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北部城市里爾,有一座紅色的人行天橋。
說實話,橋上的風景還不錯,一邊是綠樹成蔭的植物園,一邊是靠近一所大學校園、兩所高中和一所幼兒園的地鐵站。
陽光下,橋面有點曬人,偶爾會有學生騎車飛快掠過,是正常不過的城市一角。
但在里爾,法國的這個大學城,這條橋已經成了很多女生的地獄捷徑。
![]()
因為七年來,在這條橋上,總有一個男人,出現在你放學回家的路上——褲子拉鏈已下,表情猥瑣,動作明確。
他不是在偷拍,不是偷看。他是在你面前,面對面,露著下體自瀆,一臉平靜。
你以為這是“倒霉遇到了”?錯。
從2018年起,至少七名女大學生正式報過案。更多沒報案的,在社交平臺上留言:“我也遇到過他”“他就站在那里看著我”“我跟姐妹嚇得跑回地鐵站”。
受害者不僅有大學生,還有高中的、甚至還有媽媽帶著小孩經過。
這個人就像個定時出現的病毒,總在你放松時蹦出來。
éllie,21歲,大三學生,在校園和家之間來回已經無數次了。但從2024年5月13日之后,她再也不敢走那條路。
那天,她照例走到橋頭,看見那個男人站在那里——然后當著她的面,開始自摸。她震驚、恐懼、惡心、想吐,強忍著顫抖錄下了他的視頻,回家后報了警。
她不是唯一。
![]()
Clotilde,Emma,還有更多人,都指認是同一個人,甚至有的女生已經能認出他的臉了——這說明他出現得有多頻繁,多“習慣”。
這不是沖動犯罪。這是習慣犯罪。是慣犯。
然而,幾年來,里爾警方的回應只有兩個動作:“登記一下”以及“我們會處理的”。
結果就是:案子被“無后續處理”擱置,男的照常活動,女生繼續在社交平臺吐槽恐懼。
甚至校園方在2022年就開過聯合會議,和市政府、警察、校方一起討論如何加強這條通學路線的安全。提出裝攝像頭、加強巡邏……一份一份地送上去。
然后呢?什么也沒裝上。
Ellie終于忍無可忍,在今年10月上傳了那段視頻。
她沒打碼,沒繞彎子,直球控訴:“這個變態已經在這條路出現好幾年了,什么時候你們才保護我們?”
![]()
視頻爆了,600萬播放量,1.3萬條評論,幾乎全是女生們的同類經歷:“我也被他嚇到過”“這橋我現在不敢走”“什么時候才算夠?”
就在視頻爆紅4天后,警察才終于出動,將那個男子逮捕。
沒錯。
不是因為他騷擾了七年,而是因為他上了熱搜。
這個男人是慣犯,以前就因為類似行為被抓過。這次當庭認罪,被判了一年監禁,緩刑兩年,不用坐牢,只要“好好表現”。
那什么是“好好表現”?是不是別在鏡頭前做?是不是“換條橋”就不算“原地犯罪”?是不是等熱度過去,他就能像過去七年一樣繼續每天站在那?
![]()
受害者éllie在庭審時在場。她后來憤怒地說:
“為什么一個視頻600萬點擊,才比得過七年的啞巴控訴?為什么我要靠發社交媒體,才能讓人知道我在受害?”
好在社交媒體推動之后,里爾市政府終于宣布:
將于2025年底安裝攝像頭,加強該橋段巡邏,提高夜間照明強度。
你沒看錯,是年底。意思是,接下來幾個月,女生們還是得“繞路求自保”。
可這本不該是她們的責任。
她們需要的不僅是監控器,而是對“無傷害但極具心理沖擊”的性暴力,明確說不。
![]()
有人可能會說:“他沒摸她,他沒跟蹤,她沒受傷。”
但性騷擾的定義不是靠物理接觸劃分的。當你走在回家的路上,卻因為一個猥瑣男人的存在,心跳加快、冷汗直冒,開始繞道、走快、換路線,甚至害怕告訴家人——
你已經是受害者。
性暴力不是非得強奸才算。性暴力是侵犯你感到“我不再安全”的那個瞬間。
如今,éllie說她現在更害怕了。
因為那男人被判緩刑后,現在知道她是誰。原本只是想曝光一個騷擾者,但她卻因此成了對方的“報復對象”潛在人選。
她勇敢發聲,反而多了一個新焦慮。
而她只想走一條安全的路,哪怕那只是回家的路。
Ref:
https://mp.weixin.qq.com/cgi-bin/appmsg?t=media/appmsg_edit&action=edit&type=77&appmsgid=502493445&isMul=1&replaceScene=0&isSend=0&isFreePublish=0&token=1246082372&lang=zh_CN×tamp=1761567009768
文|閃電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