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要接納真實的自己。”
但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很多人一旦看見了自己的缺點、軟弱與脆弱,就會感到羞恥、焦慮,甚至產生自我攻擊。
其實,改變的發生往往不是在我們拼命否認和對抗自己的那一刻,而是在接納自己的瞬間。
但要真正容納那個“有優點也有缺點”的自己,我們需要一個足夠強大的內心。真正的接納,是允許自己帶著這些所謂的“缺點”繼續生活,甚至在某些時刻,擁抱它們。而這種允許,需要一顆足夠強大的內心。
一、看見自己≠接納自己:我們總在“看見”后陷入更深的掙扎
現代心理學強調“自我覺察”的重要性——只有先看見自己的情緒模式、行為習慣、潛意識需求,才有可能做出改變。但很多人卡在了“看見”后的第一步:當那些被壓抑的、不被認可的“真實自我”浮出水面時,我們第一反應不是接納,而是恐懼與排斥。
比如:
一個職場人“看見”自己害怕競爭,總在關鍵時刻退縮,他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我怎么這么懦弱?這樣下去永遠升不了職!”(否定)
一個母親“看見”自己對孩子的焦慮源于自己童年的不安全依戀,她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我怎么能把原生家庭的傷帶給下一代?我必須立刻控制住情緒!”(苛責)
一個年輕人“看見”自己沉迷短視頻是為了逃避現實中的孤獨,他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我太墮落了,這樣下去人生就廢了!”(羞恥)
這種“看見后立刻批判”的模式,本質上是我們從小被植入的“應該思維”在作祟——“我應該更堅強”“我應該更完美”“我應該不被情緒左右”。
當真實的自我與這些“應該”沖突時,我們會本能地啟動防御機制:要么攻擊自己(“我怎么這么差勁”),要么急切地想要“消滅”這些特質(“我必須馬上改掉”)。
但越是抗拒,這些特質反而越會以更強烈的方式反彈(比如越想控制情緒越暴躁,越想戒掉拖延越拖延)。
真正的接納,不是“看見問題后就立刻變好”,而是“看見問題后,依然愿意和自己站在一起”。而這,需要比“改變”更大的勇氣——一顆足夠強大的內心。
二、為什么接納需要強大的內心?因為它要對抗“自我否定”的本能
人類的大腦天生追求“確定性”與“正向反饋”。
當我們“看見”自己不夠好的部分時,大腦會將其標記為“威脅”(比如敏感可能帶來人際關系沖突,拖延可能影響職業發展),進而觸發自我保護的本能——否定它、消滅它,以此恢復“我是好的”的安全感。
但接納的本質,是承認“我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我既渴望成功也害怕失敗”“我有時堅強有時脆弱”,并且愿意與這樣的矛盾共存。
這種“共存”意味著:
允許自己“不完美”:不再用單一的標準(比如“成功”“堅強”“理性”)定義自己,而是看到多元的生命狀態(比如敏感也可以是共情力強,拖延也可能是對壓力的自我調節)。
放下“即時改變”的執念:理解改變需要時間,允許自己在“尚未變好”的狀態下依然被善待(比如允許自己今天沒完成計劃,但明天繼續嘗試)。
與陰影和解:接納那些被壓抑的“陰影部分”(比如嫉妒、自私、恐懼),承認它們是人類共通的人性,而非“我獨有的污點”。
這種“允許”需要內心足夠穩定,才能扛住“自我否定”的沖擊;需要對自己足夠慈悲,才能在看到瑕疵后依然說“我愿意陪你慢慢來”。
三、如何培養“強大內心”?從這三個練習開始
接納自己不是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通過練習培養的能力。當你覺得“我做不到接納”時,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1. 給自己的“不完美”寫一封原諒信
找一個安靜的時刻,寫下你最想改變的一個特質(比如“我太敏感”“我總拖延”),然后以朋友的口吻對自己說:
“我知道你因為敏感常常受傷,但這也讓你比別人更懂別人的情緒; 我知道你拖延是因為任務讓你焦慮,但你在截止前完成的成果從來都不差; 我允許你暫時帶著這些特質生活,因為它們是你的一部分,而你值得被無條件接納。”
這種書寫練習能幫助你從“評判者”切換到“陪伴者”的視角,看到特質背后的功能與價值。
2. 觀察情緒而不被情緒定義
當負面情緒升起時(比如“我又搞砸了,我真沒用”),不要急著認同這個聲音,而是像旁觀者一樣觀察它:
“我現在感到焦慮,是因為我在意這件事的結果。”
“我覺得自己很失敗,是因為我把這次失誤等同于整個人生的價值。”
通過區分“情緒”與“事實”,你會發現:情緒是暫時的波動,而你的人格遠比某一刻的感受更豐富。
3. 主動暴露“脆弱”,練習自我接納
選擇一個安全的環境(比如信任的朋友、陌生人組成的團體咨詢、心理咨詢師),分享一個你一直隱藏的“不完美”(比如“我其實很害怕被拒絕”“我曾經因為嫉妒疏遠過朋友”)。
你會發現:當我們敢于把陰影攤開在陽光下時,它反而失去了吞噬你的力量。
正如心理學家布萊克曼所說:“接納不是變得完美,而是變得真實;強大不是沒有脆弱,而是與脆弱共舞。”
寫道最后: 接納自己,是人生最重要的“和解”
看見自己是改變的起點,而接納自己才是改變的終點。
但接納從不意味著“躺平”或“放棄成長”,而是帶著對自己的慈悲,選擇更溫和、更可持續的改變路徑。
那些最終活得舒展的人,不是沒有陰影,而是學會了與陰影共處;不是沒有脆弱,而是用強大內心托住了自己的不完美。
愿你我都能修煉出這樣的勇氣:看見真實的自己后,依然愿意說“我在這里,陪你一起慢慢變好”。因為真正的強大,從來不是沒有裂縫,而是光能照進來的地方,我們依然選擇擁抱全部的自己。
如果覺察自我和接納自我路上,總是批評自己,陷入消極情緒中不能自拔,也不知道和誰說出內心苦楚。不妨試試心理咨詢,找我聊聊看!
關于我:
我是jolie,11年互聯網大廠HR,美股上市公司高管,現已轉行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擅長個人成長、職業規劃、親子關系咨詢。
懷揣著“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心理咨詢師”的愿景,分享我的所學所聞,以及心理學知識和咨詢中的故事。
期待與您在每一次推送中相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