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月 24 日的八寶山,寒風凜冽,空氣中彌漫著無聲的哀思。
2
楊振寧先生的遺體靜靜安臥,覆蓋著莊嚴的五星紅旗。無數民眾自發趕來,在冷風中默默排起長隊,只為送這位科學巨擘最后一程。
3
可就在這樣莊重肅穆的時刻,三股刺耳的雜音卻悄然浮現,令人難以平靜。
4
真不明白,為何總有人要在一位剛剛離世的百歲老人身上尋找瑕疵、挑動是非……
![]()
5
淚目的送別
6
楊振寧先生走了,享年 103 歲,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7
10 月 24 日清晨,八寶山殯儀館外早已人頭攢動。清華大學的師生來了,科技界的同仁來了,還有許多素不相識的市民,從四面八方趕來,只為表達最深的敬意。
8
人們手捧白菊,神情凝重,隊伍蜿蜒如長龍。有人低聲啜泣,有人輕聲呢喃:“先生,一路走好。”那一刻,悲痛在人群中靜靜流淌。
![]()
9
覆蓋在他身上的那面國旗,不是裝飾,是國家給予的至高禮遇。
10
這份殊榮,只有為民族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才能享有。
![]()
11
他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科學家,用理論撼動了整個現代物理的根基。
12
晚年歸國后,82 歲仍堅持站在清華講臺上,為大一新生授課;他引進國際頂尖學者,籌建高等研究院,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播下希望的種子。
13
幾十年來,他推動中國與世界科學對話,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青年科研骨干。
14
這樣一位將生命最后歲月毫無保留奉獻給祖國教育與科研事業的老人,完全配得上這面國旗,也值得所有人以最深的敬意相送。
15
可即便如此,質疑與非議依舊未曾停歇……
![]()
16
惡心爭議一:改過國籍就不配披國旗?
17
網絡上最刺眼的聲音之一,便是對楊振寧先生國籍變更問題的苛責:
18
“早年加入美國籍,年紀大了才回來,現在還披著國旗,是不是太過了?”
![]()
19
說出這種話的人,恐怕從未真正了解那段歷史的沉重。
20
1945 年,楊振寧憑借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深造,初衷極為樸素:“學成之后,回國教書做研究。”
21
但命運并未按計劃前行。1950 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立即出臺禁令,嚴禁擁有博士后資歷的中國留學生返回中國大陸。
22
而此時的楊振寧,剛在普林斯頓完成博士后研究,恰好落在禁令范圍之內。
![]()
23
更復雜的是他的家庭處境——妻子杜致禮的父親是國民黨將領杜聿明,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她想回中國幾乎不可能。
24
一邊是故土難歸,一邊是他傾注心血的基礎物理研究正進入關鍵階段。
25
他在回憶錄中坦言,1964 年決定入美籍時,“內心如同壓著千斤巨石,徹夜難眠”。
26
他的父親楊武之,是我國著名數學家,直到 1973 年臨終前,提起兒子入籍一事仍嘆息不已。這一選擇,帶給整個家庭的是長久的煎熬。
![]()
27
即便如此,他始終沒有割斷與祖國的情感紐帶。
28
1971 年,中美尚未建交,他就成為第一位以華裔科學家身份訪問中國的美國人。
29
此后數十年間,他頻繁往返于太平洋兩岸,促成中美學術交流,協助國內引進先進實驗設備,牽線多位海外專家回國講學。
30
2015 年,94 歲高齡的他正式放棄美國國籍,重新成為中國公民。當被問及原因時,他只平靜地說:“我出生在中國,我的根在這里。晚年能回來,和祖國一起前行,心里才踏實。”
![]()
31
那些指責他“背叛祖國”的人,請認真想想:他在海外取得的“宇稱不守恒”成果,改變了人類對基本粒子的認知;
32
他提出的“楊-米爾斯規范場理論”,成為現代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石。
33
這些成就不僅屬于全人類,也為后來中國高能物理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34
而他歸國后的每一項行動——建研究所、引人才、推改革——哪一件不是實打實地為了祖國強大?
35
比起鍵盤上輕易打出“不愛國”的人,他用一生踐行的忠誠,厚重得多,也真實得多。
![]()
36
惡心爭議二:拿他和錢學森、鄧稼先比愛國?
37
另一種聲音更加荒謬:“錢學森、鄧稼先沖破封鎖回國造兩彈,楊振寧留在國外享福,他的貢獻怎能相比?算什么愛國者?”
![]()
38
這種比較,不僅是對科學體系的無知,更是對“愛國”二字的狹隘定義。
39
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錢學森、鄧稼先與楊振寧,從事的是完全不同類型的科學研究。
![]()
40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鄧稼先是核武器研發的核心人物,他們的工作直接服務于國家安全,屬于應用型科技。
41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急需強大的國防力量來自保,他們毅然歸來,投身絕密工程,隱姓埋名數十載,功勛彪炳史冊。
42
我們永遠銘記他們的犧牲與擔當。
43
而楊振寧的研究領域是理論物理,是探索宇宙最根本規律的基礎科學。
44
“宇稱不守恒”顛覆了物理學的傳統認知,“楊-米爾斯理論”則為四種基本力的統一搭建了框架。
45
這類研究不像導彈或衛星那樣立刻看得見、摸得著,但它如同大廈的地基,若無此支撐,所有技術突破都將無從談起。
![]()
46
再看時代背景,三人歸國的條件截然不同。
47
錢學森 1955 年回國時,國家已開始系統布局航天與導彈項目,有平臺讓他施展才華;
48
鄧稼先 1950 年歸國后,立即被委以重任,參與原子彈研制,正是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
49
而楊振寧所在的 1950 至 1960 年代,國內連基本的實驗設施都極其匱乏,更別說開展前沿理論研究所需的學術環境。
50
如果他強行回國,很可能無法繼續科研工作,反而造成巨大浪費。
51
他選擇留在國際頂尖實驗室持續產出,本質上是一種戰略性的堅守——用自己的方式為科學進步貢獻力量,最終惠及全球,包括中國。
![]()
52
更何況,他從未停止對祖國的支持。
53
1978 年,他倡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辦少年班,打破常規選拔機制,發掘并培養了一大批天才少年;
54
他多次邀請霍金、丁肇中等世界級科學家訪華,推動中國科學界融入國際主流;
55
他還親自籌資設立“求是科技基金會”,獎勵杰出青年科學家,激勵創新精神。
56
愛國的形式多種多樣,不能僅以“是否回國搞武器”作為唯一標尺。
57
只要心中裝著祖國,用專業能力推動國家發展,就是真正的愛國者。
![]()
58
惡心爭議三:央視沒報道就是不認可?
59
還有人抓住“央視未直播葬禮”這一點大做文章,聲稱“這是國家不認可的表現”。
![]()
60
這種言論純屬無端揣測,嚴重脫離事實。
![]()
61
讓我們看看權威媒體的實際反應:
62
《人民日報》在其官方網站發布長達數千字的專題文章,全面回顧楊振寧的學術生涯,稱其為“享譽世界的杰出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高度評價他“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63
新華社推出深度報道,詳細記錄他歸國后的教學實踐、人才培養舉措以及推動中外合作的努力;
64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央視頻、央視網等新媒體平臺也同步推送圖文與短視頻內容,致敬這位世紀老人。
65
這些,難道不是官方層面的高度肯定?
![]()
66
再看實際待遇:國家批準其遺體覆蓋國旗,這是對已故人士的最高規格禮遇;
67
清華大學專門保留其居所“歸根居”,將其書房原樣陳列,手稿、書籍、筆記一一妥善保存,供后人瞻仰學習;
68
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通過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致以慰問。
69
這些實實在在的尊重與紀念,遠比一次電視播報更有分量。
70
那些揪住“新聞聯播沒播”就妄下結論的人,不過是刻意制造對立情緒。
71
他們無視權威報道,忽視國家給予的榮譽,只因找不到攻擊點就憑空臆測,說到底,是對科學家尊嚴的漠視,也是對國家價值導向的挑釁。
![]()
72
結語
73
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一部濃縮的近現代科學史,也是一段充滿抉擇與堅守的人生旅程。
74
他有過輝煌的巔峰,也有過艱難的抉擇;他承受誤解,卻始終未改初心。
75
我們應當記住的是他對科學的執著、對祖國的深情,而不是放大某些片段進行惡意解讀。
76
尊重一位剛剛離去的偉大靈魂,是對文明底線的守護。
77
當我們向他告別時,不只是在送別一位科學家,更是在致敬一種精神——那種超越個人榮辱、獻身真理與家國的情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