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如今智能手機已深入千家萬戶,無論是社區廣場上翩翩起舞的大媽,還是樹蔭下悠然對弈的長者,幾乎人手一部手機,沉浸在短視頻的世界里,熱衷于領取各類優惠福利。
令人憂心的是,那些看似誘人的“點擊即領66元紅包”“走路也能賺錢”的宣傳標語,實則暗藏玄機,專為中老年人量身打造的騙局層出不窮。許多老人辛苦積攢的養老金正悄然流失在這些“隱形扣費”的陷阱中,金額從數百元到上萬元不等。
一輩子省吃儉用換來的養老積蓄,本應是安享晚年的依靠,如今卻成了不法分子覬覦的目標。本文由小李撰寫,旨在揭示這類針對老年用戶的欺詐手段,幫助大家識破偽裝下的真實面目。
![]()
“免費福利”套路深
此類詐騙之所以屢屢得逞,關鍵在于騙子精準掌握了中老年群體的心理特征與數字技能短板。
經歷過物資匱乏年代的老一輩,對“免費”“送福利”等字眼格外敏感,極易產生信任感。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這種樸素的情感傾向,將非法行為包裝成“輕松領紅包”“動動手指賺零花”的惠民活動,一步步引誘老人步入圈套。
不少居民區中的長輩都曾遭遇類似情況:正在觀看短視頻時,突然彈出“關注公眾號即可領取100元現金紅包”的提示。心想只是點一下并無損失,結果剛完成操作,手機便收到銀行扣款通知——148元已被劃走。
事后翻看交易明細才恍然大悟,所謂的“關注成功頁面”,實則是精心偽造的支付確認界面,用戶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完成了付款動作。
![]()
還有些老人被“每日步行可提現”的廣告吸引,宣稱只要每天完成指定步數,就能獲得幾十元獎勵,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增加收入,聽起來兩全其美。然而一旦下載安裝該應用并登錄賬號,系統立即自動扣除798元費用。
嘗試聯系客服解決,撥打售后電話無數次均無人回應;點擊所謂的退款通道,跳轉的卻是無關網頁和虛假廣告,根本無法實現退費。
更棘手的是,“幽靈扣款”往往不留痕跡。資金被劃走后,賬單中既無明確收款方名稱,也缺乏具體消費說明,仿佛錢財憑空蒸發。
由于多數老年人對智能設備操作不夠熟練,查看流水、查找異常交易本就困難重重,遇到此類問題更是束手無策,求助無門。
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初衷是為了提升全民生活質量,讓生活更加高效便捷。但當科技被惡意濫用,反而成為侵害弱勢群體的工具時,老年用戶便成了最容易被操控的“目標人群”。這顯然違背了技術服務于人的根本理念。
![]()
維權之路步步難
遭遇“幽靈扣款”之后,老人們的維權過程普遍艱難曲折,想要追回被騙款項如同攀登高峰,成功率極低。部分受害者賬戶甚至出現連續多筆異常支出,少則三四次,多則十余次,累計損失高達上萬元。
他們首先向支付平臺尋求幫助,但客服通常以“需聯系實際收款商家處理”為由推脫責任。而所謂商家,往往沒有有效聯系方式,留下的電話號碼或長期占線,或接通后矢口否認存在扣款行為。
即便找到所謂的退款入口,進入后也只是跳轉至一堆無關推廣頁面,完全無法進行正常申訴流程。
只有極少數老人能在子女協助下,多次撥打消費者投訴熱線12315,經過近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反復溝通,最終勉強拿回部分資金。整個過程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對于年邁者而言,無疑是身心雙重折磨。
![]()
這一系列維權困境的背后,平臺監管缺位難辭其咎。法律專業人士指出,此類誘導性扣款已構成欺詐行為,若平臺未履行基本的審核與監督義務,則必須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但在現實中,一些平臺為了追逐流量收益與廣告利潤,對入駐商戶資質審查形同虛設,對明顯帶有欺騙性質的廣告內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通過算法模型精準推送至老年用戶群體。
更令人失望的是,事發之后平臺常選擇逃避責任,聲稱“交易系用戶自主操作”或“責任歸屬第三方商家”,以此規避自身義務。這種冷漠態度進一步加劇了受害者的無助感。
![]()
平臺不應僅享受流量紅利,而忽視社會責任。作為數字生態的重要構建者,理應在保護老年用戶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倘若能在商家注冊階段嚴格核查營業執照與信用記錄,在涉及資金流轉的廣告中增設風險警示標識,在支付環節設置多重身份驗證機制,并對頻繁異常扣款行為及時發出預警,許多騙局本可在萌芽階段就被遏制。
監管部門也應強化執法力度,對縱容欺詐行為的平臺依法問責,建立黑名單制度,提高違法成本,從根本上壓縮此類亂象的生存空間。
![]()
多方協同發力
守護老年人的養老資金安全,絕非某一方單獨努力所能達成,必須依靠家庭、平臺與社會三方聯動,共同構筑堅固的安全防線。
對于子女而言,陪伴與耐心指導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回家團聚時,不妨放下手機,多花時間與父母交流,細致講解當前常見的網絡騙局運作模式。
凡是標榜“免費領取高額紅包”“無需投入即可賺錢”的信息,基本可判定為騙局。點擊鏈接前務必保持警惕,一旦跳轉至支付界面,無論理由多么誘人,都應立即退出。
建議幫助長輩關閉不必要的免密支付功能,取消非必要的人臉識別權限,并定期協助檢查手機賬單,第一時間發現可疑交易。
持續性的教育引導遠比一次性提醒更有成效,只有讓防騙意識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才能形成持久防護力。
![]()
對互聯網平臺來說,摒棄唯流量論的短視思維,轉向可持續的社會價值創造才是長遠之計。推出“適老化模式”不應僅僅停留在字體放大、界面簡化層面,更應嵌入實質性的安全防護模塊。
例如增加支付二次確認彈窗、限制高風險應用自動授權、提供一鍵舉報欺詐內容等功能,切實提升老年用戶的使用安全性。
在社會層面,需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社區可定期舉辦反詐知識講座,采用情景模擬、案例剖析等方式,用通俗語言傳授“幽靈扣款”的識別技巧與應對策略。
電視臺及主流短視頻平臺應加大公益宣傳力度,投放面向中老年人群的防騙宣傳片,壓縮虛假廣告的傳播渠道。
監管部門亟需優化投訴處理機制,設立專門受理老年人網絡詐騙案件的服務窗口,簡化舉證與立案流程,確保受害者能夠快速反映問題、獲得支持。
![]()
結語
在小李看來,養老儲蓄不僅是晚年生活的經濟基礎,更是長輩一生勤勉付出的象征。保護好這筆錢,既是子女應盡的孝道,也是平臺不可推卸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應當承擔的倫理使命。
技術進步的意義在于普惠所有人群,而不是讓某些群體因年齡或認知差異而淪為犧牲品。我們期待每一個人都能在數字時代中安心使用智能設備。
當子女給予更多陪伴與耐心,平臺展現更強的責任擔當,社會各界形成緊密協作,就能有效壓縮騙局的滋生土壤,讓騙子無處遁形,讓每一位老人都能放心上網,讓養老資金真正成為他們晚年的“安心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