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浦城,校園里書聲瑯瑯,社區活動室里熱潮涌動。一場場以“紅色”為底色的課堂,正悄然在青少年心田播撒家國情懷的種子。作為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力量,浦城縣退役軍人事務系統以老兵宣講為核心,以多元形式為載體,將革命故事、國防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長脈絡,讓紅色精神在代際傳遞中綻放時代光芒。
在富嶺中心小學的課堂上
宣傳干事周靜蘭站在講臺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著歷史照片。“1940年,17歲的張金錢成為一名中共地下黨員,在敵人眼皮底下傳遞情報,為紅軍送藥品、送糧食。”她的聲音帶著沉甸甸的歷史感,“為了避免被敵人發現膠鞋的腳印,張爺爺就打著赤腳護送藥品,他的腳底板也因為濕氣腐爛留下了永久的創傷。”
![]()
富嶺中心小學課堂上宣講員正在講述革命故事
而在浦城榮華實驗高中
退役軍人的身影出現在禮堂講臺上,他們用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講述著當年在訓練場摸爬滾打的艱辛、執行任務時與戰友并肩的堅守,結合自身從軍經歷闡釋國防建設的重要性。臺下的學生則坐直身子,眼神緊緊跟隨,宣講結束后,禮堂里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
學生認真聆聽退役軍人宣講
紅色教育不僅在課堂上扎根,更在親子互動中生長。蓮塘鎮虹橋社區活動室里,“小小觀察員”活動正有序開展。專業講師借助圖文資料與模型教具,用兒童易懂的語言講解國防歷史、武器裝備常識及國家安全知識。
隨后的“親子國防知識問答”環節,家長與孩子并肩搶答,在輕松互動中鞏固所學。一位參與活動的家長感慨:“以前覺得國防離孩子很遠,現在一起學知識、做任務,才發現愛國情懷可以從身邊小事培養。”
![]()
國防教育課程結束后孩子們手持剪紙作品合影
九牧鎮的校園里
“福小宣·閩北講習班·‘浦’新篇”宣講員李佳妮的講述同樣動人。她以《銘記抗戰歷史,傳承英雄精神》為主題,為同學們深情講述九一八事變后浦城籍排長張篤初的英勇事跡,以及全面抗戰爆發后軍民同心、揮師北上的壯闊歷史。
![]()
宣講員向學生們講述浦城籍排長張篤初的英勇事跡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紅色教育必須抓早抓小。”浦城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深化“紅色課堂”品牌,整合更多老兵資源、挖掘本地紅色故事,聯合學校開發“紅色校本課程”,推動國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進課堂、進頭腦。
來源:浦城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