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15已正式發(fā)布,初看之下堪稱一款亮眼的安卓旗艦。它搭載性能強勁的驍龍8 Elite Gen5處理器,配備7300mAh大電池與極速充電功能,還支持165Hz高刷新率——單看參數(shù)確實足夠吸引人。
![]()
但深入了解這款機型后,我得出一個結論:無論如何為一加15包裝,對于那些明顯的配置降級,我無法認同一加給出的理由。
“性能旗艦”的定位:為降級找借口?
一加將15定位為“性能優(yōu)先”的旗艦機型,這一點在官方產(chǎn)品頁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頁面主打超旗艦性能的宣傳語。
在一加15的發(fā)布活動期間,該品牌還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條耐人尋味的帖子。文中稱,重視游戲體驗的用戶很難找到一款既能提供頂級游戲性能,又在其他方面表現(xiàn)出色的“超(Ultra)”級旗艦;并表示一加15不僅能帶來行業(yè)領先的游戲體驗,還兼顧了旗艦級的屏幕、設計、影像與續(xù)航等表現(xiàn),甚至將其稱為全新的Ultra級選擇。
![]()
理論上,一加15若真能實現(xiàn)頂級游戲體驗,確實是個亮點,畢竟2025年我們已經(jīng)遇到過不少發(fā)熱嚴重的旗艦機型。但仔細分析一加15的配置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對性能的側重,是以犧牲許多配置為代價的,尤其是相比前代機型一加13,部分縮水肉眼可見。而最明顯的降級,集中在影像系統(tǒng)上。
相機配置:肉眼可見的縮水
一加曾宣稱,一加15的影像系統(tǒng)會是“一加史上最強”,但種種跡象表明,其相機硬件實則大幅退步。翻看一加13的產(chǎn)品頁,會明確標注主攝采用LYT-808傳感器,同時詳細列出主攝與潛望式長焦的傳感器尺寸;反觀一加15,無論是發(fā)布會還是產(chǎn)品頁,都完全未提及這些關鍵參數(shù)。
![]()
事實證明,一加15的后置三攝傳感器尺寸,全面小于一加13。根據(jù)評測機構WekiHome對一加15的拆解,其主攝與超廣角鏡頭的傳感器尺寸均有縮減,而長焦鏡頭的縮水更為嚴重——傳感器尺寸從一加13的1/1.95英寸,降至1/2.75英寸。
更關鍵的是,一加15的潛望式長焦不僅傳感器變小,還存在焦段提升但光圈縮水的問題;主攝光圈也從一加13的f/1.6,收窄至f/1.8。結合傳感器尺寸的縮減,不難判斷其影像硬件確實存在大幅降級。
![]()
這種降級尤其令人失望,畢竟去年同期發(fā)布的一加13,曾憑借出色的影像表現(xiàn)被評為市面上最佳影像手機之一,這對于一貫被評價為“拍照平平無奇”的一加而言本是極為難得的突破。既然已經(jīng)走對了方向,甚至終于能提供世界級的影像體驗,為何要在下一代機型上做出這樣的倒退?
此外,由于一加與哈蘇的合作協(xié)議到期,一加15也不再擁有哈蘇影像的品牌加持。雖說“聯(lián)名合作”并非打造優(yōu)秀影像的必要條件,且不同品牌聯(lián)名的口碑也參差不齊,但失去這一標簽,無疑讓消費者對一加15的影像能力更添疑慮——更何況同門的OPPO Find X9系列,至今仍保留著哈蘇聯(lián)名。
硬件的縮水,意味著一加15必須更多依賴全新處理器的算力,以及優(yōu)化后的影像算法,才能實現(xiàn)比前代更好的成像效果。理論上,它仍有可能拍出優(yōu)于一加13的照片,但試想一下:如果一加15能保留甚至升級一加13的影像硬件,如今的表現(xiàn)又會是怎樣?
屏幕爭議:高刷與分辨率的取舍
另一項頗具爭議的改動,是一加15放棄了一加13的QHD+120Hz屏幕(3168×1440像素),轉而降級為1.5K分辨率+165Hz刷新率的屏幕(2772×1272像素)。
![]()
一加曾解釋稱,這款1.5K 165Hz屏幕的成本要高于一加13的QHD+120Hz屏幕,且從技術層面而言,目前無法同時實現(xiàn)QHD+分辨率與165Hz刷新率。甚至表示,一加15的屏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流暢度,是手機屏幕體驗的未來方向。
或許165Hz高刷確實會成為未來手機屏幕的趨勢——華碩旗下ROG機型就曾憑借165Hz高刷屏收獲好評。但在實際上手體驗一加15之前,我認為一加對這一功能的宣傳,可能對多數(shù)消費者而言存在夸大嫌疑。更值得注意的是,同門品牌真我的GT8 Pro,仍然搭載了QHD+144Hz屏幕,這種高分辨率+較高刷新率的組合,顯然是更均衡的選擇。不過,近年來各大國內(nèi)手機廠商為了降成本和省電,而紛紛將旗艦屏幕降級為1.5K分辨率,多數(shù)用戶對分辨率降級換高刷的方案已經(jīng)接受,或者說被“馴服”得很成功,這或許是一加敢于做出這一取舍的原因之一。
我絕非針對一加,暗中減配已成潮流
一加15的操作并非個例,今年多款旗艦都在暗中減配,且手法愈發(fā)隱蔽:早在年初小米15 Ultra宣稱“峰值亮度3200尼特”,但實測顯示僅在25%~30%窗口面積下能達到該數(shù)值,全屏HDR激發(fā)亮度僅1830尼特,較前代小米14 Ultra的2200尼特反而下降17%。這種局部峰值亮度的宣傳套路,本質(zhì)上是用極端場景參數(shù)掩蓋整體性能縮水。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屏幕手動峰值亮度僅630尼特,在強光下的可視性甚至不如部分中端機型。
![]()
又如Redmi K90 Pro Max主打1G+6P玻塑混合鏡頭,盧偉冰在微博宣稱該技術大幅減弱眩光,卻隱瞞了其核心目的是降低成本。相比傳統(tǒng)7P全玻璃鏡頭,玻塑混合鏡頭成本降低約20%,但在極端光線條件下的色散控制仍有差距。更關鍵的是,前代K80 Pro搭載的是8P全玻璃鏡頭,這次技術升級實則是硬件降級,只是借玻塑混合的新概念轉移注意力。
再如即將上市的華為Mate80 Pro+,被供應鏈信息揭穿關鍵減配——取消延續(xù)三代的四等深微曲屏設計,降級為千元機常見的直屏方案(作為文字游戲會宣稱“2.5D”,但這個名詞想必你很眼熟)。從硬件成本看,微曲屏的封裝工藝復雜度是直屏的3倍,單屏成本高出40%,這種調(diào)整直接導致機身高級感顯著下降,也是為成本而犧牲了品牌調(diào)性。
前些天我曾寫過驍龍8 Elite Gen5芯片采購價較上代進一步提高,而DRAM、NAND存儲芯片價格在2025年也上漲了30%~50%,為維持5000元主流旗艦定價,廠商只能在用戶感知較弱的環(huán)節(jié)縮水。從屏幕減配到縮減傳感器尺寸,都是典型的成本轉嫁策略。
結語:性能營銷背后的成本考量
不可否認,一款性能強勁、高刷流暢、續(xù)航扎實的旗艦手機,本身具備很高的吸引力。但為了追求這些亮點,犧牲影像體驗,且這種犧牲換來的性能提升實則邊際效益遞減——在我看來,這無疑是一步錯棋。畢竟一加13早已驗證了高性能+長續(xù)航+好屏幕+強影像的成功配方,為何要去破壞這種全面旗艦的均衡感?
在我看來,這種主打性能的營銷話術,更像是為降低生產(chǎn)成本或提高利潤率找的借口。畢竟作為旗艦機型,完全可以同時兼顧頂級性能與出色影像,無需做二選一的取舍。一加15的這種取舍,倒讓人回想起一加早年的專注性能風格——但這絕非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