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做幾萬億生意的朋友想必都知道,美國7巨頭里,微軟、谷歌、META、亞馬遜、蘋果本周都公布了業績,從結果看可謂成敗皆因Ai.
在分析錢前,我想帶大家回顧一個市場上曾經熱議的話題:英偉達、OpenAI、甲骨文的萬億“三角游戲”,即:OpenAI向甲骨文采購云服務,甲骨文為建設數據中心向英偉達采購GPU,英偉達則通過戰略投資將收益返還OpenAI。其實,這個就類似我們國內常見的供應鏈金融(保理)+貿易流水+票據倒手業務!都是靠一筆錢撬動資金循環過程中的錢,也就是放大了資金的乘數!
![]()
但實際上,目前美股的科技巨頭里,凡是深度做AI的,多少都有這種金融操作痕跡,他們彼此互為上下游,只不過看誰的杠桿玩的大。大部分情況下,企業自己投幾百億,然后市場借幾百億,銀行那里融幾百億,一起做一個上千億美元的項目,收益歸于上市公司,風險歸于投資市場!相對而言,這個過程實際上更像著名會計專家賈躍亭總當年的操作,即如何用體外資金循環,拉升股價,實現體內資產負債表的美化!
但不管怎么說,除了META,大家的業績普遍都增長了,雖然互相依賴,但總歸在現有的會計制度下,你也沒什么話說,加上很多老牌巨頭,現金儲備規模驚人,技術上更是實現了超代(比如英偉達)所以,除了ORACLE這種玩脫的,把自己CDS拉爆的外,其余的在資本市場上也沒什么信用風險!我們接下去就分析下:
![]()
一、AI 對業績的實質性貢獻
(1)微軟、亞馬遜:AI 投入與收入增長的正向循環
微軟:2026 財年 Q1 營收 776.7 億美元(同比 + 18%),凈利潤 277.5 億美元(+12%),其中 Azure 云服務收入增長 40%,AI 相關服務貢獻了 13 個百分點的增速(增速 157%),年度化收入突破 130 億美元。AI 驅動的 Microsoft 365 商業版付費企業客戶突破 300 萬,Dynamics 365 收入增長 19%!其中, Azure 和其他云服務收入增長 39%,主要受益于 OpenAI 合作帶來的 AI 模型訓練需求。盡管三季度資本支出達 349 億美元(同比增 74%),但市場對其長期 AI 競爭力仍持樂觀態度,股價在財報后一度上漲。
亞馬遜 :Q3 營收 1801.7 億美元(+13%),凈利潤 211.9 億美元(+38%),AWS 自研 AI 芯片 Trainium 2 訂單全滿,季度營收環比增長 150%,且AWS 營收同比增長 20.2% 至 330 億美元,增速創近三年新高。此外,AWS 的 AI 推理服務 Bedrock 和智能體構建工具 AgentCore 已初顯商業化潛力,成為繼 EC2 之后的新增長點。
(2)Meta:AI 投入的短期陣痛
Meta Q3 營收 512 億美元(+26%),凈利潤 27.1 億美元(-83%),但剔除 159.3 億美元一次性非現金所得稅后,凈利潤達 186.4 億美元(+20%)。其中,Meta 廣告業務收入增長 22% 至 177 億美元,AI 驅動的精準投放功不可沒,但「現實實驗室」部門(AR/VR 及 AI 眼鏡)虧損 44 億美元,全年資本支出預計達 780 億美元(同比增 89%)。扎克伯格在財報電話會上強調,AI 基礎設施投入若過剩,可通過出售算力或反哺核心業務緩解壓力,但市場對其「重資產擴張」模式的可持續性存疑,股價單日暴跌近 12%。
![]()
(3)蘋果:AI 功能盈利一般、硬件依賴依然突出
蘋果 Q3 營收 1024.7 億美元(+7.9%),凈利潤 274.7 億美元(+86%)!蘋果雖在財報中披露已推出 20 多項 AI 功能(如視覺智能、寫作工具),但 iPhone 業務仍貢獻超 40% 營收,AI 對業績的直接拉動尚不顯著。市場對其 AI 戰略的質疑在于:缺乏類似 ChatGPT 的爆款產品,且生成式 AI 功能多集中于設備端,商業化路徑模糊。盡管 iPhone 17 銷量強勁,但股價在其發售后上漲不足,反映出投資者對其「AI 掉隊」的擔憂。
(4)谷歌:業績發展最為均衡
谷歌 Q3 營收 1023.5 億美元(+16%),凈利潤 349.8 億美元(+33%),搜索廣告在 AI 加持下增長 14.5%,AI Mode 日活超 7500 萬,廣告定價與傳統搜索趨同。谷歌云收入增長 33%,利潤率提升至 23%,積壓訂單達 1550 億美元(同比 + 43%),其中與 Anthropic 的 200 億合作訂單進一步鞏固了其 AI 基礎設施地位。Gemini 模型每分鐘處理 70 億 Token,應用月活突破 6.5 億,查詢量季度激增 3 倍,直接帶動 YouTube Shorts 廣告加載率提升和廣告工具收入增長。
![]()
二、科技股是否存在泡沫?
首先,我們看到外資對「七巨頭」的持股集中度從去年的 38% 降至 34%,顯示部分資金開始規避高估值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機構開始用「風險調整后收益」評估 AI 投資,例如摩根士丹利,已經將微軟目標價對應市盈率從 40 倍下調至 35 倍,反映出投行對高估值的警惕。
而本周財報發布后,納斯達克指數下跌 0.91%,而標普 500 指數成分股中,非 AI 板塊(如能源、工業)表現優于科技股。這一現象與 2023 年 AI 板塊「一騎絕塵」形成鮮明對比,暗示市場正在從「普漲」轉向「精選」,對 AI 概念股的估值邏輯從「講故事」轉向「看現金流」。
當前「七巨頭」平均市盈率達 38 倍,較標普 500 指數溢價 120%,接近 2000 年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水平,雖然本次AI熱潮的風險因素遠未到互聯網泡沫時期。
但值得警惕的是,AI 相關資本支出占七巨頭總支出的比例已從 2023 年的 25% 升至 45%,但自由現金流增速卻從 18% 降至 12%,呈現「投入增速快于回報」的危險信號,尤其是Q3!
并且,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即將生效,這會要求 AI 訓練數據可追溯,美國國會擬也對云服務商征收「算力稅」。這些政策可能導致 AI 研發成本增加 15%-20%,而企業轉嫁成本的能力有限(如 AWS 云計算毛利率已從 34% 降至 31%),如何合理的、可持續盈利,依然是行業難題。
但是,總感覺現在的AI路徑,似乎更像是一場類似房地產的游戲,這種高耗能,疊加硬計算的模式,真的是未來方向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