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清近照資料圖。本文來源:證監會發布
本賬號接受投稿,投稿郵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吳清主席在《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輔導讀本》上的署名文章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研判、準確把握“十五五”時期國際國內形勢,緊緊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從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做好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認真領會,堅決抓好貫徹落實。
一、深刻認識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資本市場高度重視,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安全、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增強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202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增強國內資本市場的吸引力和包容性,鞏固資本市場回穩向好勢頭。《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新“國九條”)也對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競爭力、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作出部署。“十四五”時期,資本市場規模穩步擴大,體系不斷健全,功能持續發揮,服務高質量發展邁出重要步伐。當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良好開局,我國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也要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內外部發展環境發生復雜深刻變化。這些都對資本市場功能作用發揮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意義重大。
(一)這是更好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迫切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十五五”時期,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創新始于科技、興于產業、成于資本,活躍、有競爭力的資本市場正日益成為推動科技產業發展的關鍵力量。以資本市場為樞紐,加快構建支持科技創新的生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獨特作用,有利于促進創新資源優化配置,穩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二)這是促進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國有2億多股票投資者、7億多基金投資者,資本市場是人民群眾分享實體經濟發展成果的重要平臺。新“國九條”落地實施以來,資本市場總體保持回穩向好勢頭,2024年實現投資者現金分紅2.4萬億元,老百姓通過資本市場管理個人財富的意愿和訴求進一步增強。這要求資本市場提供更加豐富、更高質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逐步拓寬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的渠道。
(三)這是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議》指出,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的資本市場。新“國九條”要求,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資本市場。金融是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資本市場在現代金融運行中“牽一發而動全身”。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有利于推動市場結構和發展質量的持續改善,進一步提升我國資本市場核心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為金融強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四)這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內容。《建議》指出,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國際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調整,國際經濟貿易秩序遇到嚴峻挑戰,國際金融市場波動性加大;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特別是2025年以來人民幣資產估值修復,進一步增強了全球資本投資國內資本市場的意愿。通過制度型開放,進一步增強資本市場吸引力和包容度,有利于進一步便利跨境投融資活動,助力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和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二、準確把握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內涵和主要原則
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十五五”時期資本市場平穩健康運行具備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同時也要看到,資本市場發展質量問題仍然突出,上市公司結構有待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規模和引領作用仍存不足,外部輸入性風險加大與內部脆弱性因素交織疊加,困難挑戰不少。要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進一步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和吸引力、競爭力。一是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適應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大、經營不確定性大、盈利周期長等特征,加力實施更具包容性的發行上市、并購重組等制度,扎實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二是更好滿足投資者多元化財富管理需求。堅持投資者為本,著力打造多層次、立體化的市場體系和產品服務矩陣,持續拓寬中長期資金入市渠道,不斷增強投資者獲得感。三是更加精準高效加強監管和防控風險。及時跟進國際國內資本市場創新發展趨勢變化,提升監管的科學性、有效性,強化科技賦能監管,增強風險監測預警處置能力,持續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在此過程中,需把握好以下原則。
(一)必須始終踐行資本市場工作政治性、人民性。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最本質的特征,是我國發展資本市場最大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必須堅持黨對資本市場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資本市場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緊緊圍繞市場所需、群眾所呼推進制度改革,更加有力有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二)必須更好統籌投資與融資協調發展。資本市場是一個內涵豐富、機理復雜的生態體系,投資與融資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堅持系統觀念,增強工作的整體性、協同性,要注意量的總體平衡,更要注重質的持續提升,助力居民儲蓄加快轉化為社會投資,穩步優化融資結構,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發展。
(三)必須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我國資本市場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必須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方向,著力破除制約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強化市場功能。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體系,提高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可預期性。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穩步擴大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
(四)必須以市場穩定運行為重要保障。資本市場穩定是市場功能更好發揮的基礎,更關乎億萬投資者切身利益、關乎社會預期和信心。必須始終把防風險放在首要位置,堅持底線思維、極限思維,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中央金融委的統籌下,協同各方做好重大風險隱患的預防處置,努力推動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三、“十五五”時期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重點任務舉措
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當前正處在向高質量發展快速轉變的關鍵階段。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的一次全方位、深層次、系統性的變革。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進一步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新“國九條”部署,緊扣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的工作主線,全面推進新一輪資本市場改革,努力開創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助力金融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一)積極發展股權、債券等直接融資。這是《建議》明確提出的任務,也是提高資本市場制度包容性、適應性的關鍵舉措。要以深化科創板、創業板改革為抓手,積極發展多元股權融資,提升對實體企業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服務能力。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企業識別篩選、價格形成等制度機制,更加精準有效地支持優質企業發行上市。持續提升中介機構高標準專業化服務能力。積極發展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健全多層次債券市場體系,大力發展科創債券、綠色債券等,穩步發展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和資產證券化。完善期貨品種布局和產業服務功能。
(二)推動培育更多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之基,要更大力度推動優化上市公司結構、提升投資價值。持續深化并購重組市場改革,提升再融資機制靈活性、便利度,支持上市公司轉型升級、做優做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培育更多世界一流企業。研究完善上市公司激勵約束機制,激發企業家精神和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督促和引導上市公司強化回報投資者的意識,更加積極開展現金分紅、回購注銷等。鞏固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暢通多元退出渠道,進一步健全進退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生態。
(三)營造更具吸引力的“長錢長投”制度環境。要繼續積極創造條件構建中長期資金“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得好”的市場環境,推動建立健全對各類中長期資金的長周期考核機制,提高投資A股規模和比例。扎實推進公募基金改革,推動與投資者利益綁定的考核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落實落地,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推動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促進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募投管退”循環暢通,加力培育壯大耐心資本、長期資本和戰略資本。
(四)著力提升資本市場監管的科學性、有效性。金融創新更新迭代快,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和強外溢性。要適應市場的快速發展變化,加快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證券期貨監管體系,完善對金融創新活動的監測監管和風險應對機制。加強戰略性力量儲備和穩市機制建設,強化重點領域風險和跨市場跨行業跨境風險防范化解,持續提升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運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高效識別違法違規線索和風險隱患。堅持依法監管、分類監管,嚴厲打擊財務造假、欺詐發行、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等惡性違法行為,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五)穩步擴大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開放包容是高質量資本市場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我為主、循序漸進,推動在岸與離岸市場協同發展,促進資本高效流動、要素合理配置和制度互學共鑒,提高我國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支持企業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穩慎拓展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外資和外資機構參與我國資本市場的便利度。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交易所,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六)共同營造規范、包容、有活力的資本市場生態。加強資本市場法治建設,推動修訂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制定修訂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等行政法規,積極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推動健全特別代表人訴訟等投資者保護機制,強化投資者教育宣傳,倡導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加強資本市場高端智庫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對資本市場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問題的研究。健全預期管理機制,加強宣傳引導,推動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良好輿論氛圍。■
掃碼入群可參加全年至少12場精彩閉門研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