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58歲的李阿姨一如往常地起床準備早餐,原本該活力滿滿的她卻眉頭緊鎖。
最近兩個星期,她偶爾感到雙腿隱隱作痛,尤其晚上睡覺時更為明顯。李阿姨以為是前一天逛市場走太久,沒太在意,“睡一覺可能就好了”。
可誰曾想,就在某一天,疼痛突然加劇,她決定到附近醫院看看醫生。
結果,她白天剛剛辦理入院,到了晚上,病房里傳來噩耗:李阿姨因病搶救無效,不幸去世。家屬怎么都無法接受——只是腿疼,怎么可能沒了?
![]()
“很多類似的悲劇,并非偶然,而是因為對身體信號的忽視。”一位接診醫生嘆息道。事實上,下肢疼痛并不總是小毛病,有時它背后藏著致命殺手。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日常生活中我們又該怎么警惕、如何自救?當身體“報警”,你還在選擇忍一忍嗎?也許,“忽略”的后果遠比你想象得可怕得多。
在大眾認知里,下肢疼痛多半歸咎于久站、勞累或者輕微扭傷。但醫學研究顯示,持續或反復出現的雙腿酸痛、沉重感,有時可能是“深靜脈血栓”、外周動脈疾病、或者其他心血管問題的信號。
復旦大學聯合三甲醫院的多項流調結果發現,超過37%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初發癥狀表現為“無明確誘因的腿部酸痛”,而非許多人認為的紅腫或高熱。
更值得警惕的是,深靜脈血栓極易被誤判為普通肌肉疲勞。如果血栓脫落進入肺部,幾小時內即可引發致命性肺栓塞,死亡率高達62%。
在我國,因血栓引發的猝死事件并不少見,尤其是中老年女性,血液黏稠、基礎疾病較多、長期靜坐或臥床均是潛在風險。
![]()
除了血栓,間歇性跛行、下肢麻木等也可能提示外周動脈硬化,即血管“老化”所致的供血障礙。如果在日常活動時,腿部一走就發酸、休息后緩解,千萬不可掉以輕心。80%的下肢動脈硬化最終發展為“血管堵塞”,嚴重時可能導致肢體壞死、截肢,甚至威脅生命。
據心血管病中心2024年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超過3.3億,其中女性群體下肢靜脈血栓、新發心梗的比例逐年提升。
而臨床統計顯示,60%以上的致死性血栓患者,發病前都有腿部不適、酸痛等“隱性信號”,但絕大多數人選擇了忽視。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慘劇?醫生總結臨床經驗后發現,主要有以下幾類疏忽:
一味自我診斷。把腿部疼痛歸為“筋骨老化”、“天涼受寒”,不及時就醫。
![]()
盲目熱敷、按摩。部分血栓患者在不明原因腿痛時做熱敷、按摩,反而刺激血栓脫落,加速惡化。
忽略伴隨癥狀。如腿部腫脹、皮膚泛紅發熱、呼吸短促等,往往被誤解為簡單不適,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沒有定期體檢。40歲以上女性、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患者,若缺乏定期血管評估,更易錯過早期發現的機會。
情緒壓力大、缺乏運動。長期精神緊張會影響血液循環,久坐、久臥,血流緩慢、血液黏稠,易形成血栓。
那我們該如何防止類似悲劇再發生?醫學共識指出,識別、預警和干預是關鍵,下面幾點尤為重要:
警惕任何莫名的下肢疼痛。只要出現無明顯誘因、反復發作的腿痛、酸脹感,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特別是伴有腫脹、皮膚色澤變化、發熱或呼吸不適,不可拖延。
切忌自行熱敷或按摩。在明確病因前,避免自行處理,或在不專業的情況下盲目手法干預。若是血栓,粗暴操作可能導致更大風險。
關注自身體質和生活習慣。有“三高”、肥胖、腫瘤史、長期服用避孕藥、臥床、頻繁久坐等高危因素者,更要定期進行血管、心血管專科檢查。
![]()
適量運動,預防血液瘀滯。每天10-30分鐘的散步或腿部伸展,可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對于有條件的人,建議進行如“踝泵運動”之類簡單的下肢保健動作。
飲食均衡。攝入充足膳食纖維,減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保持血液通暢。每周可適量攝入深海魚類、堅果,改善心血管健康。
![]()
及時就醫,別等癥狀加重。“我還能忍一忍”的心態往往是致命的。下肢疼痛合并全身不適、胸悶、呼吸急促之類表現,要第一時間到急診或心血管專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