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日本新一代貨運飛船HTV-X1號發射升空,按說這號稱“能給月球運貨”的家伙該刷爆熱搜,可直到30日完成對接,互聯網上愣是沒掀起半點水花。
而且他們從發射到對接,花了整整4天時間,要知道中國天舟最快2小時就搞定了。
這可不是小差距,打著“探月”旗號的飛船,連近地軌道主動對接都得靠宇航員“手動抓”,到底是技術補課還是噱頭炒作?
![]()
HTV-X1號飛船
發射4天沒動靜?
咱先掰扯掰扯這發射后的“冷清勁兒”,一般來說,只要沾著“探月”“新一代”這些關鍵詞,航天發射多少會有討論度,比如中國天舟發射時,網友連“太空快遞”的梗都能玩出花。
可日本這艘HTV-X1號,發射當天連個像樣的熱搜都沒混上,航天迷圈子里也只是寥寥幾句“終于發了”,倒不是大家不關注航天,實在是這飛船的表現撐不起話題。
10月26日上午9點發射,直到30日凌晨才靠近國際空間站,日本宇航員油井龜美也操控機械臂抓了半天才穩住,晚上8點多才完成對接。
![]()
HTV-X1號飛船
前后耗時超96小時,換算成咱們常說的時間,就是整整4天。
要知道國際空間站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飛行,對接確實有難度,但這速度在主流貨運飛船里純屬“墊底水平”。
如此“慢節奏”的發射對接,再配上“探月潛力”的高調宣傳,反差感拉滿的同時,也讓不少人失去了討論的興致,畢竟噱頭再響,不如硬實力實在。
這冷清的背后,早已暗示了其技術成色與宣傳的脫節。
![]()
HTV-X1號飛船模型
十年計劃四次推遲
光效率低還能算“慢工出細活”,可等看清它的發射履歷,才知道這“細活”壓根沒摸到航天強國的門檻。
HTV-X的計劃早在2015年就提了,最初定的2021年發射,結果因為要改加壓艙艙門設計,推遲到2022年2月。
改完設計又出幺蛾子,日本新一代H3運載火箭2023年2月首次發射就失敗了,箭上衛星跟著墜毀,HTV-X的發射只能跟著順延到2024年底。
好不容易熬到2025年10月21日,眼看要發射了,又說出現“技術異常”,硬生生拖到26日才升空。
![]()
H3運載火箭
四年里多次推遲,官方給的理由不是“天氣不好”就是“設備調試”,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項目管理和技術可靠性出了問題。
對比中國天舟系列,從2017年首飛到2025年,8年里發射10余次,次次按時按點,從未因技術問題大幅推遲。
效率上的差距,早已暴露了雙方航天工業基礎的實力鴻溝,所謂的“十年磨一劍”,磨的更像是拖延的借口而非過硬的技術。
![]()
H3運載火箭
靠“手動抓”對接?探月噱頭露了怯
效率差能忍,可“探月飛船”連核心對接技術都沒掌握,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這次HTV-X1號對接,全程靠宇航員油井龜美也操作空間站機械臂,先小心翼翼靠近飛船,精準“抓”住后再慢慢拽到對接端口,整個過程像極了新手穿針引線。
這種“被動對接”模式,日本用了十幾年,之前發射的9艘HTV飛船全是這套路。
![]()
HTV-X1號飛船
可到了探月任務里,這招根本行不通,月球門戶空間站距離地球38萬公里,是國際空間站的近百倍,長期駐人不現實,必須靠飛船自主對接。
而且尷尬的是,主動對接技術如今只有中美俄和SpaceX掌握,馬斯克早就放話“核心技術絕不轉讓”。
日本想搞月球貨運,先得解決對接問題,可現在連近地軌道都要靠“手動抓”,所謂的“探月潛力”,不過是畫在紙上的大餅,核心技術的缺失,讓探月口號成了經不起推敲的空話。
![]()
SpaceX獵鷹9號
美國的“附屬品”:依附換不來主角位
技術跟不上就算了,更關鍵的是,這艘看似“日本自主研發”的飛船,壓根就是美國月球計劃的“附屬品”。
NASA代理局長肖恩?達菲早就在社交媒體上放話,說HTV-X的成功發射是“特朗普政府太空領導力的里程碑”。
這話聽著離譜,實則戳破了真相,2021年1月12日,日本和NASA簽了地月空間站合作協議,白紙黑字寫著HTV-X的核心任務是給美國月球門戶空間站運貨。
日本自己也承認,2030年想把宇航員送上月球,只能搭美國“阿爾忒彌斯計劃”的順風車,連飛船都得用美國的。
![]()
阿爾忒彌斯計劃
美國需要日本的貨運能力分擔成本,日本則想借美國的技術蹭上探月快車,可這種依附關系下,日本航天永遠成不了主角,依附的本質,注定了其航天發展只能拾人牙慧。
不過,還有一件值得琢磨的事情,那就是日本還想給這艘貨運船加“軍事buff”。
據日本防衛省披露的計劃,后續HTV-X飛船會加裝紅外傳感器,專門測試從太空追蹤高超音速導彈的技術,這哪是貨運飛船,分明是披著“貨運”外衣的軍事試驗平臺。
可問題在于,紅外傳感器的核心芯片、數據傳輸技術都得靠美國提供,測試數據還要和美國太空軍共享,說白了,就是幫美國完善太空監視體系,自己順帶練手。
但是大家都清楚,靠依附美國搞技術,靠蹭項目刷存在感,航天夢終究是空中樓閣,軍事野心再大,沒有自主技術支撐也只是空想。
![]()
美國 日本
中美對比見真章:自主才是硬底氣
反觀咱們中國,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就說對接技術,天舟六號2024年發射時,創下2小時07分的對接紀錄,全程自主控制,不用宇航員動手。
這背后是咱們自主研發的“微波雷達+光學成像”導航系統,精度能達到厘米級。
探月領域更不用提,2020年嫦娥五號帶1.731公斤月壤回國,2024年嫦娥六號實現月球背面采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硬實力。
![]()
嫦娥六號
2020年首飛的新一代載人飛船,專門設計了月球型號,能搭載3名航天員往返月球,不用看任何人臉色。
咱們從長征火箭到天宮空間站,從航天員訓練到深空探測,每個環節都是自主研發,形成了完整的航天產業鏈。
就像天舟飛船,不僅能運貨,還能當“太空倉庫”在軌駐留,后續還能改造成巡天望遠鏡的補給船,這種多功能設計,正是自主創新帶來的底氣,對比之下,自主與依附的差距高下立判。
![]()
神舟二十一號
結語
航天領域從來沒有“搭車捷徑”,美國不會把核心技術給日本,就像任何強國都不會把命脈交給別人。
中國航天之所以能穩步領跑,正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堅持自主研發,把每一項核心技術都攥在自己手里。
未來的太空競爭,拼的不是噱頭和依附,而是全產業鏈的硬實力和自主創新的底氣。
日本的探月夢或許美好,但只要還抱著“搭順風車”的心態,不補上核心技術的短板,終究只能是鏡花水月。
而中國航天的每一步穩進,都在證明,唯有自主自強,才能在太空舞臺上真正站穩腳跟。
信息來源:日本新一代貨運飛船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
央廣網 2025-10-31
![]()
信源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