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葉
數字技術以其強大的記錄、存儲、分析和傳播再現能力,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帶來新的變革。它讓我們能夠超越時空限制,精準留存文化遺產的當代樣貌,甚至重現其歷史風華;也能夠創新表達知識,讓沉睡在博物館、古籍中的,沉浸的文藝形態活起來,走進現代生活,特別是能夠走進年輕一代;還能夠賦能文化產業,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為文化遺產的可持續傳承注入新的精神活力。
10月31日,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期間,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平行論壇聚焦重塑文化遺產的數字保護與活態傳承這一核心議題。當天的論壇分為上下兩場,均由主題演講和圓桌對話構成。
![]()
論壇現場
數字化助力文化遺產“走下去”
中外專家開啟全球遺產數字化保護對話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教授以《摩梭母系文化的當代意義》開啟了上午的主旨演講環節。隨后,來自意大利、英國的專家也進行了主題分享。
意大利阿皮亞古道考古遺址公園展陳及數字化部主任洛倫茨·坎帕蕾拉就《古道考古公園的數字策略與公眾參與》,分享了阿皮亞古道上的雕塑,如何運用3D激光掃描、數字模擬的方法進行修復和重建,同時,全景投影、3D體驗、虛擬博物館,為游客帶來全新參觀體驗……坎帕蕾拉說“通過數字的創新技術,我們可以將現代的人與過去、歷史聯結在一起。”
上午主旨演講,還有意大利中央文物修復院文物材料分析實驗室負責人保拉·梅扎德里,分享了如何利用多學科結合,讓當代藝術在公共空間得到更好保護。“這些保護活動會涉及不同的專業人士,比如化學專家、歷史學家,還有文物保護的專家以及其他的專業。”梅扎德里說。
![]()
論壇現場
上午的圓桌對話由兩個主題構成,在《文化遺產的活化應用場景創新》對話中,首先界定了“場景”概念:文化的遺產,特別是物質文化遺產和原生性的場域,是非常相關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進行意義重構和價值重構的話,必須要進行場景的創新。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張杰的觀點聚焦在“人工智能賦能以后,我們的遺產如何場景敘事”上。他以微短劇《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為例,“有了人工智能之后,我們敘事的方式變成了人機協同,敘事的主體得到了擴容,之前我們可能是專家、學者為主,現在(有了)AIGC之后,我們甚至誕生了AIGC全能生產的,包括從腳本的創作到后期的制作、影視劇的節目”。
而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趙倞以19世紀的意大利詩人引入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文化遺產的保護,也要在精神、意義和思想的層面去進行發掘。“自然絕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的、浪漫的場景,它很可能是存在著災難,我們怎么樣去看待這個事情,怎么樣用一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宇宙級的視野,更深邃的眼光去看待這個東西,”
重塑、活化、場景是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授蕭放在圓桌對話中的關鍵詞。“怎么把這個不能移動的遺產變成一個身邊場景性的利用,讓它進入我的生活,讓它變成我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讓我們從這些遺產里面感知我們先人的智慧和理念,這是做文物遺產活化的時候需要特別強調的。”
“先民的東西我們要傳下去,他的物質的形態具有脆弱性,我們怎么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去傳承得更好,保護得更好,其實是我們工作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意義。”西南交通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教授邱小平以古格王朝活化為例,他從技術的層面談活化的路徑,將信息技術和文化保護相結合,“可以實現快、準、穩這么幾個特征。”
最后,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郝云超,則從高校的人才培養中介紹如何以美育這樣一個視角,通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在《全球遺產數字化保護案例對中國的啟示》對話中,涌現出眾多國際經驗,這些經驗對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能夠帶來哪些啟示和價值?塞浦路斯研究所數字文化遺產副教授索林·赫蒙說,“我們重大的挑戰就是讓這些不同學科的人來共同合作,因為這些人有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也有自然學科、實驗學科、數字學科以及工程師、計算機工程等等,所以我們的目標是什么呢,就是許多有一個范式的轉換,不再是競爭性的而是合作性的學科范式,在這里我們希望能夠建立這樣一個文化遺產,同時以數據為驅動的這樣一個學科,創造一個合作的環境,我們可以獲得高質量的數據”。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金江波教授介紹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一個數字資產的形成將會成為一個區域發展的源動力,特別是在AI時代。“當我們通過多模態的大模型構建數字文化,這些遺產能夠更好地成為學術研究,成為我們田野調查,能夠成為我們區域文化保護的一些制度、一些路徑、一些政策的時候,我們會想到這些數字資產將會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文化遺產活化應用
解鎖保護與傳承密碼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王仁湘以《三星堆符號·神獸三叉紋觀察》為題,將古蜀人的神秘符號和當代藝術結合,以考古學和符號學的跨學科視野,拉開了下半場論壇的主旨演講序幕。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楊平從《瀘州老窖:文化遺產耳朵活態傳承與創新保護》入手,介紹了瀘州老窖獨有的“活態雙國寶”:持續釀造450余年的1573國寶窖池群和不間斷傳承700余年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并非靜止的歷史遺存,而是可以融入當代生活、持續產生價值的“活態資源”。近年來,瀘州老窖專注文物保護,升級博物館推出數字化展陳;關心技藝傳承,師徒相授與產學研協同并重;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智能包裝中心“燈塔工廠”;創新文化傳播,開發“非遺+”IP驚艷年輕群體和世界舞臺。楊平表示,瀘州老窖通過“活態保護+數轉智改+文化創新”,讓“活態雙國寶”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發揮價值。
![]()
論壇現場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艾蓮,從資源依賴到技術去對數字技術賦能文旅產業發展的幾點思考進行分享。她特別提到,在文旅發展競爭陷入“同質化”時,只有深耕我們文化的IP,增強運營,加強項目的魅力和可持續性,方為解決之道。
論壇下半場,圓桌對話的主題為“文化遺產的活化應用實踐創新”,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的一個見證,也是我們走向未來非常重要的寶貴資源,如何讓這些曾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活起來并且火起來,從靜態地保護走向動態的活化,從殿堂走向百姓的生活?多位嘉賓分享了自己看法。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謝兵良教授認為,文化的保護傳承,要從全社會啟動,而不是某個個體的事情。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黨委委員王月清教授則介紹了自己對“活化”的理解,“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的方法論就是雙創,叫創新型的發展,前面是創造性的轉化。我想現在的活化幾乎是與時俱進,用現在這樣一個技術來提升消費,特別是把文化保護事業跟文化產業連在一起”。
川投智勝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楊春鵬則提出了文旅行業如今的痛點。“在傳統文旅的背景下,傳統景區進入了中年的瓶頸,你沒有文化的底蘊,其實現在越來越難被游客,特別是年輕家庭所接受,他們需要的是情緒、情懷的打動,他們需要的是從傳統的物質到打卡游到精神的享受。”如何解決這一難題,他認為,“在科技賦能文旅行業這個過程中,我們人工智能和我們文旅的結合應該是呼之欲出而且勢在必行。”
圖據主辦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