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公里續航,零起火風險,電池還能彎著用,聽起來像科幻小說里的新能源神器。可一轉頭一看賬單,成本是液態電池的五到十倍,頓時讓人從新能源夢中驚醒。
![]()
這東西真能大規模上車?還是說,只能在實驗室里當個“科技明星”?
2025年,被視為固態電池從“科研寵兒”向“產業主角”轉型的關鍵年。
2025年10月,人民日報報道,我國科學家成功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卡脖子”難關,讓固態電池性能實現跨越式升級,以前100公斤重的電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續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
在技術持續突破的大背景下,行業預測,到2027年全固態電池開始裝車,預計到2030年可以實現量產化應用。
北京、上海把它寫進產業規劃,工信部更是放出“全固態電池標準體系”。
![]()
可問題也跟著來了:這玩意兒真能量產嗎?產業鏈、設備、材料、成本哪一樣都不便宜,真不是誰都玩得起。
一邊是技術路線的百花齊放,一邊是成本、工藝、專利的多方較勁。固態電池,正在用“兇猛”的姿態登場,但它想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還得先過幾道硬關。
誰能笑到最后?三種路線跑著比
固態電池這條賽道上,是三種技術路線分頭開跑: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各有千秋,也各有難處。
它們像三種武功心法,練好了都能出奇制勝,練砸了就只能留在實驗室吃灰。
![]()
打頭陣的是硫化物路線,寧德時代把它玩得風生水起。用干法電極工藝做出來的電池,離子電導率高達10?2 S/cm,對鋰金屬負極特別友好,換句話說,就是加速快、能量密、跑得遠。
不過,硫化物的氣味和反應活性,也讓它在安全性上成了“高風險高回報”的代名詞。
氧化物路線主打“穩”,清陶能源用LLZO電解質搞了個三維結構,熱穩定性能扛到400℃以上。這點在電車起火頻發的當下,簡直就是“頂流安全卡”。
但這項技術的制備難度高,成本也不低,適合做高端車或儲能場景的“安全擔當”。
聚合物路線則走的是“靈活親民”風,衛藍新能源的柔性電池已經裝進了小米手機,彎個十萬次都沒問題。
這種聚合物電解質可以適配消費電子,也適合體積受限的智能設備。但它的能量密度還不夠看,想在車里跑1000公里,還得再練幾年內功。
![]()
三條路線,像三支軍團:一隊沖鋒陷陣,一隊守住大本營,一隊靈活機動。誰能最后站在產業頂峰,得看技術、市場、政策三方怎么出牌。
產業鏈不答應,夢想也難落地
技術再領先,材料不跟上,終究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固態電池想走出實驗室,就得先解決“材料卡脖子”這件大事。
拿硫化鋰來說,2023年還要8萬元一公斤,到2025年降到了2萬元,看著是跳水了,可即便如此,還是液態電池原材料的五倍。
這還只是原料,后面還有制造工藝、設備精度、良品率這些“隱形成本”在等著。
![]()
先導智能的干法電極設備,能把涂布精度控制到微米級,良品率提升到95%。
聽著很牛,但設備本身的造價高,調試周期長,小廠根本玩不起。這就意味著,只有那些頭部企業、有錢有技術的玩家,才有資格參與這場新賽道的游戲。
長安深藍這種高端車型先吃螃蟹,搭載全固態電池,畢竟價格能撐得住。而儲能領域,則傾向于使用半固態電池過渡,穩妥又實用。
這種“分級上車”的方式,是現實權衡下的產品策略,也反映出固態電池目前還遠沒達到“全民普及”的條件。
這個過程像是一場高端定制的馬拉松,跑得快的不一定能笑到最后,能撐住成本、穩住質量、搞定供應鏈的,才是笑到終點線的贏家。
![]()
世界都在搶,誰能搶到關鍵話語權?
這場電池風暴,不只是中國的獨角戲,日韓歐美都在跑位。只不過,路徑各有不同。
中國的優勢在于“快”和“全”,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都在加碼固態電池項目。
寧德直接把研發團隊擴到上千人,比亞迪立下軍令狀,2027年實現固態電池上車。國軒高科的金石電池中試線已經能做到0.2GWh的產能。這種“團隊作戰模式”,讓中國在產業化速度上遙遙領先。
日本的打法相對保守,但專利布局嚴密。豐田牢牢握住硫化物電解質的核心專利,目標是2030年量產。
它不急,但每一步都踩得穩,標準、工藝、驗證一樣不落。日本的思路更像“技術護城河”,先把門鎖死,再慢慢開。
![]()
歐洲更傾向于“合作拼圖”,寶馬和寧德時代共建研發中心,打的是“歐洲設計+中國電芯”的組合技。
歐洲沒有完整的產業鏈,但有品牌,有市場,有政策支持,懂得借力打力,在全球博弈中找自己的發聲點。
這場全球競合,是綜合國力、產業規劃、研發生態的全面對抗。誰能拿到固態電池的核心話語權,誰就能在新能源革命里占據更高地。
總結:破局的關鍵,是撐過去那段最貴的日子
固態電池的未來,不靠夢想堆出來,要靠成本、性能、安全三條腿站穩。
現在最大的關,就是成本。貴,有理,但不能一直貴。
![]()
按照業內預期,2030年前后,隨著量產規模擴大,固態電池的成本有望降到液態電池的1.5倍。到那時候,市場就不只看“能不能用”,還要看“值不值得用”。
安全性能,是固態電池最有底氣的標簽。經過針刺測試都不著火,這對新能源汽車來說,就是一張保險。
從保險公司到用戶心里,減少的是風險,提升的是信任。未來保險費用能下降20%,不是空話,是數據驅動下的市場回饋。
更深層的意義在于,中國在這場新能源轉型中,終于從“技術追隨者”變成“標準制定者”,從“全球代工廠”向“高端制造”轉型。固態電池,不只是電動車的核心部件,更是產業升級的風向標。
![]()
眼下這段“又貴又難”的日子,是必經之路。
但只要熬得住、扛得起、挺過去,固態電池就不再是新聞發布會上的明星,而是馬路上真正跑得動的主角。
參考來源:
碳討|技術突破與市場加碼并舉,固態電池漸行漸近——2025-10-24 20:00·新京報
全固態金屬鋰電池,重要突破!——光明網2025-10-09 13:2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