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3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下臺,俄羅斯帝國自此覆滅。但是,沙俄覆滅前夕,實際上依舊擁有400萬常備軍。
而且,當時沙俄在一戰中,也不是完全處于劣勢。他們雖然打不過德國,丟了波蘭東部和立陶宛等地,但在對付奧匈帝國的時候,沙俄卻展現出了自身的優越性。
當時沙俄還占據著奧匈帝國的大片領土,諸如加利西亞與西烏克蘭地區、喀爾巴阡山脈東北麓。而且,沙俄在戰場上,對奧匈帝國是有絕對優勢的。
手握400萬兵力,本土并未被攻破,還占據著對方大片領土。乍一看,這絕對是形勢一片大好的表現。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沙俄還是崩盤了呢?
![]()
兵力投入過多,國內生產陷入停滯
沙俄在1917年號稱還有600多萬部隊,其實這也只是賬面上的數據,實際上兵力也就在300萬到400萬之間。
此前沙俄已經投入了1100多萬軍隊,這個數據簡直太夸張了。所以很多說俄羅斯是戰斗民族,可能是一種高級黑,這根本不是在夸他們會打仗,而是在諷刺他們不善戰卻總是愛惹事。哪怕取勝,也是用人頭堆起來的戰果。
要知道1914年沙俄參與一戰之前,常備軍只有142萬左右。這是比較正常的一個數據,畢竟國家要運轉,大部分人都需要參與勞動和生產,軍隊是用來保家衛國的,但不能影響生產。
但是戰爭爆發以后,沙俄立刻擴充兵力達到了600萬之多。此后,沙俄累計動員了19次,累計兵力超過了1580萬之多。
1914年沙俄的總人口在1.65億左右。也就是說,十分之一的人口,全都被抽調到了戰場上。這是什么概念?
![]()
正常的軍民比例,大概是幾百個人里面選一個,比如說我國現在差不多是700個人里面有1個當兵的。美國比例高一些,差不多140個人里面有1個當兵的。
俄羅斯在俄烏戰爭前大約是110個人里面有1個當兵的,但是伴隨著戰爭的升級,目前大約是73個人里面有1個當兵的,這比例已經非常高了。
當然了,最高的還得是3個金太陽照耀的地方,目前約21個人里面,就有1個是當兵的。
除了當兵的以外,剩下的人口,除了老幼病殘外,大多數是要投入到生產建設當中去的。所以說,投入到生產中的人口少了,經濟自然就差,反之亦然。
由于大量青壯年被送上了戰場,后方的生產根本跟不上。這導致沙俄內部物價瘋漲,僅僅3年,物價上漲至少5倍。漲價也就算了,關鍵是物資出現了嚴重短缺,有錢也未必買得到糧食、衣服、燃料等生活必需品。
![]()
對德作戰傷亡過大,喪失信心
沙俄對奧匈帝國,的確是占據很大優勢的。但是在對付德國的時候,幾乎就是狼狽不堪的狀態。40萬俄軍在對付20萬德軍時,被打得連滾帶爬。
- 1914年的坦能堡戰役中,俄軍損失超過了27萬人,德軍只損失了2萬人。
- 1915年5月到10月的夏季戰役中,沙俄連續丟失波蘭東部、立陶宛等大片領土,其中傷亡超過140萬人,被俘虜的也有100萬人之多。
- 1916年,俄軍發動了布魯西洛夫攻勢,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后期再次遭到德軍反擊,損失兵力超過50萬之多。
整個一戰打下來,俄軍在戰場上單陣亡人數,就已經超過了300萬之多。是英法德三國陣亡人數的總和。受傷的更是不計其數,所以光逃兵,就超過了100萬人。甚至還有前線部隊,反戈一擊,幫著德國人對付沙俄的。
尼古拉二世在這場大戰中的統帥能力,很快便受到了貴族階層們的質疑。沙俄相當于是一個股份制的公司,沙皇是董事長,貴族們則是董事局成員。
因此,沙俄向來都是能者居之的國家,你的能力差勁到這個地步,光靠血統,是很難繼續維持統治的。盡管人民都是沙皇、貴族手里的資源,但資源也不是這么揮霍的,畢竟這也事關貴族們的利益。
因此,都不需要列寧動手,貴族們自己都想把沙皇給換了,讓一個有能力的君主來指揮大局。
![]()
經濟崩潰
一切戰爭的根基,都是經濟。因為你調動任何一個人,制造或者購買任何一樣武器,都需要票子。哪怕你再有權威和地位,也沒辦法讓手下人不吃飯光干活吧?
戰爭之前,沙俄是歐洲主要的農業出口國,1913年沙俄糧食年產量達到8700萬噸。但是戰爭爆發以后,大量人口被調到前線,沙俄的糧食產量銳減40%,甭說出口換外匯了,就連自己吃都不夠。
農村人沒飯吃,沙皇感受不到。但是城里人沒飯吃的時候,問題就嚴重了。沙皇被推翻,正是因為1917年2月大雪封路,圣彼得堡的面包店無法得到城外的原材料,所以城里人因為買不到面包,開始集體抗議沙皇的統治,最終把沙皇給趕了下去。
沙俄在戰前的軍費開支,差不多每年15億盧布左右。但是到了1917年,每年的軍費開支已經超過了145億盧布。這幾年戰爭軍費總開支超過了510億盧布。
大量人員被送到了戰場上,他們無法為沙皇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那么這些錢要從哪里變出來呢?
當然是超發貨幣解決燃眉之急。貨幣超發帶來的后果就是通貨膨脹,而且通脹率還達到了數百倍,沙皇是可以靠這么辦把賬給平了,但物價瘋漲的后果,卻是沙俄經濟面臨崩盤的局面。
同樣的工資,今天能買一塊面包,明天就只能買半塊了,后天只能買面包屑了,那誰還肯給你干活、為你打仗呢?
![]()
階級、民族矛盾尖銳
早在1862年,沙俄就已經在搞農奴制改革了。但是改來改去,沙皇和貴族們依舊是舍不得這塊大蛋糕。
那時候90%以上的俄國人,都是農奴。也就是說,這些人,是那10%的俄國人的私產。雖然農奴制改革后,給了他們自由,但卻換了一種方式在剝削他們。
到一戰的時候,占總人口1.5%的貴族階級,居然掌握著全國70%以上的土地。大部分沒有土地的農民,不僅要想辦法活下來,還要承擔賦稅和徭役。
改革催生出的300萬工人,同樣也沒有任何地位可言。他們不僅需要干最苦最累的活,而且還要忍受臟亂差的勞動環境。
可以這么說,1917年的沙俄底層人士,已經對沙皇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就差臨門一腳了,結果列寧給他們送來了這一腳。
除了階級矛盾外,其實民族矛盾也很尖銳。當時沙俄的100多個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已經相當可觀了,占據整個沙俄總人口的45%左右。
但是,這些民族,除了在戰爭期間,被沙俄不斷送上前線外,幾乎沒有任何地位可言。其實這就是一種殖民統治。所以這些少數民族,也成了推翻沙俄的主要力量。后來列寧宣布尊重民族自決的時候,其實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
后來大帝指責列寧,認為這種做法造成了俄國的分裂。但大帝似乎沒有考慮過沙俄崩盤的原因之一就是少數民族的反抗,如果列寧不尊重民族自決,不允許波羅的海三國、波蘭、芬蘭這些國家分出去,不允許烏克蘭、白俄羅斯這些民族建立獨立的加盟國,蘇聯還會誕生嗎?俄國內戰還能打贏嗎?光顧著既要又要,現實條件允許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