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日本橫須賀港的航母甲板上,對著數百名水兵痛批“福特”號航母的電磁系統,并當場宣布要簽署行政令,讓新建航母回歸蒸汽彈射器和液壓武器升降機。這一表態瞬間引發輿論風暴。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一、“福特”號四大頑疾:理想與現實的碰撞
“福特”號航母被寄予厚望,卻被四大問題纏身:
- 電磁彈射器與先進攔阻裝置:理論上,電磁彈射器用線性感應電機取代蒸汽活塞,能精準調節能量,兼容未來無人機;先進攔阻裝置以電磁制動加水渦輪替代傳統液壓,可“回收能量”。但2023 - 2024年部署期間,系統可靠性無顯著改善,遠航時艦上官兵難以獨立解決大部分故障。若改回蒸汽彈射,需重新開辟蒸汽管道和鍋爐艙室,重新布局甲板,光這一項就要多花28億美元、拖上五年工期。而且電磁彈射器和先進攔阻裝置是一體化設計,改彈射就得換回傳統液壓攔阻裝置,額外再加10 - 15億美元。
![]()
- 先進武器升降機:設計11部先進武器升降機,驅動方式從液壓換成直線電機,本意是加快彈藥輸送、支撐更高出動架次。但實際表現差強人意,2023 - 2024年部署期間雖完成11369次運行、運送182.96萬磅彈藥,卻未達到設計參考任務速率。截至2024年,雖所有11部已認證,但仍依賴軟件更新。若換回液壓,輸送效率要打七折,改裝一艘船至少還得多掏5到8億美元,再耽誤一兩年。
![]()
- 雷達問題:“福特”號獨享的雙波段雷達(DBR),本應整合X波段與S波段,實現遠程警戒與精確制導。但測試階段暴露出過熱與覆蓋死角問題,2016年海軍就認栽,從二號艦“肯尼迪”號起,全部放棄雙波段雷達,換裝成本更低、成熟度更高的企業級空中監視雷達(EASR)。這意味著“福特”號未來還得單獨升級,徒增維護負擔。
![]()
- 系統整體影響:四大關鍵系統,三個失靈、一個跟著受罪。福特級原本要展示“跨世代創新”,如今卻成了軍工界“試驗場”。
![]()
二、中國“福建”艦超車:中美航母技術對比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特朗普高喊“倒車”時,中國“福建”艦已完成上百次電磁彈射試驗,殲 - 35隱身戰機和空警 - 600預警機平穩起降,標志著中國航母在電磁彈射與固定翼艦載機體系完成“超車”,提前進入實用化階段。而美國“福特”號卻還在為電磁系統的可靠性問題苦苦掙扎。
![]()
三、美軍“拖”字訣:應對總統指令的慣用手段
在美國,總統一句行政令并不能立刻改動軍隊的裝備路線,國會撥款和《國家國防授權法案》(NDAA)才起決定作用。美軍習慣用“拖延術”對付總統的突發指令:
- 提交技術評估:告訴國會“這樣改風險巨大、代價高昂”。例如特朗普要求停建瀕海戰斗艦時,海軍提交報告稱取消項目將造成2.5萬個崗位流失。
![]()
- 強調就業影響:把造船廠和地方經濟綁在一起。瀕海戰斗艦項目最終不僅沒停建,2020年版NDAA還追加授權了兩艘,并明確規定“2030年前不得退役任何一艘瀕海戰斗艦”。
- 利用NDAA條款鎖定項目:確保不會輕易被推翻。如特朗普提出“F - 55”奇想,專家指出改成雙發成本可能直接翻倍,空軍根本沒啟動相關研究,這個構想最終只停留在口頭表態。
![]()
四、未來走向:博弈仍在繼續
從瀕海戰斗艦到F - 35的“升級版”,再到重型破冰船,特朗普的“拍板”屢屢遭遇美軍的“拖字訣”。這次他高調要廢掉電磁彈射和武器升降機,看似來勢洶洶,但能否真正落地,還得看海軍、國會和造船廠合力演繹的這場美式博弈。畢竟,改回老方案意味著數百億美元打水漂,航母交付再延誤幾年,正值美海軍艦隊青黃不接之際,誰來買單是個大問題。這場圍繞航母技術的爭論,還將持續影響美國海軍的未來發展走向。
國際大表哥
12篇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