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今年剛剛62歲,每到秋冬時節,總喜歡在晚飯后給家里蒸上一鍋紅薯或者燉一碗南瓜粥。她覺得自己年紀大了,白米飯吃膩了,多吃紅薯、南瓜“養生又排毒”,還美其名曰“順腸胃”。可最近連續幾周,王阿姨老感覺肚子脹,晚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睡,體檢結果顯示血糖也高了不少。王阿姨明明平時吃得不多,為什么身體還是亮起了“黃燈”?
在醫院,內分泌科的醫生聽完王阿姨的日常飲食后,特意強調:“年紀大了,紅薯和南瓜不是不能吃,但一定別當成‘萬能養生圣品’猛吃。”醫生的這句話,一下子讓王阿姨和身邊的朋友們都愣住了——不是說紅薯、南瓜高纖維、低脂肪,是老年人的健康食品嗎?難道真有啥健康隱患嗎?
![]()
許多老年朋友對紅薯、南瓜情有獨鐘,但對它們的糖分和對身體的影響,其實了解不多。吃得適量、搭配合理的紅薯和南瓜是健康食材,但若不加節制甚至當飯吃,當心“好心辦壞事”。那么,紅薯和南瓜究竟能不能吃?哪些情況需要少吃?老年人如何吃才能真正受益?
很多人認為,紅薯和南瓜都是“營養之選”,富含膳食纖維、β-胡蘿卜素、鉀、鎂等多種微量元素,對腸道通暢、心血管健康都很有益處。據《中國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數據顯示:每100克紅薯約含20-25克碳水化合物,南瓜則在6-12克間浮動。但你是否知道,當紅薯、南瓜“天天不離手”,尤其是糖友、消化功能減弱的老年人,風險卻悄然增多?
首先,紅薯、南瓜雖說屬于“低脂高纖”,但它們的淀粉含量不低,而且部分品種的南瓜(如板栗南瓜)、紅薯(如日本紅薯)含糖量更高。煮熟后淀粉變成更易吸收的葡萄糖,對老年人而言,尤其是胃腸蠕動減慢、胰島功能下降的群體,一碗紅薯粥、一個大紅薯下肚,血糖反應比年輕時更強烈。
![]()
最新一項包含800余名中老年人的內分泌門診回訪數據顯示,高齡群體每天連續攝入100克以上紅薯或南瓜的,空腹血糖平均升高幅度達到16.7%,有2成患者血糖波動超過警戒線。尤其是習慣將紅薯、南瓜替代主食的老年人,風險更高。血糖“電梯”式上沖下跳,胰島素壓力驟增,長遠來看,反而損傷代謝健康,加重胰島功能負擔。
紅薯、南瓜本身并非“害人食品”。恰當的食用方式和 控制攝入量才是關鍵。許多朋友習慣早中晚三餐都加點紅薯、南瓜,以為“排便通暢就代表腸胃健康”。但醫生提醒——70歲以上群體常見脾胃虛弱、胃動力下降,如果膳食纖維攝入超量,反倒易腹脹、泛酸甚至反胃。尤其是長期胃部疾病、基礎代謝慢的人群,要格外小心。
還有一種常見誤解:“南瓜有降糖作用”。實際上,確有科學研究發現,南瓜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如多糖、類黃酮等)在動物實驗中表現出調節血糖的潛力。但這些往往是從高純度南瓜提取物獲得,在日常餐桌上一碗普通南瓜粥的“效力”遠不足與實驗室相比。若因此加大量攝入,就可能適得其反。
![]()
此外,不同品種的紅薯、南瓜糖分差異極大。比如板栗南瓜的糖分約為普通南瓜的2倍,而日本紅薯比國內普遍紅薯甜。選擇哪種食材、吃多少,比簡單地“只盯著健康標簽”更重要。
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醫生給出的最實用建議是:紅薯、南瓜能吃,但要小份量、多樣化搭配,別單吃,更別一頓猛吃。權威營養建議,紅薯每日50克以內為宜,相當于半小根(去皮、熟重),南瓜建議每日一小碗(約100克),并與豆制品、粗雜糧、蔬菜等一同食用。這樣可延緩碳水吸收,幫助血糖保持平穩,也能減輕胃腸負擔。
烹調方式也很關鍵。推薦采用燉煮、蒸食,不要油炸或大量加糖烘焙。優選搭配清淡蛋白質食材,如豆腐、雞胸肉或瘦豬肉。不要晚飯或睡前大量進食紅薯、南瓜——餐后活動可幫助代謝多余糖分,避免“夜間血糖起伏”。
如果近期體重明顯增加、消化道不適、餐后血糖異常升高,建議暫停紅薯、南瓜攝入,及時就醫明確原因,防止進行性代謝異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