖宗種地有個規矩:“守得住,才能算自己的。”
華北和東北平原,古代騎馬從北京到沈陽也就幾天,糧食、士兵都能及時送到,守著省心。
可湄公河平原呢?從云南過去要翻山越嶺,送一批糧食得走大半年,路上還可能被搶、被淹,成本比收的糧食還高。就算占了,也守不住,不如不拿。
老祖宗當年被大山和車馬困住,沒拿到那兩塊平原。但現在,高鐵能通到東南亞,商品能鋪滿當地市場,那些曾經錯過的“糧倉”,正以新的方式,和我們的生活連在一起。這算不算另一種“彌補”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