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州長格拉德科夫通報顯示,遭烏軍兩次轟炸的大壩,閘門液壓系統已完全報廢,盡管抽水泵和臨時排水渠連軸運轉,下游農田的積水還是漫過了田埂,依賴水庫供水的當地冶金廠不得不暫停兩條生產線。
![]()
更關鍵的是,烏軍無人系統部隊指揮官當天公開承認,這不是臨時起意的襲擊,而是策劃已久的“大壩行動”:目的很明確,用洪水沖毀俄軍在錫維爾斯基?多涅茨河沿岸的補給通道,逼前線俄軍分兵回防。
10月27日當天,俄羅斯國防部就通報,全天摧毀了193架試圖突襲的烏克蘭無人機,而烏克蘭空軍也不甘示弱,稱攔截了100架俄軍無人機——雙方的無人機攻防戰從邊境蔓延到縱深,強度比前幾天翻了一倍。
![]()
面對烏方的襲擊,俄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久拉夫列夫直接提議,用“匕首”導彈打擊烏克蘭水電站大壩,“以牙還牙”的態度很明確;俄軍已動手切斷烏軍補給線,不僅炸了運送武器的鐵路列車,還端掉了兩處遠程無人機生產車間和無人艇倉庫——顯然是要掐斷烏軍的“武器源頭”,但不同于單純的強硬,俄方當天也釋放了軟信號:總統助理烏沙科夫明確表示,普京與特朗普的會晤意愿“從未改變”,這為緊張局勢埋下了談判的伏筆。
就在雙方常規對抗升級時,普京前一天宣布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在10月27日有了更具體的威懾細節。
![]()
![]()
俄媒援引軍方消息稱,這款能連續飛行十多個小時、繞開反導系統的導彈,計劃2027年正式列裝;普京強調其“保障主權完整”的表態,明著是回應本土大壩遇襲,實則是說給烏克蘭背后的支持者聽的。
果不其然,美國國內當天就出現“限制對烏武器使用范圍”的呼聲,歐洲12國更是重申支持特朗普此前提出的停火方案——烏軍原本想靠炸大壩扭轉戰局,卻意外讓背后的“靠山”態度松動。
![]()
但矛盾的是,烏克蘭這邊還在硬撐,澤連斯基27日召開最高統帥部會議,重點討論“提升遠程打擊能力”,可俄媒同時披露,烏軍在紅軍城前線已出現自發撤離,澤連斯基本人也松口說“準備好就停火條件對話”。
這一松一緊的動作說明,烏軍炸大壩或許不只是戰術牽制,更是想靠“制造危機”為和談爭取籌碼——可惜這條路走偏了。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27日表示,“襲擊民用設施只會讓俄方反應更強硬”,現在俄軍不僅在前線包圍態勢更穩,還開始用遠程滑翔炸彈打擊烏后方居民區,150公里外的洛佐瓦市都成了目標,以前被認為“安全”的區域,現在也籠罩在風險中。
![]()
說到底,局勢升級的每一步,最終都落到平民身上:別爾哥羅德州1200名居民剛在臨時安置點安頓,烏克蘭后方的居民又要躲滑翔炸彈;烏軍想靠“基礎設施絞殺”破局,卻引來了俄方從常規打擊到戰略武器的層層反制,美歐態度的微妙變化更讓烏方失去了后盾。
現在最清晰的是,沖突越升級,民生代價越沉重,而談判的窗口或許就藏在雙方“硬對抗”下的“軟信號”里,畢竟再先進的導彈、再激進的戰術,也換不回被洪水淹沒的農田,更換不回平民安穩的生活。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