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一個編號為3I/ATLAS的神秘星際訪客正牽動著全球天文學界的神經。這個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預計將于10月29日抵達近日點,其詭異的軌道特征和異常物理特性正在科學界引發激烈爭論——這究竟是一顆普通的星際彗星,還是外星文明派遣的星際母艦?
哈佛大學天文學系主任阿維·勒布教授近期在個人博客中披露了令人不安的觀測數據:3I/ATLAS在接近火星軌道時曾出現0.3%的軌跡偏移,這種微小的異常在傳統天體力學模型中無法解釋。更耐人尋味的是,該物體選擇在合日期間(10月21日至11月2日)進行關鍵軌道調整,這個時段地球所有觀測設備都因太陽干擾而失效。
"奧伯特效應在理論上可以解釋這種加速行為,"勒布指出,"但時機選擇之精準,就像有人刻意避開我們的監視。"根據他的計算,如果3I/ATLAS在近日點利用太陽引力實施機動,其速度變化可達12km/s,這恰好滿足發射子探測器的能量需求。
![]()
NASA斯威夫特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顯示,這個直徑約400米的物體正在以每秒40公斤的速率噴射水蒸氣,其噴流強度是哈雷彗星的18倍。更反常的是,光譜分析顯示其表面存在納米級金屬顆粒構成的網狀結構,這種特征在已知的67P/楚留莫夫-格拉西緬科等太陽系彗星上從未出現過。
"它的二氧化碳/水比例達到7:1,完全不符合奧爾特云天體的化學特征,"歐洲空間局彗星專家瑪麗亞·德魯克在《自然·天文學》的論文中指出,"更像是某種人工合成的冷卻系統。"
隨著3I/ATLAS將于11月17日抵達距木星僅0.2AU(約3000萬公里)的位置,NASA已緊急調整"朱諾號"探測器的軌道。最新傳回的數據顯示,該物體表面存在至少三處幾何形狀完美的凹陷結構,其反射率變化呈現出0.314秒的嚴格周期,這種規律性在自然天體上極為罕見。
SETI研究所首席科學家杰森·萊特透露:"我們檢測到在1420MHz頻段有間歇性窄帶信號,這正是氫原子發射線的宇宙通用頻率。"不過該說法尚未得到官方證實。
在10月24日舉行的國際天文聯合會緊急會議上,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展開激烈交鋒。加州理工學院團隊通過數值模擬證明,所有異常現象都可以用"星際彗星+觀測誤差"來解釋。但莫斯科空間研究所的彼得羅夫博士反駁稱:"它的非引力加速度參數δ=1.2×10??,這比任何已知彗星高出兩個數量級。"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最新觀測報告顯示,3I/ATLAS的旋轉動能損耗率比預期低93%,"就像內部存在某種能量補償機制"。這份尚未公開的報告已被《天體物理學雜志》列為特急審稿項目。
隨著11月底觀測窗口的重新開啟,全球已有47臺大型望遠鏡進入待命狀態。歐空局"Juice"探測器攜帶的亞毫米波成像儀或將揭曉最關鍵的問題:那些疑似人工結構的表面特征究竟是視覺誤差,還是確有其事?
"無論最終結論如何,"勒布在采訪中強調,"3I/ATLAS已經證明我們對星際物質的認知存在巨大空白。或許正如費米悖論暗示的,我們看到的'自然現象'中,就藏著刻意偽裝的技術痕跡。"此刻,整個太陽系都屏息等待著這個神秘訪客在穿越近日點后,究竟會展現怎樣的真面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