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保持非理性狀態的時間,可能比你保持償付能力的時間更長。”——凱恩斯
這句話道破了周期與預測的核心矛盾。人們總習慣用過去的規律預判未來,再依此做決策。可恰恰是這些決策,會親手打破原本該出現的未來。
這不是玄學,而是現實中反復上演的“預測悖論”——你越確信的規律,越容易失效。
豬周期曾是最典型的“過去式規律”。2018年前,散戶養殖占比超80%。肉價漲到25元/公斤,散戶就擴欄;跌到12元/公斤,就棄養。
循環往復,每3-4年一個周期,從未失準。
但大集團入場后,一切變了。2021年起,牧原、溫氏等頭部企業加速擴產。2023年頭部企業出欄量占比達38%,較2018年提升23個百分點。
所有人都知道“豬周期底部該減產”,結果沒人真減。2022年全國生豬均價14.6元/公斤,2023年再跌至11.2元/公斤,均低于16元/公斤的成本線。
![]()
豬周期沒了,只剩“豬價躺平”。
金融周期卻截然相反,從未因預測而失效。
2021年比特幣暴漲至6.9萬美元時,美聯儲數據顯示,72%的投資者是散戶,他們喊著“比特幣會到10萬美元”。結果數月內跌至2萬美元,無數散戶被套。
可2023年比特幣反彈到4.5萬美元時,散戶又蜂擁入場,重復著過去的故事。
2008年次貸危機更具代表性。當時散戶持有45%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他們相信“房價永遠漲”,最終泡沫破裂,全球買單。
十幾年后,2021年游戲驛站股價暴漲,仍是散戶主導的“情緒狂歡”。
為什么同樣是周期,命運卻不同?核心在“參與者結構”。
豬周期里,大集團取代散戶后,信息更對稱,決策更理性。大家都能算出對手的出欄計劃,沒人愿意先減產,規律自然失效。
金融市場里,散戶占比常年超60%,情緒遠勝于理性。他們記不住上一次的虧損,只盯著眼前的收益,規律便持續生效。
還有一個關鍵變量:情緒記憶的保質期。
豬價下跌是緩慢虧損,養殖戶能記住“擴產必虧”的教訓。
金融泡沫破裂是快速爆倉,但散戶很快會忘記痛苦,被新熱點吸引。
所以,情緒記憶主導的場景,規律的“保質期”更長。
不是所有預測都會影響未來,也不是所有規律都能被打破。
當市場里“聰明錢”(大集團、機構)占多數,預測會反殺規律。
當“跟風者”(散戶)主導,過去的規律就成了反復收割的工具。
下次再用過去判斷未來時,先看看身邊:是理性的對手,還是健忘的散戶?
畢竟,規律從不是刻在石頭上的真理,而是由市場里的每一個“決策者”共同寫就的。
![]()
(周愚,評論人、商評人、財經評論員、策劃人、投資人,某寶前十品類操盤手、多家媒體及機構邀約評論人,發表商業評論千萬字,已委托快版權,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