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雙11預售首夜,家電直播間的比價大戰迅速升溫:小米“巨省電Pro”空調在國家補貼后價格下探至1600元,美的“酷省電Pro”緊隨其后調整為1999元,疊加平臺優惠后兩者實際差價已不足五百元。
一端是“購車即贈家電消費券”的生態導流策略,另一端則是“高價即退+當日安裝”的履約保障,美的與小米的正面交鋒讓消費者目不暇接。這輪降價潮并非臨時起意,而是兩大巨頭從十年合作伙伴走向全面競爭后的必然碰撞。
在政策補貼帶來的低價盛宴背后,究竟會是小米所構建的智能生態持續顛覆行業,還是美的依托制造根基實現穩健突圍?這場對決的答案正逐步顯現。
![]()
這場雙11前的戰火其實早在2025年10月29日就已點燃——當天美的公布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單季營收達1119.3億元,同比增長10%;歸母凈利潤為118.7億元,同比上升9%。這份亮眼數據背后,體現出企業應對激烈競爭的強大底氣。
而另一邊,市值高達1.17萬億港元的小米,盡管市盈率達到29倍,約為美的的兩倍水平,但其第二季度財報卻暴露出增長隱憂:整體業務增速放緩,毛利率下滑至22.5%,相較美的智能家居板塊29%~30%的盈利區間存在明顯落差。
雙方關系的轉變早有征兆。2015年,美的與小米實施交叉持股達成戰略合作,前者以12.73億元注資小米,后者出資12.11億元成為美的第十大股東,聯合推出的i·青春智能空調一度引領市場風向。
![]()
轉折點出現在2018年,小米正式進軍空調領域,直接切入美的傳統優勢賽道,引發首次摩擦。2019年,小米成立大家電事業部,美的隨即推出子品牌華凌予以抗衡,同年小米減持股份退出美的前十大股東行列。
隨著小米空調出貨量由2020年的110萬臺躍升至2024年的680萬臺,五年間增幅超過六倍,并成功躋身行業第四位,美的也在2024年內完成對小米股票的全部清倉,累計回籠資金18.37億元,徹底掃清了戰略上的羈絆。
據知情人士透露,方洪波曾為深入研究小米模式撰寫逾十萬字分析報告,并公開強調:“今年空調行業必將迎來一場硬仗。”可見其對此輪競爭的高度重視。
![]()
2025年雙11期間,空調市場的對抗進入高潮階段。小米采取清晰且極具攻擊性的定價策略,在2400元以下入門級市場借助國補紅利主打極致性價比,“巨省電Pro”憑借低價迅速吸引大量價格敏感型消費者。
但小米并未局限于低價路線,2月高調發布售價達3萬元的高端中央空調產品線,同時聚焦用戶體驗微創新,例如針對冷風直吹問題設計的“上出風口”機型定價3499元,推動其2025年第一季度線上平均成交價同比提升25%,達到2863元。
奧維云網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7月小米空調線上市場份額一度攀升至16.71%,短暫超越格力引發業內震動。小米集團合伙人兼總裁盧偉冰明確表示,目標是在2030年前將空調業務帶入中國市場前兩名,且智能制造工廠預計年內正式投產。
![]()
面對挑戰,美的迅速啟動“矩陣化防御+精準打擊”組合戰術。旗下年輕化子品牌華凌率先出擊,2025年1月至4月線上均價控制在2199元,低于小米同期的2599元,成功截獲大批年輕用戶群體,上半年線上份額接近10%。
隨后主品牌親自下場應戰,“酷省電Pro”官方指導價從2899元下調至2199元,精準鎖定小米核心爆款的產品定位。
美的將戰場引導至自身擅長的技術和服務維度,其歷經十年研發的“無風感”技術通過重構氣流路徑有效緩解直吹難題,相關產品云朵系列上市僅半年銷量突破20萬套。2025年上半年,該系列產品在線上、線下零售額份額分別達到25.06%和33.4%,穩居行業首位。
![]()
服務層面,“極速安裝”依托全國超10萬家合作門店的服務網絡,在“以舊換新”政策落地后構筑起難以復制的服務壁壘。
除空調外,大家電全品類的競爭格局也已全面展開。小米洗衣機2024年出貨量達190萬臺,同比增長超45%,依托手機一鍵操控、洗衣烘干自動聯動等生態功能形成差異化賣點。2025年前四個月線上零售份額達8.9%,平均售價同比上漲23.5%至1562元。
但在冰箱市場遭遇瓶頸,UBS研究報告指出,其線上零售價值份額從2025年1月的8.5%回落至7月的5.5%。
![]()
冰箱作為高單價耐用消費品,用戶更傾向選擇美的這類擁有長期口碑積累的品牌,對互聯互通等功能的關注度相對有限,這也凸顯出小米輕資產運營模式在重技術門檻品類中的局限性。
美的的反制則圍繞制造能力與全場景布局展開。其融合AI算法優化的“T+3”按需生產體系,極大壓縮庫存周期與運營成本,為價格競爭提供堅實支撐。旗下小天鵝品牌主動調降線上均價,正是這一戰略意圖的明確信號。
在高端市場同樣發力迅猛,COLMO品牌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60%,有力緩沖中低端市場價格壓力帶來的利潤侵蝕。
![]()
生態戰略方面,美的以“全屋智慧生活場景”回應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憑借全品類家電覆蓋能力打造一體化解決方案。同時加速入駐抖音電商平臺,并推進線下體驗店升級,彌補數字化營銷方面的短板。
資本市場的態度早已反映出對兩種發展路徑的不同判斷。截至2025年9月初,美的動態市盈率維持在11—13倍之間,低于“港股十巨頭”均值,H股年內漲幅約20%,落后于小米的58%及恒生指數的29%。
投資者仍習慣用傳統白電邏輯評估美的估值,但實際上,其新能源與工業技術、智能建筑科技等B端業務前三季度增長率均超過20%,海外OBM(自主品牌)收入占ToC總營收比重已突破45%,這些高成長性板塊尚未被充分計入當前股價。
![]()
相比之下,小米29倍的市盈率主要源自資本市場對其“科技生態”愿景的高度期待。目前全球活躍用戶達7.31億,連接IoT設備總數達9.89億臺,龐大的生態系統支撐起未來的增長想象空間,使市場愿意為其溢價買單。
![]()
這場較量的最終結局未必是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更可能是雙方在相互借鑒中推動產業重構。小米正通過自建生產基地、推進全棧自主研發來補齊供應鏈與制造能力短板,而美的也在積極吸收互聯網企業的用戶洞察與數字運營經驗。
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兩大巨頭的深度競爭正在加速市場洗牌進程,區域性中小品牌以及缺乏核心競爭力的白牌產品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競爭重心正從單純的價格廝殺轉向產品創新能力、渠道效率與用戶生命周期管理的綜合較量。
對消費者來說,當前正處于國家補貼疊加企業讓利的紅利窗口期,購機成本顯著降低。但從長遠來看,真正受益的是技術持續迭代和服務體驗升級所帶來的生活質量提升,這才是這場巨頭之爭最深遠的價值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