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y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又一位休學創業的名校少女登場。
19歲的華人女生Christine Zhang從哈佛休學,創辦了一家名為Veil的公司,剛完成種子輪,被塞了100萬美元
拿到這筆錢后,Christine表示可能還會再休學一年。
![]()
不得不說,「100萬美元已到賬」的郵件通知,好像確實要比哈佛學位證書更有吸引力一點哈。
下面一起來看看,這位年僅19歲的華人少女,連哈佛的課都不上了也要做的公司,究竟是什么來頭?
Veil:討AI喜歡的電商優化方案
一句話概括,Veil是一個專為電商賣家打造的智能優化平臺。
簡單來說,它能幫你把商品介紹「翻譯」成 AI 能看懂的語言,讓產品更容易出現在ChatGPT、Gemini、Grok等AI的搜索結果中,從而吸引更多潛在客戶。
![]()
具體而言,Veil會先分析你的商品詳情,然后運用GEO(生成式引擎優化)和 AEO(問答引擎優化)兩種技術,找出那些讓AI「看不清」、「聽不懂」的地方。
接著,Veil會根據痛點給出一份具體可行的修復方案,比如:增加結構化的常見問題解答頁面(FAQ)、補充權威信息來源……
打個比方,如果客戶賣的是一款窗簾,想讓這款產品更容易被AI「點名推薦」,Veil的優化方向大致包括三個方面:
1、FAQ:
在產品頁面里添加一些用戶常問的問題,比如——
「這款窗簾能隔熱嗎?」、「能不能定制尺寸?」、「適合哪種風格的客廳?」讓模型在抓取頁面時,一眼就能讀出產品的核心語義。
2、關鍵詞布局:
在標題、副標題、描述中自然融入「遮光窗簾」「北歐風客廳窗簾」「環保布料窗簾」等關鍵詞,不是堆砌,而是讓AI一眼就能理解這是什么。
3、結構化數據:
在網頁中用JSON-LD標注產品核心信息,例如——
名字: 「北歐風全遮光窗簾」、材質: 「聚酯纖維,遮光率≥95%」、顏色: 「米色」、場景: 「臥室、客廳」……
這樣,當用戶說「幫我找一款適合臥室的遮光窗簾」時,AI就能準確識別出這款產品,并優先推薦。
![]()
數據顯示,在部署了Veil這套優化方案后,商戶的獲客率確實迎來了肉眼可見的提升。
Veil表示,目前他們已經擁有近500家客戶,大多數商戶在1到2周內,就能看到AI可見度平均提升約67%的效果。
她們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份數據報告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為了讓客戶更有信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投資人看到——這不是一家只靠PPT講故事的AI公司。
畢竟在當下這個AI創業公司ARR虛高、估值浮夸的時代,能用實打實的效果數據證明自己業務價值的團隊,確實不太多見了哈。
也正因為如此,Veil成立不到三個月就順利完成了種子輪融資,拿下了100萬美元的支票。
她們說,這筆資金被用于擴充團隊與打磨產品,目前團隊成員共6人。
![]()
話說回來,Veil效果的確驚艷,但仔細一想,又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明明是賣給人的商品,結果為了讓客戶看見,咋還得先「取悅」AI了?
太慘了,現實中給人當牛馬還不夠,現在賣貨還得先哄AI開心。
跟量子位一起來看看,這場「討好AI」的新生意,是怎么火起來的。
干嘛非要討AI歡心?
首先,相對清晰的一個大趨勢是:AI正在逐漸成為新的流量入口
Similarweb指出,截止今年6月份,AI為全球排名前 1000 的網站帶來了超過11.3億次引薦,同比增長357%
這場變革在電商平臺上首先開始打響:Adobe報告顯示,對零售網站來說,AI 推薦在用戶參與度方面的表現優于傳統流量——跳出率降低23%,頁面停留時間也延長41%。
當AI通過「問答式」的交互邏輯撕開一道切口后,原先儲存在搜索引擎中的流量正在噴涌而出,并且迅速越過堤壩。
而隨著Atlas、Sora 2等高用戶粘性產品的進一步成熟,人們的注意力會被進一步鎖定在這套新的體系中。
這時候,就得拋出那個「命運之問」了——
當用戶直接基于AI提供的信息制定決策時,你曾經精心設計的頁面,還是給「人」看的嗎?
![]()
為了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傳統搜索引擎時代找答案。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互聯網內容量開始急速增長。早期的網站目錄(如Yahoo! Directory)依靠人工編輯,效率極低。
但隨著搜索引擎興起,尤其當谷歌引入PageRank算法后,信息過載隨之解決。
與此同時,網頁排名成了新的「價值風向標」,排名就是曝光,曝光就是點擊,點擊就是收入。
這時站長們意識到:只要能順應搜索引擎的排序邏輯,就能提高自己網站的排名。
于是,「搜索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簡稱SEO),這個全新的產業便應運而生。
而Veil等公司如今在做的「生成式引擎優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簡稱GEO),也是同樣的邏輯。
新一輪的技術將會顛覆掉原先的商業邏輯,當AI已經開始改變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時,電商商戶也應該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GEO或許是一個解決方案,它關注的不是「網頁排名」,而是「提高被AI引用的概率」。
不過,想要做到這一點,那就得好好琢磨下AI的喜好了。
目前看來,AI其實比人好伺候,硅基生物的偏好挺明確的,它們大致有三塊心頭肉:可碎片化、易理解、可驗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QuickCreator聯合創始人閻志濤在騰訊研究院的采訪中,提出了三個很有啟發的思路:
1、可抽取片段:確保每一個獨立成文的段落,都能清晰地回答一個具體的問題。這樣,一篇內容即便被碎片化切割后,依然有足夠的信息價值。
2、結構化:AI為了節省算力,天然偏愛結構清晰的內容。使用列表、要點、結構化數據標記(如JSON)等方式,可以顯著提升AI對文本的采納率。
3、權威信源:為了避免事實錯誤,AI會優先引用具備專業性與權威性的資料。因此,在內容中合理嵌入高權重或官方來源的引用,是提高可信度的關鍵手段。
如果你還能記得我們在第一部分所舉的Veil優化窗簾商戶產品頁面的解決方案,就會發現,其實是一樣的道理。
![]()
這可不是紙上談兵,事實證明,即便是在AI應用還未完全成型的現在,部署GEO已經能帶來相當顯著的提升。
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表明,當產品頁面針對人工智能進行優化時,其曝光度可以提升30%到40%。
基于此,Veil堅定地認為,這項功能有望解決個人賣家的長尾商品被市場忽略的痛點。
- 如果你在亞馬遜上賣貨,就得讓AI認出你,否則你的商品可能會被埋沒。
起源于寢室的創業項目
講完產品邏輯,咱們再來看看Veil的創業團隊。
有意思的是,和比爾·蓋茨女兒菲比·蓋茨創立的公司Phia一樣,Veil的兩位聯合創始人——Christine Zhang和Julia Hudson——也是從一間大學寢室里起家的。
從照片就能看出,正值青春年華啊……(實名羨慕了)
![]()
先來看看咱們的華人女孩——Christine
Christine很小就隨父母移居美國。
她回憶說,父親離開中國岷縣時,口袋里只剩下不到五十塊錢;母親也放棄了在蘭州的夢想工作,來到美國一所學校的食堂打工。
而這一切的一切,只為給Christine和她妹妹一個更好的平臺。
而Christine也很爭氣,沒有辜負爸媽望女成鳳的心愿,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在中學時期,她便與SAP工程師合作,開發出一款公共衛生類網絡應用,還拿下了國際創新挑戰獎。
除此之外,她還共同創立了「奧林匹亞青年委員會」,主導了70多個項目的政策設計與文件分析,并成功爭取到4萬美元的公共資金。
![]()
升學時,Christine更是一舉考入了哈佛大學,主修計算機科學與統計學,輔修政府學。
- 我看著父母為了我和妹妹更好的生活付出了一切。所以我一直努力,不敢松懈。
哈佛是我從五年級起就立下的目標,而現在,我真的做到了。
來到夢中情校后,Christine立馬開啟了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入學沒多久,她就開始研究機器學習,還用GPT-4搭建了一個全棧審計平臺——CivicAudit。
明明光這一項就夠忙的了,她居然還同時加入了「八」個社團!
天老爺啊,跟你們這批高精力人拼了。(doge)
![]()
不過Christine也坦言,自己當時確實把生活排得太滿,連上課都顧不上,有點后悔。
- 剛進哈佛那年,我整個人都是懵的,很難集中精力在課堂上。現在想起來挺遺憾的,因為教授們講的內容真的很有價值。
誰能想到,剛懺悔完不久,Christine就做了一個更「對不起教授」的決定——休學一年
暑假期間,Christine和室友Julia拒絕了來之不易的實習機會,轉而前往了舊金山的創業孵化基地——傳說中的「黑客之家」,準備趁假期試試看能不能搞出點名堂。
原計劃只是個暑期項目,結果創業進展太順利,短短兩個月就拿下了100萬美元融資
這下可好,回學校顯然是回不去了。兩人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留在舊金山,繼續把公司往前推。
問題是,學校那邊能解釋,家里那關才是真難過。
- 當我考上哈佛時,爸媽高興得不得了;當我告訴他們我要離開大學時,他們簡直以為我瘋了。
但也沒辦法,不僅僅是因為好不容易找到了愿意押注她的投資人,關鍵是Christine已經對這種快節奏生活上癮了。
- 創業是孤獨的,但也讓人上癮。
最終,她還是下定決心,正式休學一年,全力以赴投入自己的公司。
- 12個月,一個愿景,以及值得我們一起共創、為之奮斗的人們。讓我們一起創造,一起成就,一起打破陳規。
聊完Christine,再來看看她的室友Julia Hudson。
![]()
Julia和Christine同一年進入哈佛大學,也是修讀計算機科學。
遺憾的是,關于Julia暫時沒有太多其他公開資料。
在今年暑假Veil成功拿到100萬美元后,Julia也決定休學,陪Christine守在創業的第一線。
輟學創業成時尚單品
如今看AI創業這片賽道,創始人越來越年輕,輟學創業的也比比皆是,幾乎成了標配,甚至有點像「時尚單品」。
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還打趣說,現在的創始人都太年輕了,甚至沒達到飲酒年齡,團建吃飯時桌上清一色是罐裝蘇打水。
這股趨勢背后,其實是AI技術日新月異所帶來的產業巨震。
變化太快,機會太多,空氣中四處彌漫著「要么現在干、要么永遠錯過」的焦慮氣息。
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大學的機會成本也被無限放大——
學費只是小頭,真正昂貴的是錯過風口的代價,要是不趕上這波浪潮,可能會錯失本應屬于自己的千萬美元。
因此,對于這批正值大學年齡的年輕創業者來說,輟學創業,反而成了最符合經濟學理性人的答案。
但也有不少人提醒,不能只從功利的角度來看待上大學的意義。
在校園里獲得的思維方式、與人相處的能力、看待世界的多元視角,這些價值遠不止「能不能賺錢」那么簡單。
就連Y Combinator聯合創始人、奧特曼的前老板Paul Graham也曾寫道:
- 不要輟學創業。機會以后還會有,甚至可能更好,但你的大學時光一去不復返。
![]()
但話說回來,Veil的兩位創始人目前都只是休學,而非真正輟學。
Christine還特意強調,未來非常希望能回到哈佛繼續學業。
- 我真的很想花一年時間專注于學業,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
當我回來時,我也能以更成熟、更個人化的視角,為課堂帶來新的思維碰撞。
的確,從這個角度看,上學與創業其實并不對立,只是人生不同階段的選擇。
而隨著AI應用競爭的進一步加劇,說不定,「先休學創業,再回去上課」反而會成為越來越多年輕創始人的選擇。
[1]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left-harvard-to-chase-startup-dream-miss-being-student-2025-10
[2]https://www.linkedin.com/in/christine-zhang/
[3]https://www.linkedin.com/in/jhudjhud/
[4]https://x.com/paulg/status/1948723683574333536
[5]https://veilai.co/
[6]https://mp.weixin.qq.com/s/2Yo6mIc1b-pPczIYhRDH0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