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春,黃河南岸的蘭考縣,風沙漫天,土地龜裂,莊稼顆粒無收。焦裕祿挽起袖子,帶著一群干部走進沙丘。他不讓人躲風避雨,自己卻咳出血來。
他說:“樹要種,沙要治,飯也得吃。”那年,他在朱莊村種下了50畝泡桐,沒人當回事,他卻親手補種了一棵苗,后來這棵樹成了“焦桐”。
可誰也沒想到,幾十年后,這種當年防沙的泡桐,竟成了中國30%樂器的原材料。蘭考人靠泡桐治了沙,后來又靠它吃上飯、走出去、站起來。
![]()
一個本該是綠化樹的,怎么就變成了民族樂器的音板?答案藏在一代代蘭考人的手上,也藏在一段不為人知的產(chǎn)業(yè)逆襲里。
1962年冬,焦裕祿剛到蘭考。風吹沙走人,地里刨不出一粒糧。“三害”——風沙、鹽堿、內(nèi)澇,像三根鐵釘,把蘭考人釘死在貧困線上。
黃河1171年到1949年,一共決口143次,泥沙沉積,風沙肆虐,63個村莊被活活埋掉。焦裕祿不信邪。他帶著干部一村一村走,一趟一趟問,走了5000多里地,訪了120多個大隊。
![]()
人說這地沒得救,他說能治。于是他搞“貼膏藥”壓沙、搞“扎針”種刺槐。沙子壓不住,樹種不活。他換法子,最后盯上了泡桐。
泡桐這樹,根深、長快、耐旱耐堿,是塊硬骨頭也啃得動的樹。蘭考有句老話:“蘭考三件寶,泡桐、花生和大棗。”可那時候,沒人把泡桐當回事。
焦裕祿偏不。他在朱莊村拉出50畝地種泡桐,樹苗一棵一棵種,哪棵矮了,他就親手補上。他說:“根好,長得才快。”
![]()
1964年春,泡桐生根發(fā)芽,焦裕祿卻病倒了。他肝癌晚期,仍堅持工作到最后一刻。他去世前說:“把我埋在沙丘上,我要看著你們種樹治沙。”
他死后,棺材是用他種下的泡桐做的。那棵他補種的樹,后來被人叫做“焦桐”,現(xiàn)在高26米,胸徑5米,編號“汴蘭林0001”。
樹活下來了,接下來是人要活下去。1970年代末,蘭考地里綠了,風沙沒了,林子起來了。可老百姓手里還是沒錢。泡桐太多,沒人收,沒人用。
![]()
樹砍了,做家具不行,太軟。燒火也不行,太輕。堆在那兒,成了“林子里的垃圾”。可有個叫代士永的木匠琢磨出了門道。
他原來做風箱,后來發(fā)現(xiàn)泡桐切開后,木紋細密,聲音傳得快,當音板用剛剛好。那年,上海樂器廠來人,說這木頭適合做揚琴、古箏、琵琶的音板。
代士永一下來了勁,1988年請來上海的張連根師傅,開了蘭考第一家樂器廠。第一批樂器,做出來就參加了廣交會。結(jié)果,10多件樣品當天就賣完了。
![]()
人家說:“你這音板,響得干凈,真是塊寶。”那年,代士永廠子年收入干到了200萬。《人民日報》專門寫了篇報道,叫《蘭考琴鳴》。
1992年,輕工業(yè)部認定,泡桐木是樂器音板的最佳原料。1990年代末,蘭考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一窩蜂開了起來。一個堌陽鎮(zhèn),就冒出140多家樂器廠。年產(chǎn)樂器45萬件。
泡桐不再是“垃圾樹”,成了搶手貨。村民一邊種樹,一邊做琴,白天做琴,晚上發(fā)貨。2007年,蘭考成立了樂器行業(yè)協(xié)會,制定了統(tǒng)一標準。
![]()
2019年,政府投了20個億,建了一個民族樂器產(chǎn)業(yè)園。產(chǎn)業(yè)園搞“前店后廠”,前面賣,后面做。運貨、包裝、打磨、上漆,流程全了。
到了2020年,蘭考的樂器產(chǎn)量占全國30%,音板占全國95%。年產(chǎn)值20億。產(chǎn)業(yè)起來了,可不能只靠老一輩。年輕人要接得上。
代士永的兒子代勝民,沒走老路,他搞創(chuàng)新。他做了一款“文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后來又和人合作,搞了一款“蝶式箏”,外形優(yōu)雅,音色輕盈。
![]()
還有個叫徐亞沖的年輕人,學古琴工藝的。他不批量做,只做定制琴。一張琴賣上萬元。他說:“一塊泡桐,得順紋切,得脫脂、烘干、風養(yǎng),不能有一點馬虎。”
蘭考還和中央音樂學院合作,搞了“箏樂育苗”培訓班。現(xiàn)在全國學古箏的孩子里,有不少用的都是蘭考制造的古箏。
現(xiàn)在的堌陽鎮(zhèn)徐場村,90%的家庭都在做樂器。村口一條街,從早到晚都是打磨琴板的聲音。一個鎮(zhèn),帶動了1.8萬人就業(yè),產(chǎn)業(yè)鏈帶動了近3萬人。人均年收入4到5萬。
![]()
產(chǎn)品也不只賣國內(nèi),出口到了40多個國家,包括日本、新加坡、美國。2022年,產(chǎn)值干到了30億。
蘭考不光做琴,還搞文化。建了一個中國民族樂器博覽館,年接待五萬人次。還搞音樂小鎮(zhèn)、研學旅游。2022年,蘭考被評為“中國民族樂器之鄉(xiāng)”。
現(xiàn)在的泡桐,不再是當年治沙的工具,而是象征蘭考精神的文化樹。它背后,是焦裕祿留下的那句話:“先顧吃飯,后顧好看。”不是喊口號,是扎扎實實,干一件算一件。
![]()
從1963年那棵小樹苗,到2025年的全國30%樂器產(chǎn)量,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奇跡。這是一代又一代蘭考人,靠著一棵“沒人要的樹”,硬生生干出來的產(chǎn)業(yè)。
焦裕祿那年說:“根好,長得快。”人也是,產(chǎn)業(yè)也是。泡桐是根,精神是土壤,蘭考就是這樣,一點點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信息來源:【精神的力量】走進蘭考:泡桐成為鄉(xiāng)村“致富樹” 中國新聞網(wǎng)2023年11月04日 11:41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