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來你或許頻繁刷到類似消息:黃金價格突破千元大關,社交平臺上不斷有人曬出金條、炫耀金鐲,甚至有消費者深夜前往金店排隊搶購。
黃金再度成為全民熱議焦點。然而,當大眾普遍相信“買金等于穩賺”之時,全國各地卻接連傳出金店倒閉、經營者失聯的消息。
北京、上海、廣州、鄭州等多個城市相繼出現顧客維權事件,大量寄存在門店的黃金無法取出,資金去向成謎。
明明金價節節攀升,為何賣金的企業反而撐不下去?
![]()
金價飆升帶火全民“淘金”
自2025年起,國際黃金市場持續走強,價格從2023年底每盎司約1900美元一路躍升至接近2500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國內零售金價同步上揚,一度逼近每克980元大關。
各大品牌金店門前排起長龍,社交媒體中展示實物黃金的內容激增,婚嫁所需的“五金”成本翻倍,新娘全身佩戴黃金的照片被戲稱為“移動金庫”。
![]()
就在公眾為黃金升值歡呼之際,一場悄然擴散的金店倒閉潮正在席卷全國。
北京朝陽區中國黃金雙井富力廣場店、海淀區山東黃金貴友大廈門店突然關閉,電話無人接聽,負責人失聯。
更令人震驚的是,原山東黃金門店停業后竟更換為中國黃金招牌,誤導新客戶以為是正規新開門店,結果再次陷入騙局。
![]()
僅這一家涉案門店就牽涉資金高達4億元,眾多消費者的本金與寄存金條雙雙消失無蹤。
這些跑路事件背后隱藏著一個共同模式——“黃金寄存理財”。
具體操作為:消費者購買金條后可選擇將實物“寄存”于店內,由商家代管,并承諾每年提供5%左右的固定收益。
部分機構甚至宣傳“保本保息、隨時取金”,其吸引力遠超傳統銀行理財產品。
![]()
實際上,這類業務本質是以黃金為幌子的龐氏結構。
初期參與者確實能按時收到利息,從而吸引更多人投入資金。
運營方利用信息不對稱,用后續投資者的資金支付前期回報,僅保留少量真金應對檢查。
只要大多數客戶不集中提取黃金,這套體系便可維持運轉。
但金價暴漲打破了這種脆弱平衡。
![]()
隨著越來越多客戶希望提取黃金變現套現,金店根本無法交付足額實物,引發大規模兌付危機。
有人認為這只是孤立個案,實則不然。
自2024年以來,全國已曝光十余起類似黃金寄存類金融糾紛,單案金額動輒上億。
金價上漲非但未帶來盈利,反而加速了此類企業的資金鏈斷裂。
那些曾被視為穩妥的投資承諾,如今化作數萬普通家庭難以挽回的損失。
![]()
加盟金店遍地開花
在公眾認知里,金店通常是燈火通明、客流不斷的“高利潤行業”。
尤其是中國黃金、周大福、老鳳祥、夢金園等知名品牌,幾乎覆蓋所有城市的商業街區。
不少人看到“金價上漲、消費火熱”的表象,誤以為開設金店是一門穩賺不賠的好生意。
但現實恰恰相反——金價越高,經營壓力越大。
![]()
要理解這一悖論,必須先厘清當前主流金店的運營機制。目前市面上超過九成的金店均為加盟性質。
以中國黃金為例,其在全國擁有3642家門店,其中直營僅105家,占比不足2.88%,其余97%以上皆為加盟商獨立運營。
夢金園、周大福、周大生等品牌亦如此,三四線城市的絕大多數門店均屬加盟模式。
品牌方負責授權、供貨和培訓支持,而實際投資與風險承擔者則是加盟商本人。
![]()
金店加盟主要分為兩種形式。
第一種為“代銷制”,即加盟商不持有庫存,商品所有權歸品牌所有,銷售完成后按克數獲取固定傭金。
該模式雖規避了囤貨風險,但利潤極低,且金價波動對其收入毫無影響。
第二種為“買斷制”,加盟商需自行出資采購黃金存貨,依靠差價獲利。
問題在于,金價持續攀升導致進貨成本不斷抬高,一旦行情逆轉,庫存便會大幅貶值。
![]()
假設某店購入100公斤黃金,進價每克900元,總投入達9000萬元。若市價回落至850元/克,賬面虧損即達500萬元。
盡管價格上漲看似提升售價空間,但消費者購買意愿有限,極少有人頻繁花費數萬元購置金飾。
價格飆升反而抑制需求,導致銷量銳減。
再看盈利能力:周大福2023年營收接近947億港幣,凈利潤僅為54.9億,整體毛利率約為22%。
![]()
夢金園的盈利狀況更為嚴峻,毛利率長期維持在3%至6%之間。
這意味著每賣出一百元黃金,店鋪最多只能賺取幾元。疊加租金、人工、裝修及加盟管理費后,實際盈余幾乎歸零。
一家位于市中心的200平方米門店,月租可能高達20萬元,年租金支出超過240萬元。
更有不少加盟商為壓縮成本,轉向水貝黃金批發市場進貨,其中部分產品并非官方認證正品。
一旦被消費者識破,不僅面臨賠償,還可能卷入法律訴訟。
![]()
于是,這些門店陷入“越賣越虧”的惡性循環:金價上漲推高成本、銷量下滑加重庫存積壓,最終難以為繼被迫歇業。
過去幾年,各大品牌加速向三四線城市擴張,表面看是市場下沉,實則是行業增長乏力下的被動求生。
世界黃金協會中國區CEO王立新曾公開表示,中國黃金消費需求已趨于飽和,未來難以再現爆發式增長。
在金價狂飆的當下,加盟熱潮正迅速降溫。
![]()
“金價越高越賺錢”的錯覺
“買黃金不吃虧”“黃金最抗通脹”,幾乎是深植于國人觀念中的信仰。
尤其近年來面對通脹壓力、股市震蕩與房地產低迷,黃金被視為最可靠的安全資產。
但遺憾的是,無論是對買家還是賣家,這種盲目的“黃金崇拜”都可能埋下隱患。
![]()
從消費者角度而言,金飾并不等于投資工具。其零售價包含設計費、工藝費及品牌溢價。
舉例來說,一條重10克的項鏈,按每克980元計算原料價值為9800元,加上約10%的加工費用,終端售價輕松突破萬元。
而當用戶試圖回收時,回收商通常只按當日基礎金價扣除手續費結算。
最終回款往往只有九千出頭,剛入手便虧損上千元。
![]()
你所佩戴的璀璨金鐲,看似閃耀奪目,實則“虧在光芒之中”。
對于金店而言,高金價并不代表高收益。
價格越高,消費者越猶豫,購買頻率下降,銷售量萎縮,庫存壓力加劇。
再加上品牌總部、區域代理、加盟商層層分潤,真正落到店主手中的利潤微乎其微。
不少從業者坦言:“黃金賣得越貴,我們心里越慌。”
![]()
另一個常被忽視的風險是消費者信任的瓦解。
過去“品牌金店=安全可靠”的共識正在崩塌。
頻繁發生的跑路事件、假貨爭議以及寄存理財暴雷,讓公眾開始質疑整個行業的誠信底線。
一旦信任破裂,即便門店有真實庫存也難以成交。
如今許多加盟店推出“免工費”“低價換新款”等活動,實則是陷入困境后的無奈自救。
![]()
此外,黃金的流動性遠不如人們想象中順暢。
買入金飾容易,但出售卻困難重重。銀行通常只接受標準金條,拒收飾品;民間回收渠道則報價偏低且缺乏透明度。
許多人抱著“隨時變現”的期待購金,結果發現兌現時虧損更嚴重。
因此,在金價高漲的背后,實則是消費者吃虧、商家虧損的“雙重困局”。
黃金確具避險功能,但這適用于純金投資標的,而非日常佩戴的金飾。盲目追高,非但不能保值,反而極易成為被收割的對象。
![]()
結語
金價屢創新高,金店卻接連關門,看似矛盾的現象,實則是行業泡沫逐步暴露的結果。
黃金本身的價值未曾改變,但人性中的貪婪與恐慌,足以將最堅硬的金屬變成致命陷阱。
對普通人而言,黃金可用于裝飾、收藏或適度配置,但不可迷信;金價值得觀察跟蹤,但不可盲目跟風。
切勿因一時的價格暴漲迷失判斷,也不要輕信所謂“穩賺不賠”的理財話術。
請銘記:真正的財富積累,從來不是靠追逐風口實現的,而是通過冷靜思考與理性決策守護的。
黃金光芒萬丈,唯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避免被耀眼的光輝灼傷雙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