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在酒泉的問天閣亮了相。
人群里,戴眼鏡的載荷專家張洪章挺受關注,他是我國第二個要上太空的載荷專家。
沒多少人知道,這位搞科研多年的博士,老家在山東鄒平的農村,上大學前都沒出過家鄉。
從農村娃到要去太空,他的人生里藏著不普通的故事。
![]()
戴眼鏡的他,是怎么克服困難當上航天員的?這條逆襲路上,他又靠了哪些堅持?
集市上的“讀書郎”
10月30日上午,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問天閣里,39歲的張洪章站在航天員乘組中,白襯衫襯得眉目溫和,眼鏡后的眼神卻格外堅定。
![]()
當主持人念出“神舟二十一號載荷專家”時,他的家鄉山東鄒平臨池鎮望京村一片熱鬧.
鄉親們通過直播看到這一幕,都為這個從村里走出去的“守攤娃”感到驕傲——當年跟著父母趕大集的孩子,如今真要登上太空了。
信息來源:航天員張洪章:把科研夢寫在星辰大海
![]()
張洪章從小就對航天有著向往,這也成了他后來追逐夢想的重要動力。
問天閣亮相當天,他手中握著全家福,照片里的家人是他前行的重要支撐,他和妻子之間那些關于追夢與堅守的約定,也成了這段航天路里溫暖的注腳。
1986年出生的張洪章,童年與農村集市緊密相連。
![]()
父母農閑時靠賣塑料盆、拖鞋補貼家用,農忙時還要下地干活,家里沒有農用三輪車,每次出攤都得靠小推車拉貨。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個星期天清晨,他都會幫父母背上兩個塑料盆,跟著小推車去趕集。
在一次采訪中,張洪章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我爸守一個攤,我媽守一個攤,我就幫我爸看著,負責收錢找零。”
![]()
集市上總是人來人往,他就坐在小馬扎上,面前擺著賬本,腿上攤著課本,只要沒顧客,就抓緊時間看書,一聽到腳步聲,馬上抬頭招呼,就怕錯過生意。
有一回趕完早集又轉晚集,傍晚突然下起雨,一家三口抱著貨物往家跑。
雨水把衣服全澆透了,張洪章卻把懷里的課本護得緊緊的——那是他攢了半年零花錢買的。
信息來源:神舟二十一號發射前夕,航天員張洪章回復高中英語老師祝福:感謝老師多年教育,明年回家看望您
![]()
他曾提到,父母常跟他說“好好讀書就能不用遭這份罪”,就是這句樸素的話,成了他努力學習的動力。
從小學到初中的9年里,張洪章有7年都在集市上幫著守攤。
2001年,他考上鄒平一中開始寄宿生活,這才結束了“擺攤讀書”的日子。
![]()
臨走前,母親偷偷塞給他50塊錢,可他一分沒花,全攢著買了輔導書。
實驗室的“涼皮師傅”
2008年本科畢業,張洪章放棄了本校保研的機會,專程報考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因為那里有國內頂尖的儲能電池研究團隊。
碩博連讀的5年里,他幾乎把實驗室當成了家。
![]()
“每天泡到凌晨兩三點,查文獻、做實驗、調參數,就是家常便飯。”
2013年博士畢業,因為科研成果突出,張洪章被大連化物所破格留任,直接聘為副研究員,還獲得了100萬科研經費。
信息來源:神二十一航天員張洪章進入飛船返回艙
![]()
同事們評價他,不僅科研能力強,邏輯思維也特別清晰,之前所里舉辦辯論賽,他所在的隊伍雖然沒贏,但他憑著條理分明的表達拿了“最佳辯手”。
工作期間,張洪章認識了現在的妻子,兩人結婚后,他一直盡力平衡科研和家庭。
據身邊人透露,他每天下班都會先去買菜做飯,周末只要有空就陪父母聊天,常跟家里人說“家里安穩了,干活才有力氣”。
![]()
你追夢,我守家
2018年,我國啟動第三批航天員選拔,這是首次向科研人員開放選拔通道。
看到選拔通知時,張洪章心里的航天夢被重新點燃,但他也有顧慮。
當時他正帶著團隊攻克鋰硫電池的關鍵難題,一旦報名參選,手頭的科研工作就得擱置。
![]()
他在采訪中提到,那段時間每天都在糾結,最后還是決定跟妻子好好商量。
妻子了解他的想法后,全力支持他報名:“你一直想圓航天夢,現在有機會了,別錯過。
家里的事我來打理,你放心去準備。”
![]()
就這樣,夫妻倆達成了約定:張洪章專心準備選拔和后續訓練,家里的日常瑣事、父母的照顧,還有他手頭未完成的科研尾項,都由妻子幫忙處理。
“她跟我說‘只管往前沖,后方有我’,有這句話,我就沒了后顧之憂。”張洪章回憶起當時的場景,語氣里滿是感激。
信息來源:從實驗室到太空艙,張洪章的“關鍵一躍”
![]()
航天員選拔的嚴苛程度遠超想象,上千項身體檢測、數百次專業考核、無數次應急演練,每一項都不能掉以輕心。
不少人好奇,戴眼鏡的他為何能在眾多人中脫穎而出?
其實航天員選拔并非對視力要求一刀切,載荷專家更看重科研能力與專業素養,張洪章多年深耕儲能電池領域的成果。
![]()
以及面對復雜問題時清晰的邏輯思維,正是任務所需的核心能力,再加上他后期通過嚴苛訓練達到的身體標準,最終讓他獲得了飛天資格。
張洪章體能底子不算好,剛開始跑步總落在隊伍后面,為了跟上進度,他把應急繩綁在腰上練跑步機,經常練到跑不動被機器甩下來.
引體向上從一個都做不了,練到能輕松做20多個,手上的繭子磨了一層又一層。
![]()
2020年9月,張洪章接到了入選第三批航天員的通知,他第一時間給妻子打了電話,聲音都有些顫抖:“我選上了!”
電話那頭的妻子也特別激動,為他的堅持和付出感到高興。
太空里的科研任務
10月30日下午,大連化物所的同事們特意來為張洪章送行,有人還帶著實驗記錄本跟他說“等你回來接著討論進度”。
![]()
張洪章笑著答應下來,這次上太空,他也帶了自己鉆研多年的課題——“面向空間應用的鋰離子電池電化學光學原位研究”。
作為我國第二位載荷專家,他在空間站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實驗,從操作實驗設備到采集數據,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親力親為。
據航天員乘組介紹,張洪章為了完成好這些任務,在地面訓練時就反復模擬操作,把每個步驟都記熟練透。
信息來源:張陸、武飛、張洪章,領命出征!
![]()
值得一提的是,張洪章還把太極拳融入了訓練中。
他曾說,練太極拳能幫助調整呼吸和身體協調性,在離心機訓練時,靠太極呼吸法能更好地保護內臟。
水下失重訓練時,順著太極的力道游動,還能節省不少體力。
![]()
出征前的新聞發布會上,張洪章真誠地說:“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娃,能有機會登上太空,是國家給的平臺和機會。
到了空間站,我一定把實驗做好,不辜負大家的期待。”說話時,他還下意識摸了摸胸前的國旗徽章,眼神堅定。
![]()
結語
從山東農村的集市攤,到大連化物所的實驗室,再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塔架,張洪章用了30多年。
他手上的老繭,從當年攥零錢磨出來的,變成了后來握試管、練體能磨出來的,但那份踏實肯干的勁頭沒變,對家人的牽掛沒變,想要“做國家需要的人”的初心也沒變。
![]()
正如他在一次訪談中所說:“小時候在集市上抬頭看星空,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能離星星這么近。
現在能有機會為航天事業出份力,既圓了自己的夢,也能為國家做點事,特別榮幸。”
![]()
這份樸實的信念,支撐著他從農村娃一步步走到太空,也讓更多人看到,只要堅持追夢,平凡人也能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