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教育廳、四川大學主辦的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在成都舉辦。在“共生: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與市民共建共享”平行論壇現場,南方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講席教授唐際根對成都“文化+百業”“百業+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贊許,也提出了自己的一點建議。
![]()
唐際根
唐際根說,2009年國家文物局舉辦過一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會上有三點提議一直令他記憶猶新:“維護文化遺產的尊嚴,讓文化遺產服務經濟發展,讓文化遺產成果惠及民眾。”他說,“這些年來了很多次成都,我也深深感到成都在這幾方面一直做得很好——民眾對城市文化遺產的宣傳意識和參與度都非常高,社會好感也特別強。”
以金沙遺址為例,金沙遺址博物館原館長朱章義此前在接受采訪時就曾強調過來自社會和民間的關注、宣傳,都幫助金沙遺址獲得了更廣泛的傳播和更高的知名度。
![]()
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館的象牙(攝影 王效)
就在前不久,全球休閑娛樂領域最具權威性的年度報告之一《2024年TEA全球體驗指數》(原名“全球主題公園和博物館報告”)發布,該榜單排名前20的博物館中有14家位于中國,來自成都的武侯祠博物館位列第二,僅次于第一位的故宮博物院。
如今,隨著公眾了解歷史的熱情不斷升溫,博物館日益成為文旅產業的重要一環。充分利用“文化+”效應,可以將文化與影視產業、商業貿易、旅游業等有效結合起來,開發出有吸引力、競爭力的新業態和新產品。
![]()
成都大學中國—東盟環境藝術設計研究院院長萬國在論壇現場講非遺與AI創新
進一步來說,“文化+”是文化更加自覺主動地向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植入、融合、滲透,核心是賦予其他產業文化內核、文化屬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和文化形態。在成都,“文化+百業”“百業+文化”的融合發展,催生出源源不斷的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
今年1月,成都文旅集團“熊貓飛的”低空旅游試飛成功,其中,“熊貓基地—都江堰”航線首次嘗試將世界級IP熊貓與世界遺產都江堰串聯,讓游客在參觀完熊貓基地后,可以登上飛機俯瞰公園城市風光,隨后飛越都江堰,從空中領略這一千年水利工程的雄偉壯麗。夜游錦江更是將詩詞、漢服、非遺等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游船產品、美學市集、巡游表演,構建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水岸主題文化消費空間,成為成都夜間消費熱門選擇。2024年共接待游客530萬人次,入選“全國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示范案例”。
在唐際根看來,這就是文化遺產服務經濟發展的鮮明標志之一。“在讓文化遺產成果惠及民眾方面,成都在全國都是一個示范性的榜樣。”他說。
![]()
夜游錦江NPC“李白”在扇面題字為孩子祝福
當然,目前還存在對“文化+”理解不夠深入、融合范圍較為有限、融合模式略顯單一、跨界融合型人才較為匱乏等問題。對于未來成都在“文化+百業”“百業+文化”方面還能如何進一步提升這個問題上,唐際根從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出發,希望相關部門可以考慮建立更細致的分級和分類制度,“因為不僅文化遺產資源有限,配套資金也有限,那么哪些先搞、哪些后搞,應該有更合理的分配。”
他個人提出的一個思考和建議是:在著手眼下工作的同時,也考慮為將來多留一點資源、一點空間,給后面的保護工作留出更多時間與空間。
“因為技術在不斷進步,理念也在不斷進步,留一點余地給未來,也許他們會做得更好、更輕松。”唐際根說,“就像造飛機一樣,服役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其實做很多事情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就像成都的‘+百業’和‘百業+”這些融合模式一樣,在跨界與合作中發現新的機遇。”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曾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