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國民黨局勢剛變,鄭麗文剛當選,就“開撕”了?
鄭麗文的人事布局、柯志恩的單獨行動、侯友宜的突然發聲,國民黨內部的暗流涌動在繼續了......
![]()
10月20日,鄭麗文以超過半數得票率當選國民黨主席,標志著藍營進入一個新的政治周期。然而,權力交接期的藍營內部卻暗流涌動。
即將離任的朱立倫在10月22日的“中常會”上宣布將帶領211人團隊總辭,表面上是為鄭麗文騰出人事空間,實則不忘強調“藍委的重要性”。鄭麗文則迅速出擊,公布了一系列人事安排,試圖在11月1日正式交接前穩住陣腳。
而鄭麗文當選后第一件事便是迅速展開人事布局,組建了以李乾龍、季麟連、張榮恭和楊永明為核心團隊的“四人組”。
![]()
李乾龍被任命為副主席兼秘書長,他曾任國民黨秘書長,在黨內擁有廣泛人脈,素有“南金平,北乾龍”之稱。季麟連則是黃復興黨部主委,代表著黨內深藍的軍系力量。
鄭麗文還計劃重用張榮恭和楊永明,這兩人與連戰關系密切,被視為“連系”人馬。
這一安排顯示了鄭麗文意圖強化與連戰家族的結盟,借助連戰的影響力鞏固自己在黨內的地位。
![]()
鄭麗文早期加入藍營也是受連戰邀請,并曾隨連戰訪問大陸。在改選期間,連戰之子連勝文為了支持鄭麗文,還勸退了謝典林,其團隊心腹李德維也積極輔選。
也是因為這一人事布局體現了鄭麗文推動“集體領導”模式的思路,與朱立倫時期的“一言堂”形成鮮明對比。另外通過集結黨內深藍力量,鄭麗文正試圖走出一條與朱立倫截然不同的路線。
然就在鄭麗文忙于人事布局之際,已被鄭麗文點名參選高雄的柯志恩已展開行動。10月25日,她在高雄掛上競選看板,宣布參與高雄市長選舉。
![]()
柯志恩此前曾提醒鄭麗文要繼續朱立倫的路線。而她的競選看板上卻沒有國民黨的黨徽標志,這一細節引發藍營支持者質疑其“有意卡位鄭麗文”。
而面對質疑,柯志恩辯稱:“所有人都知道她是代表藍營參與角逐,而且她要做的,不僅是藍營的高雄主管,而是要做高雄的全民主管。”
這一表態暗示她試圖跨越黨派界限,爭取中間選民。
![]()
自然柯志恩的行動被視為對鄭麗文權威的直接挑戰。由于她是朱立倫的“心腹”,外界猜測這背后可能是朱立倫在交接前的安排,旨在確保自己派系在未來的地方選舉中占據有利位置。
鄭麗文此前曾表示,如果柯志恩等人在南臺灣獲勝,藍營“就出頭天了”。但柯志恩的單方面行動,凸顯了鄭麗文在整合黨內各方勢力方面面臨的挑戰。
尤其在新北市布局上,矛盾更加復雜。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有意參選新北市長,甚至在當地設立競選辦公室。
![]()
所以面對這一情況,鄭麗文考慮推動“藍白合作”策略,可能在宜蘭市和嘉義縣等地“讓路”支持綠營候選人,以換取民眾黨在新北市的支持。緊跟2028年“大選”,民眾黨與國民黨合作,在適當時間“下架”賴清德個。
另外面對黨內阻力,鄭麗文仍需尋求與民眾黨的合作可能。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在近期獲釋后已表態認可“藍白合的重要性”,民眾黨現任主席黃國昌也表示“如果我在新北的聲量比不上藍營,那么我會全力協助藍營的候選人”。
![]()
但藍白合作仍面臨信任赤字,郝龍斌陣營已公開質疑:“柯文哲過去撕毀藍白協議的歷史,如何保證不會重演?”
可以說,鄭麗文上任后面臨的首要挑戰是整合黨內力量。國民黨內派系林立,既有朱立倫、侯友宜等代表的溫和派,也有深藍的統派力量。
而朱立倫在交接前的“指導棋”中強調國民黨“親美、友日、和陸”的路線,提醒鄭麗文“不要對藍營的現有策略做出過大改變”。
![]()
但鄭麗文鮮明的“中國認同”立場與朱立倫的溫和路線形成對比。她公開表態“我是中國人”并堅定支持“92共識”,還計劃訪問大陸。這一立場差異可能引發黨內路線的重新定位。
此外鄭麗文還需應對2026年縣市長選舉的挑戰。如果不能有效協調黨內初選機制,合理分配資源,可能加劇黨內分裂。
而面對這些挑戰,鄭麗文需要展現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協調能力,才能在推動改革的同時維持黨內團結。
![]()
同樣地,面對藍白合作議題,鄭麗文需要平衡黨內不同聲音,與民眾黨建立互信。
顯然藍營的未來不僅取決于鄭麗文的人事安排和領導能力,更取決于她如何協調黨內各方勢力,以及如何處理與民眾黨的關系。
但只有化解內部分歧,實現真正的團結,藍營才有可能在2026年乃至2028年的選戰中有所作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