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晶1977年出生在山西侯馬,爸媽倆都是文工團的獨唱演員,家里飯桌上沒準兒就聊著調子高低,歌詞怎么咬字。
譚晶小時候就泡在這種氛圍里,一歲多點,就能跟著哼《妹妹找哥淚花流》,那小嗓子顫顫的,鄰居們聽了都說這丫頭有譜兒。
七歲上,她開始琢磨“氣聲”怎么唱高音,第一次試著來《媽媽的吻》,爸媽在一旁聽著,眼睛都亮了。八歲學鋼琴,手指在黑白鍵上敲打,十一歲就站上臺,學校文藝會那種,燈光一打,她就穩穩地把歌送出去。
![]()
可九十年代初,爸媽單位調整,工作沒了著落,一家子日子緊巴巴起來。
譚晶那會兒正上學,課余幫著干點家務,但音樂課的錢爸媽咬牙沒少。
她高二那年,媽鼓勵她考山西大學音樂系,結果成績拔尖,學校破例特招收了她,是班里年紀最小的。
![]()
進校門,她埋頭學,每天練聲練到嗓子啞,進步飛快,市里的比賽沒少拿獎。可媽總覺得這不是終點,女兒該去更大的地方。
譚晶猶豫過,但還是聽了勸,辦退學重考。
1994年,她考進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專業民族聲樂,四年苦讀,畢業直接考進解放軍藝術學院,繼續深造。
![]()
那時候的她,已經是中國第一位通俗唱法碩士,跨界玩得溜,國家一級演員的底子就這么打牢了。
2000年,她站上央視青年歌手大賽,拿下金獎,那聲《花好月圓》一出口,全國觀眾耳朵都豎起來了。
從那以后,春晚成了她的主場,十二次登臺,連續五年不落,唱的那些歌,從《天路》到《阿瓦日古麗》,總帶著股子家國情懷。
![]()
奧運會她唱了六場,亞運會、金色大廳都留過足跡。2006年,她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辦獨唱會,那晚的《和諧之聲》,把中西合璧唱出新意。
譚晶的唱法不是死板的民族腔,她愛跨界,通俗、民謠、搖滾,全往里揉,聲音大氣,感染力強。
軍旅生涯讓她穩,解放軍副師級文職,三級軍階,她自己說,唱歌就是她的本分,得唱出點人間的煙火味兒。
![]()
2008年春天,她去個科技文化跨界活動做嘉賓,遇上鄧中翰。
這人比她大九歲,1968年南京出生,江蘇人,早年留學英國,搞芯片設計的,創辦中星微電子,被叫“中國芯之父”。
中國工程院院士,背景硬,工作忙,常年泡實驗室。
![]()
兩人聊起來投機,鄧中翰儒雅,話不多,但一說起國家科技,眼里就有光。
2009年他們低調結婚,婚禮沒請媒體,就親友小圈子,簡單溫馨。
結婚四年,譚晶三十六歲體檢發現懷上雙胞胎。
![]()
那年頭,高齡產婦風險不小,她推掉所有通告,在家養著。
鄧中翰抽空陪,實驗室的事兒也沒耽擱。
2014年1月,兩個女兒出生,姐妹花,粉嫩健康。
![]()
譚晶后來在采訪里提過,這事兒讓她覺得值,生孩子不光是添丁進口,更是給家添了根。
雙胞胎一來,生活重心挪了挪,她從公眾視野淡出點,專心帶娃。
女兒們遺傳爸媽,長得水靈,還沒公開露面,但譚晶偶爾發動態,照片里小丫頭們穿公主裙,像倆小仙女。
![]()
生子后,2015年,她最后一次上春晚,唱得酣暢。
之后,轉戰音樂劇,2016年《九兒女》排練,她一邊帶娃一邊對詞,聲音里多了層母性的厚實。
2017年,參加《歌手》,一首《九兒》唱哭全場,那嗓子穩,情感拉滿,拿下幾場第一。
![]()
2020年疫情,她轉線上教聲樂,電腦前示范發聲,家里鍵盤聲和笑鬧混一塊兒。2023年,《乘風2023》里,她組隊排舞,腳步穩,汗水擦了繼續,節目讓她重拾舞臺熱血。2024年,奧運主題歌錄制,她站棚中央,指揮棒揮,聲音沖出新高度。
如今譚晶事業家庭兩頭抓得緊,太原“歌如少年”巡演開場,票秒光,她謝幕鞠躬,汗珠滴,臺下掌聲熱。
鄧中翰的拼勁,她看在眼里,女兒們的笑,她記在心上,這日子,實打實有味兒。
![]()
參考資料
歌唱家譚晶:成名后給年邁的父母補辦婚禮,風光背后盡是眼淚 搜狐娛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