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動物是水體中的小型、低等、無脊椎動物的一個類群,包括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橈足類等四大類。
接上頁:
三、枝角類
枝角類浮游動物屬于甲殼動物綱,枝角目,通稱為水蚤(或"溞"),是浮游動物的重要組成成員之一。中國已發現的淡水枝角類有136種,海水枝角類有5種,內陸咸水種有23種。
![]()
1.外部形態
枝角類的身體可分為頭部和軀干部。
![]()
(1)頭部。
頭部為身體的最前一節,側面觀呈半圓形,稍向下方彎曲,有的有頸凹和軀干部分開。
頭頂和頭盔:頭部的最前端,復眼前面的部分稱為頭頂,頭頂有三角形突起稱為頭盔。
吻:在第一觸角之間,或稍前方之突起部分稱為吻。它是分類依據之一。
殼弧:頭部左右兩側,在第二觸角基部,各有一條脊狀隆起稱為殼弧,用以支持觸角肌肉的伸縮并使頭部兩旁硬化。
![]()
眼:絕大多數種類有復眼,由許多單眼組成。單眼大致位于復眼與第一觸角之間,沒有水晶體,通常很小,有的種類無單眼。單眼和復眼均有感光與視覺作用。
吸附器:少數種類的頭部背側,有一種用來倚吸在植物等固體上的器官,稱為吸附器。
觸角:第一觸角位于吻的兩側,通常呈棒狀不分節,有的種類分節,末端有嗅覺毛,中部通常有感覺。第二觸角強大有力,分枝明顯、呈樹枝狀,故稱枝角類,一般為雙肢型,分節,上有羽狀游泳剛毛,為主要的游泳器。
(2)軀干部。
軀干部包括甲殼、胸肢和腹部。
2.內部構造
枝角類的內部構大致可以分為多個系統,構造如圖所示。
![]()
(枝角類構造示意圖)
(1)消化系統。枝角類的消化道很簡單,在透明的身體可全部見到,包括口、食道、中腸、直腸、肛門。
(2)循環系統。枝角類一般只有心臟,沒有血管。心臟位于頭部后方背側,是一個卵形的囊體,心跳迅速。心臟有3個心孔,前端為動脈孔,后端一對為靜脈孔,心臟收縮時血液由動脈孔流出到達頭部,然后向后折回分布到全身,最后匯入圍心竇,經靜脈孔進入心臟;心臟每分鐘跳動約250次;血液無色透明,缺氧時血液呈紅色,因血液中含有血紅蛋白。
(3)呼吸系統。枝角類以擴散呼吸為主,通過整個體表進行氣體交換。
![]()
(4)排泄系統。枝角類有兩種不同的排泄器官:一對觸角腺(緣腺)和一對顎腺(殼腺)。一般成體的觸角腺大多完全退化,僅保留殼腺。殼腺雖名為殼腺但實與殼的形成無關,而相當于腎的功能,腎管遠端的開口在上唇附近。
(5)神經系統。枝角類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基本與其他節肢動物相似而原始。腹神經索梯狀,各體節都有成對的神經節,并由聯系神經左右連接,各有神經通到該節的附肢。
(6)生殖系統。枝角類為雌雄異體,雌體生殖器官包括一對長大的卵巢,位于消化道的兩側,有輸卵管通向背部的孵育囊。囊壁能分泌營養物質,以供卵子和胚胎在囊內發育需要;雄體的生殖器官包括一對精巢和輸精管相連,精巢是腸形,位于軀干部左右兩側,開口于后腹部上或最后一對胸肢后方。
![]()
3.發育和生活史
(1)枝角類的發育分期。枝角類的個體發育可分為4個時期:卵期、幼齡期、成熟期、成齡期。
卵期:卵在孵育囊中發育的時期。
幼齡期:離開孵育囊后便進入幼齡期。剛離母體稱為第一幼齡,以后每增加一次蛻皮即增加一齡,通常一生有2~3次蛻皮。
![]()
成熟期:這時枝角類性腺發育成熟,卵巢中的第一批卵細胞雖已發育成熟,但尚未到達卵育囊。枝角類從孵出到性成熟所需要的時間,因種類和溫度而不同,在適溫條件下,多刺裸腹溞需1~2天,象鼻溞需2~3天。
成齡期:以孵育囊內出現夏卵為標志。
![]()
(2)枝角類的生活史。枝角類的生殖方式有兩種,即孤雌生殖和兩性生殖。在溫度適宜、食料豐富的良好環境下,通常進行孤雌生殖,雌體這時所產出的卵稱為“夏卵”。夏卵不需要受精,就能夠在孵育囊內孵化發育,孵出幼溞,幼溞不久脫離母體而營獨立生活,成長后,再營孤雌生殖。枝角類孤雌生殖一次所產卵粒數從2~105個不等。
![]()
有性生殖通常發生在環境條件不適宜的情況下,比如種群過于密集、食物供應不足、水溫過高或過低等,此時,孤雌生殖所產的卵一部分發育成雄體,另一部分則發育成兩性生殖的雌體。雌體和雄體的形狀基本相似。這時雌體所產出的卵數量少,僅1~2粒,受精以后在雌體孵育囊中發育至囊胚階段以后,待母體蛻皮時才產出體外。或沉入水底或浮于水面,這種卵被稱為“冬卵”,又叫休眠卵。
枝角類的休眠卵可以抵抗干燥、冰凍等而不致傷害,待條件好轉時又可發育成一個新的雌體而營孤雌生殖。
![]()
4.生態與分布
枝角類除少數種類為肉食性外,大部分都是濾食性,其濾食器官為胸足。其中第三和第四對胸足具有細密的梳狀刺毛,兩側相對而形成過濾器。胸足在殼內不斷劃動行成水流,懸浮食物會被胸足濾下積聚在腹溝內,向前推進,最后被磨碎吞食。
在水體中,當水中泥沙等無機物懸浮物太多時,枝角類能獲得的食物極少,以致死亡。枝角類攝取食物粒徑在1~80μm,而以1~20μm為主。個體大,食物粒徑越大。其日糧約占體重的30%~100%。
![]()
大多數枝角類適宜在pH值6.5~8.5的水環境中生活,更能適應堿性水環境,對酸性水敏感。比如隆線溞可以在pH值10~11的水中生活,蚤狀溞在pH值5.8以下的水中即難以生存,說明用生石灰清塘后的魚塘可以提升pH值,容易繁生水蚤類。
![]()
(蚤狀溞)
水體中含鹽量對枝角類的分布也有影響,但枝角類對這一因子有很大的適應性。例如,蚤狀溞直接放入1.5‰的海水中立即死亡,如果在淡水中鹽度逐漸升高,則達到4‰時仍可正常生長和繁殖。
![]()
水體中的溶氧對枝角的影響較大,但枝角類的血液中含有血紅素,對環境中的溶氧變化有很強的適應性。通常在溶氧低于1mg/L以下時仍能正常生活。當水體中的溶氧低于0.21mg/L時,有些種類仍能生存。這是因為枝角類的血液通過增加血紅素含量來增大溶氧交換能力。血紅素增加后,枝角類的背部通常呈現一根紅線,故漁民有時將其稱為“紅線蟲”,這也是衡量水中溶氧豐歉的一項生物指標。
![]()
5.枝角類與淡水養殖業的關系
枝角類常見的種類并不多,但數量很大,是水生動物的重要餌料。在放養水花魚苗的中后期,特別是口裂較大的水花苗培育中、魚種培育階段,枝角類是最重要的天然餌料。但是,在普通水華魚苗下塘初期,枝角類尚不能被體小的魚苗所攝食,枝角類過多的繁殖會給魚苗帶來一定的危害,它可能還與魚苗爭空間、爭營養、爭溶氧等,但還有很多人誤認為是輪蟲,需要大家注意。
(未完待續)
來源:西南漁業網。作者:梁洪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