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 年 9 月 27 日,北京中南海懷仁堂人聲鼎沸。朱德接過元帥軍銜證書時,肩章上的金色五角星映著滿堂燈火;彭德懷抬手敬禮,四顆將星在陽光下晃得人睜不開眼。
可在千里之外的山東軍區某營,副排長趙友才正攥著塊空白布質肩章發呆。他摸了摸布面上的針腳,又想起參軍時的鋼槍 —— 打了十二年仗,從淮海戰場到剿匪前線,如今卻連個正經軍銜都沒有。
這年秋天,全軍像趙友才這樣的副排級干部,足足有 16 萬。
一、軍銜制為何非搞不可?
1950 年冬天,朝鮮戰場上的一封急電,讓毛澤東皺緊了眉頭。志愿軍 38 軍某部與朝鮮人民軍協同作戰時,因雙方無統一等級標識,連級干部指揮不了對方營級軍官,貽誤了戰機。
![]()
彼時我軍剛從戰爭年代轉型。建國前,部隊靠職務、臂章區分上下級,甚至有 “老兵比新兵官大” 的不成文規矩。1952 年,蘇聯軍事總顧問科爾涅夫提交報告,直白地說:“現代化軍隊沒有軍銜,就像工匠沒有尺子。”
報告里附了張蘇軍軍銜表:六等二十級,從元帥到列兵層級分明。科爾涅夫建議,中國軍隊必須照此建立體系,否則無法實現協同作戰與國際接軌。
彭德懷拿著報告在總參謀部開會,手指重重敲著桌面:“抗美援朝讓我們看清了,沒有軍銜,打不了現代戰爭!”1953 年,中央軍委正式決定,1955 年推行全軍授銜。
可誰也沒料到,干部結構會成為最大難題。
解放戰爭后期,為安置立功將士,副排級職務成了 “過渡崗”—— 立過功的老兵、起義部隊的基層骨干,大多安排在這個位置。到 1955 年整編前,副排級干部一度接近 90 萬人,即便精簡后仍剩 16 萬。
新出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里,排長授少尉,班長最高授上士。卡在中間的副排長,成了 “沒娘的孩子”。
總干部部副部長賴傳珠在會上拍了桌子:“這些人里,有三分之一參加過長征、抗戰!讓他們跟入伍三年的少尉平級?老兵們能服氣嗎?”
二、一杠無星:準尉軍銜的誕生
1954 年底,總參謀部的會議室里,煙灰缸堆得像小山。
有人提議把副排級全提為排長,可全軍編制有限,一下子多 16 萬個少尉崗位,后勤、待遇都跟不上。有人說干脆劃入軍士序列,剛說完就被反駁:“趙友才這樣的老兵,1943 年就當班長了,現在讓他跟剛入伍的上士一樣?”
爭論了半個月,總參謀部作戰部參謀李際均(后來的中將)提了個主意:“設個‘準尉’軍銜,不算正式軍官,也不是士兵,卡在中間。”
這個想法像顆石子投進水里。有人立刻反對:“蘇聯顧問說了要嚴格按六等十九級,我們自己加銜級,會不會讓人家覺得不專業?”
主持會議的羅榮桓沒說話。這位總政治部主任,當時正負責全軍授銜工作。他翻著副排級干部的檔案,其中一份寫著:“李大山,1948 年參加淮海戰役,爆破敵碉堡三座,立一等功兩次。”
羅榮桓把檔案推到眾人面前:“蘇軍沒有副排長,我們有。特殊情況,就得特殊解決。”
![]()
1955 年 1 月,軍委正式下發《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明確 “準尉為臨時軍銜,定位預備軍官,肩章設計為一杠無星”。文件里還寫了句定心話:“1956 年底前完成調整,不讓基層干部長期懸著。”
9 月授銜時,11.3 萬名副排級干部戴上了這枚特殊肩章。山東軍區的趙友才對著鏡子摸了又摸,跟戰友開玩笑:“扛了十二年槍,總算成了‘候補軍官’,總比穿士兵服帶兵強。”
他不知道,這個 “臨時措施”,一用就是十年。
三、為什么 “臨時軍銜” 會延續?
1956 年底,本該是準尉軍銜取消的日子。可總干部部的統計報表卻顯示:仍有 7.8 萬準尉沒找到合適崗位。
問題出在編制上。1956 年,我國開始大規模國防建設,邊疆哨所、軍工企業需要大量基層干部。這些崗位編制多為副排級,新提拔的干部又成了準尉 —— 舊的沒消化完,新的又冒出來了。
1958 年,某野戰軍甚至出現了 “準尉排長指揮少尉排副” 的怪象。準尉王建國是 1947 年入伍的老兵,剛被任命為排長時,排副是 1955 年入伍的大學生,授少尉軍銜。兩人一起帶兵訓練,戰士們都懵了:到底該聽誰的?
王建國后來在回憶錄里寫:“我跟少尉說,訓練聽我的, paperwork(文書工作)聽你的。不是爭權,是怕戰士們 confusion(困惑)。”
到 1961 年,全軍準尉數量反彈到 8 萬余人。總干部部不得不修改《軍官服役條例》,把準尉從 “臨時措施” 改成 “候補軍官”,正式寫入規章。
可矛盾還是沒解決。1962 年,軍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刪除條例里的準尉條款 —— 再這么下去,軍銜制的等級體系就要亂了。但積重難返,直到 1965 年 6 月全軍取消軍銜制時,仍有 893 名準尉沒完成調整。
這些人里,就有趙友才。他 1965 年退役時,肩章上的一杠無星已經磨得發白。退伍證上寫著 “準尉軍銜,按少尉待遇安置”,這成了他一輩子的驕傲。
四、這枚肩章,藏著軍隊的溫度
2007 年,軍事博物館籌備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沿革展” 時,工作人員在庫房里發現了一枚銹跡斑斑的準尉肩章。藍色的底色已經泛黃,一杠的線條有些模糊,卻被裝在精致的木盒里。
木盒底下壓著張紙條,是老兵李大山的字跡:“1955 年 9 月授準尉,1958 年轉業到東北機床廠。這枚肩章,代表部隊沒忘了我們這些老兵。”
這枚肩章最終被放在展柜正中,標簽上寫著:“1955-1965,非官非士,承啟之功。”
如今再看 1955 年準尉軍銜的設置,早已超越了 “臨時措施” 的意義。
它穩住了軍心。16 萬基層干部里,有長征路上的司號員,有抗戰時的游擊隊員,有解放戰爭中的爆破英雄。準尉軍銜雖不是正式軍官,卻給了他們 “干部身份” 的認可 —— 就像李大山說的:“不是圖名聲,是覺得流血犧牲沒白費。”
它成了改革的試驗田。1988 年我軍重啟軍銜制時,總參軍務部專門研究了準尉的歷史。這次,他們針對技術骨干設置了七級士官制,既解決了待遇問題,又不打亂軍官序列 —— 這正是從當年的準尉困境里學到的經驗。
![]()
它還打破了 “照搬蘇聯” 的框框。當年蘇聯顧問曾嘲笑準尉 “不倫不類”,可 1980 年《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編委會卻評價:“1955 年準尉軍銜的設置,是中國軍隊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的創新,為后來的軍銜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
趙友才晚年時,常跟孫子講準尉肩章的故事。他說:“部隊最難得的,不是給你多大的官,是知道你不容易。”
1955 年那 16 萬無銜可授的基層軍官,最終被這枚 “一杠無星” 的肩章溫柔接住。而這枚肩章背后,藏著人民軍隊最樸素的邏輯:尊重每一個為國家流血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