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也巧,兩位同樣在美國功成名就、兒女在異國他鄉長大的大家,他們的后代卻走出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畢竟像楊振寧和李政道這種家庭出身的兒孫們,一直都是在美國讀書長大的,早已經習慣了那邊的生活。
如果沒有長輩們的積極引導,很多人是不愿回來的。
![]()
李政道先生1946年赴美求學,此后大半生都在美國度過。即便如此,他那份對祖國的牽掛從未減退。
他常對兒子們念叨,自己是中國人,根在中國。哪怕美國再好,也替代不了故土的需要。等他們們有能力了,一定要回去為祖國做點事。
![]()
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的兒孫們,雖然生于斯長于斯,卻最終紛紛踏上了回鄉之路。
李政道的長子李中清,生于1947年。他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雖然家里不富裕,但濃厚的學術氛圍卻從小熏陶著他。
![]()
他曾回憶,小時候常跟著父親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在那里,他不僅見到了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泰斗,還結識了鄰居楊振寧的長子楊光諾。
可能是見證了太多科學巨匠的智慧碰撞,李中清從小就對“為什么”充滿好奇。
![]()
但他沒有走父親的物理老路,反而對歷史和社會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在父親的支持下,他先后在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深造,專攻人口史和社會史,成了一名出色的歷史學家、社會學家。
![]()
近年來,李中清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內地學術舞臺,簡直就像一個“歷史擺渡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著父親的囑托。
2024年,在北京大學緬懷李政道先生的座談會上,他作為家屬代表出席,深情回顧了父親對北大前沿科學和人才培養的關懷。
![]()
僅僅九個月后,他又出現在浙江大學的論壇上,現在在香港科技大學任教!
與哥哥李中清在學術圈的高曝光度不同,李政道的小兒子李中漢顯得更為低調,如同一個科技領域的幕后推手。
![]()
他同樣在美國出生長大,從小在父親影響下對自然科學產生了興趣,不過他選擇了更偏向應用的科技領域。
從哈佛大學畢業后,李中漢進入硅谷的高科技企業,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在半導體研發領域嶄露頭角。
![]()
雖然關于他的公開報道和活動記錄不多,但熟悉李家的人都知道,李中漢始終牢記著父親的教誨。
早在2000年初,他就開始利用自己在硅谷的資源,為中美科技企業牽線搭橋,幫助不少中國初創科技公司對接美國的先進技術和投資。
![]()
近年來,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飛速發展,他更是頻繁往返于中美之間,參與了多個產學研合作項目,將美國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理念引入國內。
![]()
在李政道的孫輩中,長孫李善時的選擇最讓老人欣慰。
這位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年輕人,如今已是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化學生物學與生物技術學院的副教授,扎根祖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成了名副其實的“新生代傳燈人”。
![]()
李善時的童年,常伴隨著祖父李政道的中國故事。在祖父的影響下,李善時從小就立下了回國當老師的志向。
高中畢業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斯坦福大學生物系,隨后在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科研能力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
![]()
博士畢業后,李善時收到了美國多所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邀請,其中不乏開出高薪和優厚科研條件的知名實驗室。
![]()
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些誘惑,于2018年正式加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他回來不是為了虛名,是想像祖父和父親那樣,為中國的教育和科研做點實事。
![]()
2024年8月的北大緬懷李政道先生座談會上,李善時作為家屬代表發言,分享了祖父晚年生活的點滴和對中國新一代學者的期望。
![]()
他提到,祖父去世前還在關心他的科研進展,反復叮囑他要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
與李政道積極勸說兒孫回國不同,楊振寧對子女的職業選擇采取了更為開放的態度。
![]()
他與第一任妻子杜致禮育有兩子一女,分別是楊光諾、楊光宇、楊又禮,三個孩子均在美國出生長大,接受西方教育后,紛紛在各自領域成為精英人才,選擇長期在美國生活和工作。
![]()
盡管沒有回國發展,但他們身上同樣體現著楊振寧倡導的嚴謹務實、追求卓越的家風,以另一種方式詮釋著對人類社會的貢獻。
作為楊振寧的長子,楊光諾出生于1951年,小時候和李中清是鄰居兼玩伴,兩人常一起見證父輩們的學術探討。
![]()
可能是受家庭氛圍的影響,楊光諾從小就對數學和計算機表現出濃厚興趣。楊振寧并未要求他繼承自己的物理事業,反而鼓勵他追隨自己的興趣。
這種開明的教育方式,讓楊光諾得以自由探索自己的學術道路。
![]()
楊光諾先后在哈佛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畢業后投身于當時還處于萌芽階段的量子計算機領域。
上世紀80年代,量子計算技術剛剛起步,面臨著算法設計、硬件實現等諸多難題。
![]()
如今已年過七旬的楊光諾,依然活躍在量子計算領域。他目前擔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量子信息科學實驗室的資深研究員,同時也是多家高科技企業的技術顧問。
盡管科研成果豐碩,但楊光諾為人十分低調,很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更專注于技術研發本身。
![]()
即便身處異國他鄉,他也在用自己的智慧為全人類的科技進步貢獻力量。
次子楊光宇的人生軌跡堪稱跨界典范。
![]()
他出生于1958年,從小就對化學表現出極大的熱情,甚至在自己的房間里打造了一個簡易的小化學實驗室,常常對著各種化學試劑研究到深夜。
在父親的支持下,楊光宇考入斯坦福大學化學系,隨后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
博士畢業后,他先是在杜邦公司從事新材料研發工作,參與了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發項目,其成果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
但在工作多年后,楊光宇發現自己對金融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于是毅然放棄了高薪的研發崗位,進入哈佛大學商學院攻讀MBA學位,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華爾街變奏”。
![]()
如今,楊光宇創辦了自己的公司,試圖用自己的金融專業能力助力科技成果轉化。
在三個子女中,女兒楊又禮的職業選擇最具人文關懷色彩。她出生于1961年,從小就善良懂事,看到身邊有人生病總會主動關心。
![]()
楊振寧曾回憶說,女兒小時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當一名能治好所有人的醫生”。為了實現這個愿望,楊又禮付出了比同齡人更多的努力。
楊又禮先后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隨后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完成了內科培訓,成為一名優秀的內科醫生。
![]()
畢業后,她沒有選擇進入待遇優厚的私立醫院,而是加入了無國界醫生組織,先后奔赴非洲、中東等醫療資源匱乏的地區,參與人道主義醫療救援工作。
如今已年過六旬的楊又禮,依然堅持在醫療一線工作,目前擔任美國一家非營利醫療機構的醫療總監,負責統籌全球范圍內的醫療援助項目。
![]()
她的愛心和奉獻精神,早已跨越國界,溫暖著無數生命。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地域早已不是限制人才發展的邊界,但那份對故土的眷戀與責任,卻始終是華人心中最珍貴的情懷。
無論走得多遠,根永遠在這里,責任永遠在這里!
![]()
信息來源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