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盟理事會再次發出“立即停火”的呼吁時,蘇丹政府的反應出人意料。
不僅沒有表示歡迎,反而公開警告歐盟“別多管閑事”。
這場看似荒誕的外交對峙背后,藏著一個殘酷的戰爭邏輯。
有時候,停火反而可能讓戰爭變得更加漫長。
![]()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你家被一群武裝歹徒圍困,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正當警察準備清剿時,突然有個“和事佬”跳出來說:“雙方都住手吧,大家坐下來談談。”
聽起來很公正對吧?但問題是,這等于給了歹徒喘息的機會,讓他們可以重新集結力量,下次再來,這正是蘇丹政府面臨的困境。
自2023年4月以來,蘇丹國家軍隊與一支叫“快速支援部隊”的準軍事組織打得不可開交。
歐盟統計顯示,這場沖突已經造成數百萬人流離失所,多座城市變成廢墟。從數字上看,確實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而歐盟的決議呢,對這些暴行輕描淡寫,反而把蘇丹政府軍和這支“恐怖主義民兵”放在同一個天平上評判。
![]()
用老百姓的話說,這就像是把受害者和施暴者一起訓斥:“你們倆都有錯”,表面上看很公平,實際上卻是最大的不公平。
或許蘇丹政府最憤怒的,正是這種“和稀泥”的做法。
想想看,一支武裝組織正在用饑餓圍困平民,你讓政府軍停手,他們會干什么?
當然是趁機鞏固占領區、補充彈藥、招募新兵,等停火協議破裂,他們會帶著更強的實力卷土重來。
到那時,平民要遭受的苦難只會更多,戰爭只會更漫長。
蘇丹政府的強硬態度或許還有另一層考量:誰來定義這場沖突的性質?
歐盟理事會的決議中提到,反對任何“建立平行治理結構”、沿著政治和種族界限“分裂蘇丹”的企圖。
聽起來很正義,但問題在于,這個措辭把政府軍和叛亂武裝放在了對等的位置上。
用蘇丹外交部的原話說,他們“反對任何將國家與恐怖主義民兵組織同等對待的做法”。
這不僅是措辭問題,更是原則問題。
如果國際社會承認快速支援部隊是“沖突一方”,而不是“叛亂組織”,那就等于變相給了他們政治合法性。
![]()
這就好比,小偷闖進你家搶劫,警察來了卻說:“這是你和小偷之間的民事糾紛,你們協商解決吧。”荒謬嗎?但這正是蘇丹政府真實經歷過的事。
當然,喀土穆方面也并非完全關上對話的大門,他們在聲明中表示,歡迎在“尊重蘇丹主權和領土完整”前提下與歐盟對話。
關鍵詞是“尊重主權”,換句話說,你可以關心,但不能越界,你可以建議,但不能強加,你可以調解,但不能偏袒。
文章提到,目前有非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聯合國,以及一些西方和海灣國家在推動調解,但都沒能促成持久停火。為什么?
因為調解的前提是雙方都有和談意愿。但從蘇丹政府的視角看,快速支援部隊正在犯下“嚴重暴行”,給這樣的組織“政治合法性”,就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他們寧愿戰斗到底,也不愿意坐下來和“”恐怖分子“”平起平坐地談判。
這里面還有一個更深層的矛盾:國際社會看重的是“立即止血”——只要不打仗了,人道主義危機就能緩解。但蘇丹政府要的是“根除病灶”——只有徹底擊敗快速支援部隊,這個國家才能真正安寧。
兩種邏輯都有道理,但無法調和。前者強調當下的人命,后者強調長遠的穩定。站在不同立場,你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
蘇丹政府的警告雖然強硬,但也暴露了他們的困境,既要贏得軍事勝利,又要獲得國際支持,還要避免人道主義危機進一步惡化,這三個目標很難同時達成。
歐盟的呼吁雖然顯得“天真”,但也反映了國際社會的無奈,眼看著一個國家在內戰中沉淪,總不能袖手旁觀。
只是他們的方案可能過于簡單化了,以為喊停就能停,以為坐下來談就能解決問題。
真正的出路可能需要更精細的策略,既要施壓停火,也要同步切斷快速支援部隊的資金和武器來源。
既要人道主義援助,也要確保援助不被武裝組織劫掠,既要推動政治對話,也要明確叛亂組織不能獲得與政府對等的地位。
![]()
但這些都需要時間、智慧和各方的妥協,在這之前,蘇丹的戰火恐怕還要燒下去,平民還要繼續承受苦難,而國際社會和蘇丹政府之間的這場“對話”,也會繼續在誤解和對抗中進行。
這就是戰爭的殘酷之處,有時候,連“如何實現和平”都會成為一個引發沖突的問題。
而那些真正渴望和平的人,只能在炮火聲中等待,等待某一天,各方終于能找到一條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