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號,夏普說要在2027年推出自己的第一款純電動車,叫LDK+。這可不是腦子一熱的決定,而是這家“液晶老大哥”實在沒轍了——主業越來越不行,只能靠造車找出路。
![]()
自從2016年被富士康買下來,夏普雖說靠幫人代工還能撐著,但核心的液晶面板業務早就慘了:2023年虧了快150億日元,大阪的電視液晶工廠也關了,一來是蘋果改用OLED屏,二來是中韓企業搶生意太厲害。傳統家電市場沒增長空間了,新能源汽車就成了它最后的希望。
![]()
其實早在2024年5月,夏普就開始調整業務,技術負責人種谷元隆當時就說“幾年內要做電動車”。到了9月的科技展,LDK+的概念車就亮過相,主打“能移動的客廳”,還能跟家里的智能設備連起來。為了把車造出來,它還拉了富士康和一家叫FoloFly的初創公司幫忙:富士康出電動車的基礎平臺,FoloFly懂整車開發和充電設施,夏普就把自己的顯示、AI和能源管理技術用進去,三方一起推進。
![]()
再說說LDK+這車本身,它是一款純電動MPV,之前概念車造型挺特別,現在為了量產、降低成本,改成了更常規的流線型設計,但保留了三個關鍵亮點:空間上,地板是平的,駕駛座能轉,中控臺能折成桌子,后排還配了65英寸的大屏幕,能看電影、辦公,車頂還有投影,像個“移動小空間”;智能方面,靠夏普的AI技術,車能記住你用家電的習慣,自動調車內溫度、亮度,還能跟家里的設備聯動,甚至停電時能給家里供電;顯示技術是夏普的老本行,側窗能當百葉窗用,屏幕畫質和操作流暢度都很能打。另外,這車跟富士康的Model A用了一樣的基礎架構,這樣研發速度快了不少,2027年初先在日本賣,之后再賣到東南亞。
![]()
賣車的方式也挺新鮮,夏普打算用家電賣場和住宅建造商來賣,這跟傳統4S店完全不一樣,而且這是它的老優勢:在日本,夏普有3000多家合作的家電賣場,這些地方本來就能展示、維修智能產品,容易把對夏普有好感的家庭用戶拉過來,之前東芝也試過把小電動車放家電賣場賣,效果還不錯;跟建造商合作,是想把LDK+當成“智慧住宅套餐”的一部分,它能供電的功能,很符合日本老人對居家應急的需求,大阪有家開發商已經說,要把這車當成高端公寓的“移動儲能設備”一起賣。說白了,夏普不想把車只當成代步工具,而是想讓它變成家里智能生活的一部分。
![]()
等到2027年LDK+上市,可能會有三個影響:對日本本地來說,日本電動車本來賣得就不算好,2024年滲透率還不到15%,很多人更關注氫能源車,但LDK+能跟家里設備聯動的特點,剛好戳中了用戶需求——有調研說62%想買車的人都在意這個。如果定價在400-500萬日元(大概19-24萬人民幣),剛好能填補日產Leaf和豐田bZ4X之間的空白,第一年說不定能賣1.5萬輛;對其他想跨界造車的企業來說,夏普這種“找代工+輸出自己技術”的輕模式,比索尼和本田合資建廠省錢多了,如果成了,松下、日立這些日本電子企業可能也會跟著試;對整個行業來說,LDK+把“車能不能適配生活場景”當成核心競爭力,會逼著傳統車企加快智能化,比如豐田計劃2026年出能連家居的電動車,本田也在跟企業合作搞車和住宅的能源聯動,以后在顯示、智能互聯這些方面,競爭肯定會更激烈。
![]()
不過夏普造車能不能成,還得看三個關鍵:一是2027年前能不能建好售后網絡,畢竟它之前沒做過汽車售后;二是富士康的平臺靠不靠譜,現在說這車能跑500公里,得達到同級別車的水平才行;三是能不能做好東南亞市場,那邊用戶對價格更敏感,得推出便宜點的簡化版車型。要是這三個問題都解決了,LDK+可能真能幫夏普翻身,甚至改變日本電動車市場的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