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藥(Radiopharmaceutical)結合了靶向 + 核醫學的雙重優勢。通過把放射性同位素“精準遞送”至腫瘤細胞,實現高效殺傷、最小化副作用的治療效果,被認為是繼免疫療法后的下一個革命性腫瘤療法。
隨著核藥賽道監管路徑的逐漸清晰、臨床數據逐步成熟,這一賽道逐漸迎來了資本的信任。
但小伙伴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ADC、抗體、CGT領域的BD事件都挺多的,但是核藥領域比較少 ,國內對國外似乎還是0授權的狀態。
![]()
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難理解,核藥雖然名字是藥,但是和藥物有很大的不同。
其藥物的市場特征反而跟“核”掛鉤,這主要體現為藥物生產、運輸、核素供給,他們對時間敏感、受到嚴格監管,需要專門的處理,甚至臨床的給藥的都會成為問題,這都是單一產品BD的障礙。
因此,要買核藥產品,得買下整個鏈條,也就是并購了~
![]()
01
核藥的“運輸”特點
核藥的半衰期極短,如果在時間上有延誤的差池,代價會很大,有時會導致因為計量衰減而無法給藥。
從另外一個角度,生產場地覆蓋的運輸半徑也是非常大的壁壘。
![]()
精打細算的物流計劃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時間誤差,但這個運輸計劃的脆弱性可比其他藥物脆弱多了。
運輸延誤、設備故障或地緣政治限制,均能導致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損失。
另外,在醫院端還得和企業保持高度一致,甚至在同一個運輸管理體系下,保證藥物一到,即刻回輸。
醫生、患者和企業必須充分配合,才能實現最終的臨床給藥。
總之,如果運輸有問題,即使是最好的核藥創新也無法安全、按時地到達患者手中。
![]()
02
核藥并購事件梳理——100億
從上文可看出,核藥不是普通Biotech能玩的東西,這玩意兒從研發立項開始就得著手解決商業化生產和供應的問題。
因此,從2013年到2024年十年間,巨頭們都通過收購的形式獲得自己想要的核藥產品。
![]()
(歡迎到胖貓星球獲取完整表格)
大的并購事件大體如下:
(1)拜耳:2013年以29億美元 收購Algeta,成為早期入局者;
(2)諾華:2017年39億美元收入AAA,2023年再次通過并購擴張,2024年收購Mariana Oncology,持續加碼。 旗下產品Pluvicto、Lutathera已成為商業化標桿。
(3)禮來:2023年21億美元收購Point Biopharma,快速進入核藥領域。
(4)BMS:2024年以41億美元收購RayzeBio,刷新行業并購記錄。
(5)阿斯利康:2024年以21億美元收購Fusion Pharma。
可以說,2023~2024年是核藥的并購高光期。短短兩年間,超過100億美元的資本被砸到這一細分領域!
03
整體競爭格局
就目前行業分布來說,諾華是唯一已實現核藥商業化的公司,旗下產品Pluvicto和Lutathera均已上市銷售。
其他巨頭,禮來、阿斯利康、BMS、拜耳、強生的產品目前主要集中于 早期臨床或臨床前。
而另外的一些頂級藥企,如默克、輝瑞、賽諾菲、羅氏、GSK、吉利德、Amgen等,雖在腫瘤領域深耕多年,但尚未正式進入核藥賽道。
![]()
(歡迎到胖貓星球獲取完整表格)
這也意味著,在核藥領域并購的窗口期還很大!
未來三年,可能還會有更多巨頭通過“買買買”的方式加速追趕領先者。
不難看出核藥的并購已經走向了大藥企的“戰略布局”,從少數玩家的探索,發展為多巨頭的全方位競賽。
![]()
(歡迎到胖貓星球獲取完整表格)
那些還在孤獨進行研發的核藥公司,也許會成為下一批“獵人”或“獵物”!
歡迎大家加入胖貓的星球(私人社區),和優秀的小伙伴們一起討論、學習、成長、進步、搞錢錢~
歡迎大家翻閱胖貓關于核藥的更多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