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市早苗政府捧著那份標注 “最高 5500 億美元” 的投資清單,迎向訪日的特朗普時,或許期待著一場彰顯 “美日特殊關系” 的外交盛宴。但現實卻給了日本沉重一擊:會談結束后,美方不僅拒絕舉行聯合記者會,特朗普甚至只在 “喬治?華盛頓” 號航母上用一句輕飄飄的 “黃金時代”,便打發了這位滿心期待的日本首相。這場看似偶然的外交冷遇,實則撕開了美日同盟不對等關系的遮羞布,暴露出日本 “進貢式投資” 背后的尷尬與風險。
![]()
這場爭議的起點,是那份被雙方各執一詞的投資清單。美方高調宣稱日本將 “直接出資 5500 億”,營造出 “美國賺翻” 的輿論效果;但日方隨后悄悄澄清,這筆資金實為政府金融機構的 “出資、貸款及擔保額度”,能否落地全看企業意愿 —— 軟銀、三菱重工等名單上的企業,至今未明確承諾具體出資額。更耐人尋味的是資金流向: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透露,超半數資金將投入電力設施、能源管道等 “無風險基建”,與日方宣稱的 “核電、人工智能等核心領域戰略投資” 相去甚遠。
唯一實打實的大額投入,是三菱重工與東芝參與的美國西屋電氣核電項目,1000 億美金的規模看似 “誠意滿滿”,利潤分配規則卻藏著貓膩 —— 網傳 “收回成本后美方分 90%” 雖非全局規則,但僅適用于部分關鍵項目,且日本經濟產業省不得不承認 “風險主要由日方承擔”。這種模糊的利益劃分,既讓美方賺足了面子,也給日方留了點 “自主協商” 的辯解空間,卻難掩對美妥協的本質。
![]()
外交場上的細節,更將這種不對等展現得淋漓盡致。今年 2 月,前首相石破茂與特朗普會談后,雙方當即舉行聯合記者會,彼時的 “熱絡” 與如今的 “冷淡” 形成刺眼對比。特朗普的沉默絕非偶然:一方面,他要回避投資清單的細節質疑 —— 比如他在航母上特意提及的 “豐田 100 億美金建廠”,實為舊聞,豐田早已澄清 “無新投資承諾”,若召開記者會,這類矛盾很可能被追問;另一方面,“冷處理” 本身就是一種施壓,盧特尼克與日企會晤時那句 “你們只是開始,你們是基礎”,已明晃晃暗示后續還會有更多資金要求。
而日本政府的反應,更顯被動與無奈。面對記者會取消的尷尬,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用 “需與對方協商” 的官話搪塞,外務省高官甚至腦補出 “時間緊張” 的理由 —— 將高市與特朗普共乘 “海軍陸戰隊一號” 的美方刻意安排,曲解為 “趕去橫須賀基地的時間沖突”。這種自欺欺人的辯解,恰是日本對美依附性的縮影:明知投資性價比失衡,卻不敢公開質疑;明知外交遇冷,卻只能用自我安慰掩蓋被動。
![]()
深究下去,這場鬧劇的核心是美日同盟早已失衡的利益交換邏輯。日本付出的遠不止 5500 億美金的潛在投資:為討好美國,它承諾增購美制軍火、加大美國農產品進口、替美國建造阿拉斯加天然氣管道,甚至默默接受 15% 的輸美商品關稅;而美國回饋的,只有 “口頭安保承諾” 和將橫須賀基地當作 “亞太前沿哨所” 的戰略利用。劍橋大學學者約翰?賴特的評價一針見血:“日本的‘奉承外交’非但不能加固同盟,反而會讓美國愈發輕視其利益,最終加劇同盟的裂痕。”
如今的高市政府,正陷入兩難困局。在野黨批評其淪為美國的 “應聲蟲”,質疑 “用國民稅金填美國窟窿”;企業對投資回報疑慮重重,軟銀等巨頭遲遲不愿敲定出資計劃;而美國的胃口還在變大,盧特尼克的暗示已為后續加碼埋下伏筆。當特朗普在航母上盛贊美日同盟 “進入黃金時代” 時,他或許沒意識到,這場用 5500 億美金堆砌的 “黃金幻象”,正在日本國內引發越來越多的質疑 —— 畢竟,再慷慨的 “進貢”,也換不來真正平等的伙伴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