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煙彌漫的樓道里,刺鼻的氣味撲面而來——這仍是當下許多火災親歷者的噩夢。國際火災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SEFS)顯示,約 37% 的建筑火災傷亡源于非理性逃生行為;該類錯誤在高層住宅中比例更高[1]。這一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背后,揭示的正是公眾在火災自救方面普遍存在的醫(yī)學盲區(qū)。
![]()
提及“與死神賽跑”,很多人想到的是急診搶救室與ICU。但在火災現(xiàn)場,那個沒有白衣的戰(zhàn)場,普通人在起火后僅有的1分鐘避險窗口里所做的每一個判斷,都可能在瞬間劃分出生命的界限:是安全撤離,還是成為監(jiān)護儀前需要全力搶救的患者,甚或,永遠失去再見天日的機會。
11月9日是第33個全國消防日,《中國公民健康素養(yǎng)——基本知識與技能(2024年版)》第64條明確指出:“發(fā)生建筑火災時,撥打火警電話119,會自救逃生”。這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后實則蘊含著深刻的醫(yī)學智慧和生命科學原理。
濃煙,才是致命威脅
——為何“關門—低姿—待援”是黃金法則
故事先從“煙”講起。在火場救援的醫(yī)學認知中,我們曾長期聚焦于可見的火焰燒傷,而真正隱匿的殺手實則彌漫在空氣中。現(xiàn)代循證醫(yī)學數(shù)據(jù)表明,建筑火災中約70%-80%的死亡歸因于高溫煙霧與有毒氣體的復合暴露,而非灼燒本身[2]。
現(xiàn)代建筑中充斥的合成材料——聚氨酯泡沫、PVC管道、復合板材等,在燃燒時化身為高效的毒氣發(fā)生器。其中,聚氨酯泡沫釋放的氰化氫(HCN),可迅速抑制細胞色素C氧化酶,阻斷線粒體內的有氧呼吸鏈,引發(fā)細胞水平的窒息。而一氧化碳(C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是氧氣的240倍,其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COHb),導致血液攜氧能力急劇下降,造成全身性組織缺氧[3]。
2023年德國亞琛工業(yè)大學在《火災安全期刊》上發(fā)表的研究,通過紅外光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在模擬真實火場環(huán)境中監(jiān)測到氰化氫濃度最快可在90秒內升至200ppm。這一濃度意味著,健康成人僅需數(shù)次深呼吸即可喪失意識。許多遇難者在尚未接觸到明火時,已因吸入高濃度氰化氫而發(fā)生“隱匿性缺氧”,其臨床過程類似于一氧化碳中毒,但起病更急、乳酸酸中毒出現(xiàn)更早,往往在送達急診前已出現(xiàn)不可逆的神經與心肌損傷——火災里的HCN就是穿墻而來的“隱形CO”,等患者出現(xiàn)乳酸酸中毒,其實已經錯過離開現(xiàn)場的最后窗口[4]。
曾有過太多令人扼腕的案例:逃生者體表僅有輕微燒傷,卻在24~72小時后發(fā)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與中毒性腦病[5]。其病理基礎在于,有毒氣體造成的肺泡上皮細胞與肺毛細血管內皮損傷,會觸發(fā)進行性的炎癥級聯(lián)反應與毛細血管滲漏,如同在體內埋下了一枚延遲啟動的“炎癥炸彈”。
而在無法立即逃離的情況下,“低姿”則是基于毒物分布與熱物理原理的有效自救措施。火場中熱氣與煙霧向上蔓延,距離地面30厘米處的空氣層,其溫度可能較站立高度低100℃以上,有毒氣體濃度下降可超過40%。這一數(shù)據(jù)不僅來源于流體動力學模擬,也與重癥醫(yī)學中對吸入性損傷患者的流行病學觀察相符[6]。
![]()
需要強調的是,濕毛巾可阻擋部分可溶性刺激氣體與煙塵顆粒,但對于分子直徑僅約0.3 nm的氰化氫氣體,其阻隔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唯有將“立即關門、低姿呼吸、報警待援”作為一個完整的應對體系,才能系統(tǒng)性地降低毒物暴露劑量,為生命贏得決定性的救援時間。
是逃還是等?前額葉與杏仁核的博弈
聰明人在火場會犯錯
“全民健康素養(yǎng)66條”中強調“會自救逃生”,其核心在于一個“會”字——它指向的不僅是知識儲備,更是在極端應激狀態(tài)下依然能夠啟動的決策能力。美加火災數(shù)據(jù)庫回顧研究顯示,年高達37%左右的火場傷亡源于錯誤的逃生決策,而科學決策的本質,是在疏散效率與煙霧暴露風險之間做出精準權衡。
那么為何理性在火場中如此容易崩塌?答案深植于我們的神經機制之中。當人突遇火災,急性應激會迅速引發(fā)神經遞質與激素的劇烈變化。前額葉皮層——負責理性分析與邏輯決策的高級中樞,其功能會在高強度壓力下受到顯著抑制;而杏仁核作為恐懼情緒的處理中心則高度激活,釋放強烈信號。這一“理性失活、情緒主導”的神經狀態(tài),導致知識與本能嚴重脫節(jié)——即使受過反復培訓,在真實火場中仍可能無法有效提取記憶中的逃生程序,不是他們未曾學會,而是在生死一刻,他們的大腦暫時失去了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在這一神經背景下,三種典型的“行為陷阱”尤為常見:
從眾心理驅使約58%的人盲目跟隨他人,即便對方選擇的可能是錯誤路線;
向光心理導致約42%的人本能地沖向光亮處,而那往往是火勢最猛之處;
原路依賴則讓約31%的人固執(zhí)選擇日常通行路徑,即使該通道已被濃煙封鎖。
![]()
正因如此,中國疾控中心在2025年9月更新的《健康素養(yǎng)解讀指南》中,將“評估環(huán)境再行動”作為火災自救的首要原則。其核心思路,正是通過建立預設決策模式,幫助人們在理性受限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依靠簡明的規(guī)則做出正確選擇:
當房門把手發(fā)燙或門縫有煙滲入時,固守待援的生存率顯著高于冒險突圍。此時正確的做法是立即用濕毛巾、衣物堵塞門縫,持續(xù)澆水降溫,并在窗口通過呼喊、揮舞鮮艷衣物等方式發(fā)出求救信號。因為高層建筑中煙霧在“煙囪效應”驅動下,蔓延速度可達每秒3–5米,遠超人體奔跑速度(約每秒1.5米)。強行穿越意味著暴露于700℃高溫煙氣與高濃度毒性氣體中,急性呼吸道灼傷與窒息風險將驟增3倍以上。
當確認逃生路線安全時,則應迅速撤離,并嚴格遵循“沿熒光安全標識逃生”的原則,而非本能地“向光亮處奔跑”。研究顯示,在煙氣彌漫的環(huán)境中,熒光安全標識的可視距離比普通光源高出6倍,能更可靠地引導疏散方向。
![]()
面對火災怎么辦?
從知識到本能的科學自救體系
固守待援的執(zhí)行方案:當選擇固守待援時,需要系統(tǒng)性地完成四個關鍵動作。首先,立即關閉房門并使用浸濕的毛巾、床單等材料嚴密堵塞門縫,阻隔煙氣滲透。其次,持續(xù)向門板潑水降溫,延緩高溫對門結構的破壞。第三,移至靠窗位置,使用手電筒、鮮艷衣物或鏡子反光發(fā)出求救信號。研究表明,規(guī)律的SOS閃光信號(三短三長三短)在夜間辨識度顯著高于隨意揮舞。第四,謹慎開窗,避免因通風加劇火勢蔓延,僅在必要時開啟上部窗縫呼吸新鮮空氣。
安全轉移的關鍵決策節(jié)點:當決定轉移逃生時,需要建立明確的“安全閾值”判斷標準。開門前,應使用手背試探門把手溫度——手背皮膚對高溫更敏感,且避免不慎握住燙傷物體。如溫度正常,可緩慢開啟門縫觀察外部情況。當樓道能見度保持在3米以上、煙氣層高度超過頭部30厘米、且未感知到明顯熱輻射時,屬于相對安全的轉移窗口期。此時應低姿沿墻面前進,保持與煙層的安全距離[7]。
報警信息的優(yōu)先級:撥打119時,需要提供具備醫(yī)學救援價值的關鍵信息。除了準確的地址和起火點位外,應特別說明“是否有行動不便人員被困”——這將直接影響消防救援的裝備配置和戰(zhàn)術選擇。同時,報告觀察到的“煙霧顏色和氣味特征”,如黑色濃煙伴塑料燒焦味,提示合成材料燃燒,有助于預判毒氣類型和準備相應的醫(yī)療救援方案。
逃生裝備的選擇:家庭常備的消防逃生裝備如防煙面罩的防護時間、過濾物質成分應符合國家標準,并確保在有效期內。緩降器的承重標準、操作復雜度應匹配家庭成員的實際能力。研究顯示,符合GB 21976.7-2012要求的防煙面罩對0.3μm氣溶膠過濾≥95%,可大幅減少煙霧顆粒暴露[8]。
![]()
11月9日全國消防日,多一句專業(yè)提醒,少一位本可不必到來的患者。從煙霧對免疫細胞的微觀損傷,到逃生決策的心理邏輯,每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都在提醒我們:專業(yè)的科普能幫助公眾在火災來臨時,既避開即時致命威脅,又防范長期健康風險。這既是對生命的敬畏,也是我們作為科普醫(yī)生肩負的責任。
參考文獻
[1] Gann R G , Averill J D , Butler K M ,et al.International Study of the Sublethal Effects of Fire Smoke on Survivability and Health (SEFS): Phase I Final Report[J].Nist Tn[2025-10-28].
[2] 王霽,楊永斌.典型阻燃材料火災毒性煙氣釋放規(guī)律研究進展[J].科學技術與工程, 2022, 22(32):14100-14109.DOI:10.3969/j.issn.1671-1815.2022.32.004.
[3]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人衛(wèi)臨床助手》https://ccdas.pmphai.com/jeesitede/appdisease/toPcDetail?sessionId=&knowledgeLibPrefix=disease&id=0001AA100000000ENB7A
[4] Ghanekar S, Horn GP, Kesler RM,et al. Quantification of Elevated Hydrogen Cyanide (HCN) Concentration Typical in a Residential Fire Environment Using Mid-IR Tunable Diode Laser[J]. Appl Spectrosc. 2023 Apr;77(4):382-392. DOI: 10.1177/00037028231152498.
[5] 任海濤,陳華清,韓春茂.危重燒傷患者發(fā)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預測模型的建立及其預測價值分析[J]. 2021.DOI:10.3760/cma.j.cn501120-20200301-00109.
[6] Schleich J B , Cajot L G , Pierre M ,et al.Development of design rules for steel structures subjected to natural fires in closed car parks[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999.DOI:10.1016/j.quaint.2012.07.136.
[7] 楊小龍,張玉春,高云驥,等.公路隧道火災煙氣層高度判定方法[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020(4):7.DOI:10.16265/j.cnki.issn1003-3033.2020.04.023.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 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 21976.7-2012 建筑火災逃生避難器材 第7部分:過濾式消防自救呼吸器[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