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在手機上修過夜景照片?
明明對著教程把暗部拉到最低,想還原深夜路燈下的深黑街道,可屏幕上的天空還是泛著一層洗不掉的灰;
反觀朋友的手機,同樣的照片,暗部能黑得干凈,連路面磚縫的陰影細節都清晰。
明明都是屏幕,
為啥你的 LCD 屏就是 “黑不下去”?
![]()
要搞懂這事,得先從顯示技術的 “祖孫三代” 說起 —— 畢竟每一代屏幕的誕生,都是在解決上一代的麻煩后,又留下了自己的新問題。
一、顯示技術迭代史
咱們現在習以為常的 “輕薄屏幕”,其實是踩在兩代前輩的肩膀上發展來的。
![]()
早期的電子顯示器分類
1. 第一代:陰極射線管CRT
人類對 “把圖像投到平面上” 的執念,早在 19 世紀就開始了。1800 年代,英國物理學家威廉?克魯克斯發明了陰極射線管(CRT),這東西像個 “密封的玻璃炮管”,為后來的顯示技術埋下伏筆;1897 年,德國物理學家 K.F. 布勞恩用 CRT 做成了示波器,第一次讓電信號變成了可見的光斑,顯示技術才算真正 “破土而出”。
![]()
陰極射線管照片
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集成電路和個人計算機像 “催化劑” 一樣,讓顯示設備從 “笨重的實驗裝置” 變成 “家家戶戶能用的東西”——CRT 顯示器開始普及,它的核心是 “電子槍 + 熒光粉”:電子槍像精準的 “噴漆槍”,射出的電子束經偏轉線圈控制方向,穿過蔭罩,轟擊屏幕內側的紅綠藍熒光粉,撞出光來形成圖像。但 CRT 太沉了,21 寸的顯示器能有十幾斤,人類開始找更輕便的方案。
![]()
陰極射線管顯示器
2. 第二代:液晶顯示LCD
真正把顯示器從 “大鐵塊” 變成 “薄卡片” 的,是液晶顯示器(LCD)。液晶最絕的本事就是 “薄” 和 “平”,像把果凍壓成了透明薄片,最早只用來顯示電子計算器上的數字(你小時候玩的計算器屏幕,就是最原始的 LCD)。
![]()
市場上類型多樣的液晶顯示屏
后來隨著技術改進,LCD 開始 “開疆拓土”:先鉆進家電的顯示屏(比如微波爐、空調的控制面板),再取代電腦的 CRT 顯示器,甚至打開了 CRT 永遠進不去的筆記本電腦市場 —— 有了 LCD,筆記本才能做得像書本一樣薄,揣進包里就走。再后來,手機、PDA、數碼相機的小屏幕,也全靠 LCD 撐場面;最后連電視都換成了 LCD,徹底把 “大屁股電視” 送進了廢品站。
可以說,LCD 作為第二代顯示器,最大的貢獻就是讓 “輕薄平板顯示器” 從不可能變成了日常。
3. 第三代: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
20 世紀末,一場 “顯示革命” 悄悄來臨 —— 這就是 OLED。
其實早在 1979 年,
美籍華裔教授鄧青云就在實驗室里偶然發現了有機發光二極體,第一次摸到了 OLED 的 “門把手”;直到 1987 年,他和 Steven Van Slyke 用超薄膜技術做出了雙層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同年他又和同為 Eastman Kodak 公司的
Steven Van Slyke 發表了 OLED 基本結構的論文,這篇被稱為 “第一篇 OLED 論文” 的研究,才算正式把 OLED 從 “實驗室好奇” 變成 “可落地的技術”。
![]()
第一篇OLED論文發表在APL上
此后 OLED 的發展像 “開了加速器”:1990 年,Burroughes 等人用共軛高分子 PPV 做發光層,讓 OLED 從 “小分子” 走向 “高分子”;1993 年,N.C.Greenhaml 團隊在兩層聚合物中間加了載流子注入層,像給 “電流搭了座橋”,讓發光效率翻了幾十倍;2000 年,Kristiaan Neyts 等人在電極間加了反射層(DBR),進一步 “鎖住光”,效率又上了一個臺階;2005 年,三星推出 40 英寸 OLED 電視,把 “小屏幕的蠟燭” 做成了 “大屏的燈墻”,正式開啟 OLED 大屏時代。后來昆山維信諾、黃維揚團隊等不斷優化壽命和成本,OLED 才真正走進我們的手機、導航儀,變成 “口袋里的顯示神器”。
![]()
OLED之父鄧青云教授
二、為什么LCD無法顯示純正的黑?
LCD 的完整結構其實是:
→ 背光板(常亮的 “路燈”)
→ 擴散膜(讓光均勻)
→ 下層玻璃基板(嵌著薄膜晶體管 TFT,相當于 “窗簾開關”)
→ 液晶盒(“智能窗簾” 本體)
→ 上層玻璃基板(貼著彩色濾光片,“染色濾鏡”)→ 偏振片(“方向篩子”)。
![]()
其中 TFT 是關鍵:它像每個像素的 “專屬控制器”,通過改變電壓,控制液晶分子的扭轉角度 —— 這就是 “窗簾開合” 的動力。
LCD 能做到輕薄,靠的是 “借光顯示”,但這也讓它永遠繞不開 “漏光” 的死穴 —— 更關鍵的是,它的發光思路從根上就和 OLED 擰著來,這才是它 “做不出純黑、對比度低” 的核心原因。
1. 唯一 “不會自己發光” 的電視屏
在所有電視用的顯示屏里,LCD 是獨一份的 “透過型選手”—— 它自己發不出任何光,全靠背后的 “路燈”(早期是熒光燈,現在多是 LED 背光)幫忙。就像你想在暗屋里看書,必須開臺燈照書頁,LCD 的 “書頁”(液晶層)本身不亮,全靠 “臺燈”(背光)的光透過來才能顯影。
這種 “靠別人發光” 的體質,直接導致了一個問題:想讓 LCD 像 OLED 那樣 “局部飆亮度”,根本做不到。
OLED 的每個像素是 “獨立蠟燭”,想讓哪根蠟燭特別亮,直接多給它點 “燃料”(電流)就行;但 LCD 的 “路燈” 是整體亮的,亮度一旦調好就固定了 —— 你沒法讓客廳的路燈只照沙發那一塊,還把亮度調到最高,其他地方不照。
2. 越想暗,越容易 “泛白”
LCD 顯示畫面的邏輯,本質是 “減法”:背光板發出滿功率的光(相當于路燈開到最亮),然后靠液晶分子的 “窗簾” 來 “減光”—— 想顯示灰色,就把窗簾拉一半,漏一半光;想顯示黑色,就把窗簾全拉上,盡量擋住光。
但問題來了:“路燈” 亮度固定,想讓畫面暗一點,只能靠 “拉窗簾”,可窗簾永遠拉不嚴(液晶分子扭轉不到 90°);更麻煩的是,要是為了讓亮部更清晰,把 “路燈” 調得更亮,那 “窗簾” 沒拉嚴的地方(本想顯示黑色或暗部),漏進來的光就更多,直接變成灰蒙蒙的 “泛白”。
三、OLED:“蠟燭陣列” 的發光革命
OLED和顯像管電視機等都是自發光型,通過電流在閃耀部分和發光部分急劇流過,或者說是電壓急劇上升。無論多高的"閃耀度",都可以投入相應的電流,得到相應的亮度。也就是說,可以實現無論多高的最高瞬間亮度。這是顯像管、等離子顯示(PDP)、OLED等自發光型顯示屏的特性。
1. OLED的結構細節
OLED 的結構相對LCD更復雜一些:
→玻璃基板
→陽極(銦錫氧化物 ITO,“透明的導電膜”)
→空穴注入層(HIL,“歡迎空穴的迎賓員”)
→空穴傳輸層(HTL,“空穴的傳送帶”)
→發光層(EML,“蠟燭芯”)
→電子傳輸層(ETL,“電子的傳送帶”)
→電子注入層(EIL,“歡迎電子的迎賓員”)
→陰極(金屬層,“電子的倉庫”)。
中間還加了電子阻擋層(EBL)和空穴阻擋層(HBL),像 “檢票員” 一樣防止載流子跑錯層,讓電子和空穴乖乖在發光層相遇。
![]()
2. 有機發光層的秘密
陽極、陰極兩電極施加直流電壓后,陽極側的空穴與陰極側的電子,將分別從電極注入有機膜內部。
從化學視角分析,這一過程伴隨明確的氧化還原反應:有機分子在與陽極接觸的界面發生氧化反應(即失去電子),而在與陰極接觸的界面則發生還原反應(即獲得電子)。
![]()
電子和空穴一邊跳躍一邊“再結合”
此后,被注入有機膜的電子、空穴等電荷,會以分子間 “跳躍” 的運動形式,朝著對面的電極方向移動。
接下來,注入的空穴與電子遷移至發光層,在此處相互匹配并發生結合,該過程定義為 “再結合”。 再結合會使有機分子能量被激活,電子狀態從穩定的基態躍遷至高能級的激發態;而激發態極不穩定,電子會快速回落至基態,此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即表現為 “光”。
3. 為什么OLED的器件結構有那么多層?
OLED的核心是“發光層”采用有機物質,通過向有機材料通入電流實現發光,而發光層之外的電極等部件則使用鋁這類無機材料。但有機層(發光層)與鋁之間的界面結合性極差,就像水與油、人的肌膚與巖石強行結合一樣難以相容。
為解決這一相容性差的問題,研究者在中間加入“緩沖”層,這也正是OLED采用多層結構的核心優點。
![]()
有機分子發光的量子視角
具體來看,陽極側使用名為ITO的透明電極,在陽極與空穴傳輸層之間會插入作為緩沖的空穴注入層;陰極側(不透明)同樣使用鋁等金屬,因此也需要在電子傳輸層與發光層之間插入電子注入層。
各層的作用不僅在于提高層與層之間的結合性,例如使用適合電子傳輸的材料能加速電子移動速度,使用電子注入性好的材料可提升電子注入效率。
四、物理限制與技術突破的博弈
對顯示技術的追求,本質是在 “解決上一代問題” 和 “突破新物理限制” 之間反復博弈:
CRT 解決了 “把電信號變成圖像” 的問題,卻栽在 “大、重、費電” 的物理結構上;
LCD 突破了 CRT 的體積限制,卻因 “被動借光 + 減亮度” 的邏輯,留下漏光、低對比度、視角差的短板;
OLED 用 “主動自發光 + 加亮度” 的思路,把 LCD 的短板全變成了長板,卻面臨有機材料衰減的量子力學約束。
“顯示技術的演進,就是用新材料突破舊物理限制的過程”。未來的 Micro LED 技術,有望結合 LCD 的耐用性與 OLED 的純黑性 —— 它把 “小蠟燭” 換成了 “微米級 LED 芯片”,既沒有有機材料的衰減問題,又能獨立開關實現純黑,但目前仍需突破 “巨量轉移” 的難題(要把幾百萬顆微米級芯片精準貼在屏幕上)。
這恰是科技最迷人的地方:物理規律像一道無形的墻,而人類總能找到新的材料、新的結構,在墻上開一扇新的窗。
參考文獻
[1]城戶淳二.有機電致發光——從材料到器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林思媛,吳一全.基于視覺的液晶屏/OLED屏缺陷檢測方法綜述[J].中國圖象圖形學報,2024,29(05):1321-1345.
[3]鄧青云.OLED 的發明過程與產業發展. 手機報在線網,2016.
[4]眾里尋他千百度,OLED 發光材料新突破. 澎湃新聞,2020.
[5]王志奇.關于高端顯示技術OLED的研究[J].呂梁學院學報,2024,14(02):20-23.
[6]劉恩科,朱秉升,羅晉生,等.半導體物理學:第7版[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7]毛學軍,沙祥.液晶顯示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8]肖運虹.顯示技術[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9]高鴻錦,董友梅,等.新型顯示技術:上冊[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4.
編輯:Meyare
本文轉載自《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
《物理》50年精選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