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晚10點,莫斯科南部的夜空突然被防空導彈的火光撕裂。37架無人機組成的"空中狼群"沖破夜色撲向俄羅斯首都,爆炸聲在拉緬斯基、波多利斯克等外圍城鎮接連響起,兩大國際機場緊急關閉,俄軍防空系統開啟通宵攔截模式。這場持續數小時的突襲,不僅讓莫斯科市民再度親歷戰爭陰影,更標志著俄烏沖突已徹底陷入"以無人機對無人機"的消耗僵局。
![]()
一、夜襲驚魂:37架無人機撕開首都防御網?
"從晚10點到凌晨2點,防空警報就沒停過,窗外每隔十幾分鐘就閃過一道光,緊接著就是爆炸聲。"莫斯科南部居民瓦西里在社交平臺上的描述,還原了這場突襲的緊張氛圍。據莫斯科市長索比亞寧證實,這是近期莫斯科遭遇的規模最大的無人機襲擊,37架無人機分批次從不同方向逼近,主攻目標集中在南部及東南部區域。
![]()
俄軍防空部隊迅速啟動"鎧甲-S1"彈炮合一系統、"道爾-M2"防空導彈等裝備實施攔截,同時"克拉蘇哈-4"電子干擾車在重點區域展開電子壓制 。從攔截結果看,俄軍宣稱成功抵御了全部威脅,截至目前暫無人員傷亡及重大財產損失的官方通報。但空襲造成的實際影響已顯現:距離莫斯科40公里的多莫杰多沃機場——作為俄羅斯四大國際機場之一的國際客運樞紐,以及茹科夫斯基機場被迫臨時關閉,大量航班延誤或取消,數萬旅客行程受阻。
軍事專家分析指出,襲擊者選擇莫斯科南部下手頗具戰術考量。該區域既是機場密集區,也是首都外圍防空的關鍵節點,集中了雷達站、通信樞紐等設施。"37架無人機并非盲目突襲,而是以6至12架為一組實施蜂群戰術,意圖耗盡防空系統彈藥并尋找防御漏洞。"央視軍事評論員魏東旭解讀道,這種戰術設計能有效分散防御力量,即便多數無人機被擊落,只要有少數突破就能造成實質干擾 。
![]()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襲擊與10月24日莫斯科州克拉斯諾戈爾斯克公寓樓遭無人機撞擊事件形成呼應。短短三天內,俄首都及周邊連續遭遇無人機威脅,顯示烏方已具備對俄核心區域實施高頻次打擊的能力。而就在莫斯科遭襲當晚,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披露,過去一周俄軍對烏發射了近1200架無人機和50枚導彈,雙方的無人機攻防已形成"以牙還牙"的對峙態勢。
二、戰術解析:烏方為何執著于無人機襲俄?
在俄烏沖突進入第四年的背景下,烏克蘭選擇以無人機為核心武器持續打擊莫斯科,本質是受制于戰場現實的"非對稱反擊"。當前烏克蘭面臨征兵困難、美歐援助交付放緩等多重壓力,傳統軍事力量難以與俄軍正面抗衡,而無人機成為其突破僵局的最優選擇 。
![]()
從技術層面看,烏方的無人機打擊體系已形成清晰架構。據北約披露的文件顯示,烏克蘭遠程打擊無人機產量已提升至2022年的22倍,2026年更計劃生產800萬架無人機,其中90%為低成本FPV無人機,剩余10%用于遠程縱深打擊。此次襲擊莫斯科的無人機,疑似為經過現代化改造的蘇制圖-141"雨燕"噴氣式無人機,其最大航程可達1000公里,經烏克蘭升級數字導航系統后,能以低空飛行規避雷達探測 。
這種戰術選擇背后藏著精密的成本算計。一架FPV無人機造價僅3000至5000元人民幣,即便是遠程改裝無人機成本也不過數十萬美元,而俄軍攔截一枚無人機動用的"鎧甲-S1"導彈單價高達數十萬美元,雙方成本比達到1:100甚至更高。"用廉價無人機消耗昂貴防空導彈,逐步癱瘓對方防御體系,這是典型的消耗戰思路。"軍事專家亞歷山大·科茨指出,這種打法能有效削弱俄軍防空能力,為后續打擊創造條件。
![]()
更深層的戰略意圖則指向心理戰與輿論戰。烏方試圖通過持續襲擊莫斯科,打破俄軍"本土絕對安全"的宣傳敘事,動搖俄羅斯民眾對戰爭的耐受度。同時,在庫爾斯克州戰場進展不順的背景下,此類襲擊也能轉移國內注意力,塑造"主動反擊"的作戰形象 。正如俄國防部消息人士所言,烏軍發動此類襲擊是為了制造"勝利假象",為前線部隊撤退做心理鋪墊。
三、防御困境:俄軍防空網為何防不住"低空幽靈"?
此次37架無人機逼近莫斯科,暴露出俄軍首都防空體系的固有短板。盡管俄軍擁有全球最密集的防空網絡之一,僅莫斯科周邊就部署了S-400、"鎧甲-S1"等多型防空裝備,但面對低空、慢速、小型的無人機目標,傳統防空系統往往"力不從心"。
![]()
傳統防空雷達主要針對高速飛行的戰機和導彈設計,對飛行高度50米以下、雷達反射面積僅0.1平方米的小型無人機探測能力有限。此次襲擊中,無人機以50-100米的低空高度飛行,利用地形遮擋規避雷達探測,直到逼近目標時才被發現,留給防空系統的反應時間不足1分鐘 。即便被探測到,動用價值數十萬美元的導彈攔截廉價無人機,長期來看也難以承受。
![]()
為應對這一困境,俄軍已構建"硬殺傷+軟殺傷"的雙層反制體系。硬殺傷方面,"鎧甲-S1"系統配備30毫米機關炮,可有效打擊近距離無人機;軟殺傷方面,"克拉蘇哈-4"電子干擾車能在半徑數十公里內切斷無人機與地面站的通信,迫使其中途墜毀或迷航 。此外,俄軍還組建了攜帶高射機槍的機動火力小組,在克里姆林宮等核心區域實施近距離警戒。
但這些措施仍無法徹底杜絕威脅。10月24日,一架無人機成功突破防御撞上莫斯科州公寓樓造成5人受傷;此次襲擊雖未造成重大傷亡,但機場關閉導致的社會影響已達成襲擊者預期。"無人機就像蚊子,你能打死大部分,但只要有一兩只叮咬成功,就達到了騷擾目的。"俄軍事專家阿列克謝·列昂科夫坦言,這種"低強度、高頻次"的襲擾讓防御方陷入被動。
![]()
更嚴峻的是,無人機技術的快速迭代正在突破現有防御體系。烏克蘭已開始使用AI驅動的自主無人機,即便失去衛星和地面通信,仍能通過算法識別目標并發起攻擊;而俄軍則針對性部署光纖制導無人機,規避電子干擾。這種"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技術博弈,讓俄烏無人機攻防戰進入更復雜的"算法廝殺"階段。
四、消耗死局:無人機戰爭如何改寫沖突走向?
莫斯科此次遭襲,本質是俄烏無人機消耗戰全面升級的縮影。當前雙方日均無人機投入量已達數千架,從前沿陣地的單兵突擊到縱深區域的戰略襲擾,無人機已成為戰場主角,徹底改寫了傳統戰爭形態。
對烏克蘭而言,無人機是維系戰場主動權的"生命線"。由于西方拒絕提供射程超過300公里的遠程武器,無人機成為其打擊俄本土的唯一可靠手段 。依托歐洲提供的資金、技術和零部件,烏克蘭已建立起規模化無人機生產體系,甚至能將民用無人機改裝為作戰平臺,實現"全民皆兵"的裝備供應模式。但這種依賴也存在隱憂——一旦西方零部件斷供,其無人機產能將面臨斷崖式下跌。
![]()
俄羅斯則陷入"防御成本陷阱"。盡管俄軍單日攔截無人機數量已能突破百架,但其付出的經濟代價極為高昂。按日均攔截200架無人機計算,若每架無人機成本1萬美元,俄軍攔截成本則高達數億美元,長期下來將嚴重擠占國防預算。為此,俄軍采取"源頭打擊"策略,頻繁用巡航導彈和自殺式無人機轟炸烏克蘭無人機工廠,但效果有限——烏方往往能在數周內恢復產能 。
這種消耗戰對雙方的社會經濟均造成深遠影響。俄羅斯為維持防空體系運轉,不得不將更多資源投入軍事領域,民用經濟發展受限;烏克蘭則在持續的空襲與反空襲中,工業設施進一步損毀,民生困境加劇。更危險的是,無人機技術的擴散可能引發"戰爭去中心化",非國家武裝力量也可能掌握此類武器,給地區安全帶來長期隱患。
國際社會對無人機戰爭的擔憂持續升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曾警告,無人機的廣泛使用正在"降低戰爭門檻",可能引發更多平民傷亡和人道主義危機。此次莫斯科遭襲雖未造成重大傷亡,但無人機殘骸墜落導致的機場關閉、交通中斷,已凸顯其對民用設施的威脅 。
五、未來走向:沖突會滑向"無差別襲擾戰"嗎?
37架無人機夜襲莫斯科的硝煙雖已散去,但留給外界的疑問愈發沉重:這場無人機消耗戰何時才會終結?沖突是否會進一步升級為針對民用目標的"無差別襲擾戰"?
![]()
從短期看,烏克蘭大概率會持續強化對俄本土的無人機打擊。隨著冬季臨近,烏方可能試圖通過襲擊俄能源設施、交通樞紐,重演2022年冬季"能源戰"的場景,迫使俄方在談判桌上讓步。而俄羅斯的回應已初現端倪——就在莫斯科遭襲前一天,俄軍剛用9枚"伊斯坎德爾"導彈和62架無人機空襲基輔,造成多人死傷及軍工設施損毀,這種"對等報復"可能形成惡性循環。
![]()
從中長期看,無人機技術的迭代將主導沖突形態演變。AI自主識別、光纖抗干擾、蜂群協同等技術的應用,可能讓無人機具備"智能化獵殺"能力,戰場傷亡率或將大幅上升。同時,雙方可能將打擊范圍擴大至對方的無人機產業鏈,從零部件供應商到操作人員培訓基地,都可能成為攻擊目標。
對俄羅斯而言,如何在"有效防御"與"成本可控"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未來的關鍵挑戰。若無法快速提升低成本反無人機技術,長期的防空消耗可能拖垮經濟;而過度報復則可能引發西方更嚴厲的制裁,陷入"安全-經濟"的雙重困境。
對烏克蘭而言,無人機襲擾雖能制造短期聲勢,但難以改變戰場根本態勢。若不能在西方援助衰減前取得實質性突破,持續的消耗戰反而可能耗盡國內戰爭潛力。正如俄總統普京所言:"無人機襲擊無法改變戰局,只會加劇沖突升級風險。"
結語:無人機下的戰爭困局與和平微光
當37架無人機劃破莫斯科的夜空,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軍事襲擊,更是現代戰爭的殘酷新形態——它不再是大國重器的對決,而是"蚊子戰勝大象"的消耗博弈;不再是前線與后方的分明界限,而是首都與戰場的無縫銜接。
![]()
俄烏沖突的第四個年頭,無人機已從"輔助裝備"升級為"主戰武器",但這種技術迭代并未帶來勝利的曙光,反而讓雙方陷入更深的消耗陷阱。廉價無人機與昂貴防空導彈的對決,本質是"用有限資源拖延無限戰爭"的無奈選擇,最終承受代價的仍是普通民眾。
莫斯科的爆炸聲再次警示:戰爭沒有贏家,技術的進步只會讓和平愈發珍貴。要打破這場無人機消耗戰的死局,最終仍需回歸談判桌。當雙方都意識到"無人機襲擾換不來勝利",當國際社會真正推動實質性調解,或許才能讓那些盤旋在戰場上空的"鋼鐵幽靈"最終降落,讓和平的微光穿透戰爭的陰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