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黃新
這才是清晨六點半,李振華已經站在辦公室窗前整整十分鐘。窗外,開發區主干道梧桐大街在晨曦中延伸著,幾處未完工的工地上塔吊靜靜地懸在半空,像是時間凝固的鐘擺……
這是他調任梧桐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的第三個月的早上。
“李書記,這是上周招商洽談會的后續簡報。”辦公室主任小趙輕手輕腳走進來,將文件夾放在辦公桌上,“另外,九點鐘的班子列會材料已經準備好了。”
李振華轉過身,接過簡報快速瀏覽:“上次洽談的德國智能制造項目,對方提出的七點顧慮,我們逐條回復了嗎?”
“還在整理相關政策和配套方案...”
“今天下班前必須完成。”李振華表面看語氣溫和但內心堅定且露出有點不悅,“梧桐開發區已經錯過了上一輪發展機遇,這次絕對不能再錯過。”
小趙點頭記錄,猶豫片刻又說:“另外,東片區的王村長又來了,已經在接待室等您。”
李振華看了看表:“請他到我辦公室來,順便讓食堂送三份早餐。”
七點整,王村長和幾位村民代表坐在了李振華辦公室的沙發上,面前擺著熱騰騰的豆漿和包子……
“李書記,我們不是來鬧事的,”王村長開門見山,“但征地補償標準確實太低。西村張老四家的三層小樓,拆了后在市區連個兩居室都買不起。”
李振華拿起一個包子遞給王村長:“老王,你先吃點東西。我上周末特意去張老四家看了,他女兒今年高考是吧?聽說成績不錯。”
王村長愣了一下:“您怎么知道?”
“我不光知道這個,還知道他家的樓房是十年前借債建的,現在每月還在還貸。”李振華從抽屜里拿出一份文件,“這是我和班子同志重新測算的補償方案,考慮了物價、債務、子女教育等多重因素。同時,我們準備在開發區內為被征地家庭的勞動力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優先就業機會。”
王村長翻看著文件,臉上的表情從戒備逐漸轉為驚訝……活脫脫一場子亇“變臉戲”。
“但是,”李振華話鋒一轉,“我也需要你們的有效支持。下周三德國企業代表要來考察,東片區是首選地點,不能再出現村民阻撓考察的情況。開發區發展不起來,大家的長遠利益都會受損……”
送走王村長一行,李振華匆匆趕往會議室。黨政班子成員已到齊,分管招商的副主任周明正在翻閱材料,眉頭緊鎖著。
“同志們,”李振華開門見山,“今天的會議我們只討論三個問題:招商引資新政策如何更具吸引力?征地拆遷如何體現人情溫度?干部隊伍建設如何夯實道德基礎?”
周明率先發言:“李書記,各大開發區政策同質化嚴重,我們很難脫穎而出。我建議在高端人才個稅返還和研發項目補貼上加大力度。”
“我同意,”李振華點頭,“但我們還需要一個‘梧桐定制’方案——深入了解每家目標企業的獨特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比如,為德國企業配套建設雙語學校和德系醫院,解決他們管理人員的后顧之憂……”
分管城建的王副主任接話:“征地方面,村民最擔心的是失地后的生計問題。除了提高補償標準,是否可以探索‘土地入股’模式,讓村民也分享到開發區的發展紅利?”
“好思路!”李振華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請盡快拿出具體方案,下周上會討論。”
會議進行到干部隊伍建設議題時,氣氛有些微妙。
周明輕咳一聲:“李書記,有件事不知當講不當講...……招商局的小劉,就是劉副局長的兒子,最近和一些企業老板走得特別近,己經有了些群眾有反映。”
李振華放下筆:“情況核實了嗎?”
“還沒有確鑿證據,但影響確實不好。”
“這樣吧,”李振華沉思片刻,“第一,請紀委同志找小劉談話提醒;第二,下周開始,我們啟動‘清風梧桐’道德建設工程,所有干部輪流參加,從我開始;第三,建立‘親清政商關系’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明確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會議結束已是中午,李振華叫住周明:“周主任,一起食堂吃個飯?”
食堂角落,周明欲言又止:“李書記,小劉的事...劉副局長為開發區工作二十多年,是不是...”
“老周,”李振華放下筷子,“正因為劉老是我們的功臣,我們才更要保護他的兒子不犯錯誤。嚴管就是厚愛,這個道理你比我懂。”
周明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半個月后,德國企業考察團如期而至。就在考察車隊即將到達東片區時,李振華接到緊急電話——二十多名村民攔在了路口!
他立即趕到現場,只見王村長正帶著村民與保安對峙。
“李書記,你說的話我們信,但德國人來了后到底是什么樣,大家心里沒底!”一位村民高聲喊道。
李振華接過喇叭,沒有站在高處,而是走到村民中間:“鄉親們,我理解大家的擔憂。今天我不講大道理,只給大家看三樣東西。”
他從公文包中取出文件:“第一,是已經正式批準的征地補償新標準,比原來提高了30%;第二,是開發區與職業技術學院的合作協議,為大家提供免費技能培訓;第三,是與德國企業簽訂的承諾書,他們保證投產后優先招聘本地員工。”
人群安靜下來。
李振華繼續說:“我知道,空口無憑。所以今天我請來了法律顧問,現場為大家解讀這些文件的法律效力。另外,我已經安排考察團先去參觀其他區域,給我們兩小時時間,大家有任何疑問,我們現場解答。”
王村長走上前:“李書記,我們不是不講理的人。只要你說的這些都能落實,我們不但不阻攔,還要敲鑼打鼓歡迎人家來!”
兩小時后,當德國考察團到達東片區時,迎接他們的是村民自發組織的秧歌隊和一條醒目的橫幅:“歡迎德國企業落戶,共建美好家園”。
德方代表施密特先生驚訝地對李振華說:“李書記,我去過中國很多開發區,這里是唯一一個當地居民如此熱情的地方。僅憑這一點,我就相信在這里投資是正確的選擇。”
三個月后,德國智能制造項目正式簽約,總投資額達50億元。隨之而來的還有三家配套企業和兩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帶領的研發團隊。
簽約儀式當晚,李振華獨自回到辦公室,又一次站在那扇窗前。如今的梧桐大街已是燈火通明,新的工地上夜班工人正在忙碌……
小趙輕輕敲門進來:“書記,您讓我整理的‘梧桐經驗’材料初稿完成了。”
李振華接過材料,翻到最后一頁:“這里加一條:開發區的建設,不僅是要建工廠、修馬路,更是要建人心、修信任。政策可以復制,設施可以超越,但人心的凝聚才是最長久的競爭力。”
他步伐堅定地走到墻上的開發區規劃圖前,目光落在東片區那片即將煥然一新的土地上。
“明天早上七點,我們開個短會,集體研究下一階段如何把‘梧桐經驗’制度化、長效化。”
窗外,梧桐樹的新葉正在春夜里悄然生長………
汪曉東寫于2023年12月22日
改于2025年10月31日夜時23點23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