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集團近日宣布,與寧德時代旗下時代電服和廣汽集團旗下埃安品牌展開戰略合作,共同推出定位10萬級市場的換電版“國民好車”。
![]()
這款車型預計于11月9日在京東平臺獨家發布,預計售價區間為10萬至12萬元。該合作以輕資產模式為核心,標志著電商平臺與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深度融合,旨在通過用戶導向的創新路徑重塑汽車消費體驗。
7800萬拍賣噱頭十足
為打響市場,京東汽車策劃了一場“國民好車”001號拍賣活動,1元起拍,最終以7819.3399萬元成交,號稱吸引近30萬人圍觀,但難掩“雷聲大、雨點小”的尷尬。在遍地營銷的當下,消費者早已對“1元起拍”“天價成交”這類自導自演的老套路麻木了。
類似戲碼過去幾年里已被各大平臺輪番上演——從盲盒手機到限量球鞋,再到如今的換電汽車,套路如出一轍:制造稀缺感、引爆圍觀、收割流量。當噱頭成為常態,其邊際效用必然遞減。
![]()
1元起拍,最終以7819.3399萬元成交
不過,這場拍賣反倒暴露了京東汽車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尷尬定位:既非造車主體,也非補能網絡的主導者,僅靠“平臺+輕資產”的身份搭臺唱戲,如何觸及用戶最關切的痛點呢?
對于廣汽埃安來說,不管誰來搭臺唱戲都行,最要緊的是把車賣出去,不然就要被卷死了。
廣汽埃安背水一戰
作為廣汽集團新能源汽車板塊的核心,埃安品牌曾憑借網約車市場快速崛起。2023年,其網約車銷量占比約46%,主要得益于AION S和AION Y等車型在滴滴和高德等平臺的滲透,推動全年總銷量突破48萬輛,同比增長77%,位居當年新能源零售銷量排行榜第三,僅次于比亞迪和特斯拉中國。
這段時間,埃安品牌迅速積累市場份額,成為全球產銷最快破百萬的純電汽車品牌之一,憑借低成本運營和長續航優勢,占據國內網約車新增車輛的近25%。
![]()
埃安品牌
然而,進入2025年,埃安的增長勢頭急轉直下。上半年,其營收同比下降約16.91%,至103.04億元;在集團內部,這一降幅位居首位,遠高于廣汽傳祺等兄弟品牌的表現。
銷量方面,1-6月累計銷量約10.87萬輛,同比下滑13.97%;1-9月進一步惡化至累計銷量同比下降35.4%,連續8個月出現同比下滑,9月單月銷量僅為2.91萬輛,同比下滑32.37%。
這一下滑主要受純電市場整體收縮、網約車市場飽和以及激烈價格競爭影響。網約車需求的放緩導致埃安的“網約車標簽”從優勢轉為負擔,消費者對品牌高端化認知不足,進一步壓縮了私人零售渠道空間。
同時,埃安的產品線主要集中在10-20萬元中低端區間,缺乏高端車型支撐,在智駕和混動技術迭代中落后于競爭對手。
![]()
廣汽集團的三季報
銷量下滑,讓廣汽埃安財務惡化,2025年上半年凈虧損達到23.58億元,資產負債率也逼近70%的警戒線。如不能迅速扭轉困境,就可能被國內汽車廠商“卷死”。
為應對困境,埃安推出高端子品牌昊鉑,并通過股權調整重組廣汽三菱工廠,將產能擴至60萬輛/年。公司計劃2025年全年產銷目標達100萬輛,并加大智駕配置(如高階輔助駕駛)和全固態電池研發投入,但盈利狀況不容樂觀。
比亞迪橫掃市場
與比亞迪、特斯拉和小米等廠商對比,埃安的困境更顯突出。比亞迪作為行業龍頭,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14.6萬輛,同比增長33.04%,全球銷量前7個月已超249萬輛,海外貢獻55萬輛(同比增長超130%);營收3713億元,同比增長23%,歸母凈利潤155億元,同比增長14%,研發投入309億元(同比增長53%),遠超凈利潤水平。
![]()
比亞迪成為行業龍頭
比亞迪的多品牌矩陣(王朝、海洋等)和混動技術(如DM-i)覆蓋全價位段,成功避開純電波動,實現規模效應和全球化擴張。
相比之下,埃安的純電專注策略在市場收縮期暴露短板,銷量僅為比亞迪的5%左右,營收差距逾36倍,凸顯其在技術廣度和海外布局上的不足。
![]()
比亞迪橫掃市場
特斯拉中國雖面臨全球壓力,但2025年上半年表現相對穩健。一季度中國銷量創三年來新高,達13.72萬輛;盡管5月銷量61662輛同比下降15%,整體季度交付量仍支撐其中國市場份額。
但全球交付量下滑13.5%,全年營收977億美元(同比增長0.9%),凈利潤腰斬52.2%。特斯拉的優勢在于高端定位(Model 3/Y均價超25萬元)和FSD智駕生態,單車盈利能力強(毛利率約18%),但產品老化(如取消Model S/X訂購)和價格戰影響了增長。
![]()
特斯拉第三季度業績公布后下滑
埃安的銷量規模雖接近特斯拉中國,但平均售價僅為其一半,品牌溢價和智駕體驗差距顯著,導致盈利效率低下。
小米汽車卷死同行
小米汽車作為新勢力黑馬,2025年上半年交付超15.7萬輛,全年目標上調至35萬輛,累計交付已破30萬輛;汽車業務收入181億元(Q1),Q2毛利率達26.4%(超特斯拉),運營虧損收窄至3億元,預計下半年盈利。
SU7系列單車均價20-30萬元,依托小米生態(如手機聯動)和營銷(如雷軍人設),快速搶占中高端市場。
相比埃安,小米在上市15個月內實現交付翻倍,虧損率遠低于埃安的持續下滑,凸顯其用戶運營和高端化轉型的成功路徑,而埃安仍陷于網約車依賴的低端泥沼。
![]()
小米汽車公眾號的標語
總體而言,埃安的財務挑戰源于市場定位單一和轉型滯后,與比亞迪的規模化、特斯拉的科技驅動及小米的生態融合形成鮮明對比。為此,廣汽埃安亟需加速高端產品迭代和渠道多元化,方能擺脫“瀕臨暴雷”的風險,實現可持續復蘇。
京東騎著白馬而來?
京東汽車與寧德時代的加入,成為廣汽埃安的白馬騎士。
對京東而言,此舉不僅是一次跨界試水,更是在汽車產業變革浪潮中開辟的全新戰略戰場。傳統汽車制造模式高度依賴重資產投入——動輒百億級的工廠建設、模具開發、供應鏈鎖定,以及長達3至5年的車型研發周期,伴隨高額沉沒成本與市場不確定性風險。
京東則巧妙選擇“銷售賦能”路徑,徹底規避造車核心壁壘,不投入生產線、不承擔庫存壓力、不參與電池與電控等技術研發,而是將自身在電商生態、數據算法與用戶運營上的核心優勢轉化為汽車產業的“輕量化杠桿”。
![]()
京東汽車與寧德時代加入廣汽埃安
更深層意義在于,京東正將電商邏輯全面移植至汽車場景。通過京粉、京享值、PLUS會員體系與汽車服務深度綁定,用戶購車后自動成為高價值會員,復購率與客單價顯著提升。
數據鏈路打通后,京東可實時追蹤車輛使用頻次、換電習慣、配件消耗等行為,進而反哺供應鏈優化與精準營銷——例如向高頻換電用戶推送續航升級套餐,或向長途用戶推薦高速服務區合作換電站。
這種“數據飛輪”效應,正是傳統車企難以企及的競爭壁壘。
![]()
選車逐漸線上化
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往往是骨感的。京東想以流量換產能,可能還得考慮諸多現實問題,比如:用戶換電頻次、續航偏好數據雖可采集,但電池訂閱制下,寧德時代才是數據真正主人,京東能拿到的只是“脫敏殘渣”,飛輪轉得動嗎?
10萬級換電車主打下沉市場,但換電站密度若仍集中一二線,京東養車網點再多也難掩“最后一公里”焦慮;營銷再猛,換電心智未普及,消費者真會為199元月費買單?
廣汽埃安會甘心淪為“代工廠”,讓京東坐收品牌溢價?寧德時代換電網絡向來“寧王優先”,京東能分到多少站、多少優先級?
![]()
寧德時代換電網絡
業內人士認為,這場雙方奔赴要從長遠來看,京東此舉不僅是給廣汽埃安“輸血”,更是為“平臺型汽車生態”鋪路。
若模式跑通,可復制“自營+POP”經驗,吸引更多車企入駐,打造“京東汽車商城”,一站式解決比價、定制、交付、養護、置換,削弱4S店渠道霸權;每賣一車,便開啟8-10年用戶終身價值經營。
不過,現實場景是汽車市場已經高度內卷,抖音、小紅書現已殺入汽車交易,流量成本更低;若傳統4S體系反向擁抱線上,京東“電商渠道+線下門店”的組合拳還有多大護城河?
![]()
多個社交平臺殺入汽車交易
當更多車企入場,平臺議價權看似增強,實則供應鏈話語權仍握在主機廠與電池巨頭手中,京東不過是“流量中介”。一旦補貼退坡、交付延誤或換電排隊成常態,用戶終身價值非但鎖不住,反而變成投訴與退貨的起點。
4S店或許會衰落,但京東若無硬核供應鏈掌控力,平臺生態終將只是鏡花水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