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來源:央視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系
在冷空氣沒有到達之前,今天(30日)早晨,北京、天津西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四川、甘肅等地出現了大霧天氣。其中,北京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四川中部、湖北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能見度不足500米的濃霧,局地有能見度不足200米的強濃霧,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大霧黃色預警。
為何秋冬季大霧多發?
這兩天,在冷空氣影響的間歇期,霧和霾天氣“見縫插針”上線。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地部分地區出現能見度不足500米的大霧天氣。氣象專家介紹,每年秋冬季,由于大氣環流條件穩定等多種因素,造成了大霧天氣頻繁出現。
![]()
根據氣象部門常年數據統計來看,11月和12月,是華北平原一年中大霧最多的月份。大城市中,天津、石家莊12月有霧的天氣最多,11月和1月次之;北京則是從10月至12月大霧天數都較多。那么,為何秋冬季大霧多發?
大霧的形成與溫度和濕度有關
專家解釋,霧的形成,與近地面溫度下降和空氣的濕度有關。就像我們冬天對著玻璃哈氣,玻璃上會凝結小水珠的原理類似,當空氣中含有一定濕度的水汽,遇到冷空氣影響后,地面溫度下降,水汽便會凝結成小水珠。
![]()
地形和大氣條件導致秋季大霧多發
由于華北平原地勢平坦,三面環山的盆地地形有利于冷空氣堆積。再加上冷空氣間歇期,風力微弱、大氣穩定的環境,不利于小水珠擴散,這些小水珠在近地面持續聚集,當數量多到影響視線、讓人看不清遠處東西時,就形成了霧。
霧和霾的簡單區分
很多人容易混淆霧和霾,兩者核心區別在于成分和成因。霧的主要成分是小水珠,由水汽凝結形成;霾的主要成分是PM2.5、PM10等顆粒物,屬于污染物聚集形成。
![]()
在外觀上,霧呈白色或乳白色,邊界清晰,通常近地面濃度高;霾呈黃色或灰色,邊界模糊,覆蓋范圍更廣。
此外,霧多在太陽升起、氣溫升高后消散;霾則需要強冷空氣或降雨過程才能有效清除。專家提醒,大霧天氣往往影響到的是交通安全問題,霾天氣則會對身體健康方面造成影響。
團霧:秋冬季節高速公路上的“流動風險”
作為秋冬季節大霧的一個表象,“團霧”是高速公路上多發、頻發的天氣現象,因團霧造成的交通事故屢有發生。那么團霧究竟是怎么形成的?遇到團霧應該怎么辦?
什么是團霧?
團霧又叫“坨坨霧”,本質上是霧的一種,氣象學上稱為“局地性霧”。它的區域范圍較小,一般只有1至3公里;能見度極低,可能僅有十幾米甚至幾米。
團霧形成需要兩個主要的條件:一是空氣低層水汽充沛、空氣濕度大;二是晝夜溫差大且有微風。到了夜晚,地面迅速冷卻,緊貼地面的空氣層溫度急劇下降,當氣溫下降到足以使空氣中的水汽達到飽和時,水汽凝結便形成了團霧。
高速公路易發生團霧
遇到怎么辦?
除了上述自然條件,高速公路本身的特點也會導致容易形成團霧。相比城市,高速公路缺乏建筑群對風的阻擋和熱量的儲存,輻射冷卻效應更加強烈。此外,黑色瀝青路面白天吸熱快,夜晚放熱也快,加劇了近地面的降溫速度。
團霧常常表現為“團霧外視線良好,團霧內一片朦朧”。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車輛行駛速度快,團霧導致能見度的突然變化,對交通安全極具危害性。
專家提醒,遇到團霧應牢記一個核心原則:打開霧燈,減速,但不要急剎。遇到團霧時:可立即開啟霧燈、近光燈、示廓燈和危險報警閃光燈,但不要開遠光燈,因為漫反射會導致眼前白茫茫一片,更加看不清。同時可長按喇叭提醒周圍車輛,并減速慢行,選擇就近出口駛離。
主編 | 狄春華
責編 | 劉前勇
編輯 | 岳青、蔡蓉
值班編輯 | 楊晶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