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岸的氣氛明顯變了,尤其是大陸這次的動作,不再是以前那種喊口號、飛軍機的“姿態式”威懾,而是一次徹底的策略轉型。
![]()
簡單說,就是從“擺姿勢”變成“真動手”,從政治表態變成法律行動,過去,“維護統一”聽起來像個口號,離一般人很遠。
但現在,大陸把這個目標具體化、制度化,變成可以一步步執行的國家行動,公安部、國安部,甚至地方公安系統都在聯動行動,正式發出針對“臺獨”分子的懸賞通緝。
這種規模,已經不是哪一個部門單獨在干,而是一個國家層面的整體部署...
![]()
大陸在織一張“看不見的法網”
這次最大的變化,是“反臺獨”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有明確的對象和執行路徑。
![]()
10月11日,廈門公安局直接發布了懸賞,通報了臺灣軍方“政治作戰局心理作戰大隊”核心骨干,通報中不僅有這些人的頭像,還有其身份證。
28日,重慶市公安局也發布通告直接,點名沈伯洋,以前說“誰搞臺獨要負責”,聽起來像威脅,現在則是寫進案子里、立在檔案上。
從戰略角度看,大陸的邏輯很直接:要用法律當武器,讓對臺工作更有約束力和持續性。
![]()
以前的威懾只是喊給島內和外界聽的,現在的威懾能真落到個人頭上,一旦被認定涉及分裂活動,就可能面臨通緝。
這種方式的意義在于,讓“紅線”不再模糊,誰越界,結果不再停留在口頭批評,而是要承擔實實在在的法律后果。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時事評論員賴岳謙指出:這只是一個開始。的確,大陸通過制度,把政治立場變成司法行動,讓威懾長期化、精準化。
![]()
對島內而言,這種變化意味著一種新的壓力環境,政治人物、學者、媒體人、網絡操盤手——只要踩線,都可能被列入清單。
它告訴島內有關勢力:事情已經進入法律軌道,不是你想談就能化解的事,過去那種靠嘴硬、打擦邊球的操作,現在都要付出代價。
與此同時,國防部也在放話,“最嚴厲審判”“絕不姑息”之類的表態,意思很明確,法律不是擺設,背后是真正的國家力量。
![]()
軍力層面也沒閑著,解放軍的演訓、巡航、封控行動越來越常態化,這些動作的目的,不只是軍事展示,更是讓島內明白。
一旦踩線,法律會動,軍隊也會跟著動,兩者結合起來,等于在建立一個“法律+安全”的閉環威懾機制。
同時,輿論場也在發揮作用,無論是大陸媒體的報道,還是社交平臺上的討論,都在強化一個信息:中國在主權問題上沒有回旋余地。
![]()
外部勢力若繼續插手,就得承擔后果,對外界來說,這是在宣示決心,中國不是在嚇唬人,而是真正做好了制度和行動的準備。
不過,對于大陸現在通緝的做法,不少人都在質問,像賴清德這樣的人,在兩岸統一后,會受到怎樣對待?
從“政治對抗”到“個人風險”
眾所周知,在賴清德當選為臺灣地區領導人后,臺灣地區再次迎來了新的不安,賴上任以來,多次鼓吹“臺獨”謬論。
![]()
在政治主張上,他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堅持推動所謂“臺獨”路線,一再喊“互不隸屬”。
從上任講話、雙十談話,到提出把大陸列為“境外敵對勢力”,都被批評是在把兩岸間的分歧說成完全對立。
甚至賴清德把抗戰勝利說成終戰,在教育上,臺當局更是修改課程、調整文化敘述,把兩岸之間的歷史、文化、血緣聯系淡化甚至刪掉。
![]()
可以說,他的爭議手腳都數不過來,大陸早就用一句話來形容賴清德了:“賴清德必將被釘到歷史的恥辱柱上”。
這段時間,大陸將25日定為臺灣光復日,但賴當局不提臺灣光復,卻鼓吹所謂“古寧頭戰役”。
對此,國防部指出,與賴清德之流的人必將受到正義最嚴厲的審判,而賴清德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言論。
![]()
就在10月29日,他又喊出“反吞并、反侵略、反對推進統一”,這明顯就是把兩岸關系推向更加緊繃的方向。
但不管賴清德再怎么鬧騰,統一是必然的,臺灣永遠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統一是歷史大勢,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
參考資料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