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車本是件開心事,但浙江金華的余先生卻在付完大額尾款后遭遇了糟心一幕。花費 30 多萬購入的小米 YU7 Pro,提車僅 3 天就從主駕地板下拆出不明零件,而此時他早已提前繳納了 24 萬余元尾款,退無可退的處境戳中了無數車主的痛點。這起事件絕非個例,背后暴露的不僅是單一品牌的品控漏洞,更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狂歡下的隱憂。
![]()
事件復盤:付完尾款的 “驚喜” 竟是不明零件
余先生的遭遇堪稱新能源汽車消費的典型警示案例。10 月 12 日提車時,他已按要求提前繳納了 24 萬余元尾款,整個流程看似順暢。但 3 天后更換腳墊時,主駕座椅下方的硬質隆起打破了所有期待 ——4S 店工作人員拆開車座后,拉出了一個帶編號和二維碼的 L 形零件,掃二維碼僅顯示編號,對其身份和用途諱莫如。
更令人費解的是售后的應對態度。面對 “零件是什么”“是否有安全隱患” 等核心問題,金華地區售后僅口頭回應 “工廠疏忽”,既無法出具正式檢測報告,也拒絕說明問題成因。直到 10 月 23 日市場監管部門介入,小米官方仍只模糊表示 “車輛功能正常”,對零件來歷避而不談,這種敷衍態度比零件本身更讓車主寒心。
無獨有偶,杭州的王女士此前也遭遇類似困境:提前支付尾款后,被通知新車前擋風玻璃存在內部瑕疵,商家提出補償積分或更換玻璃,卻要求她先解綁 APP 才能重新排車,且拒絕出具書面承諾。兩位車主的經歷共同指向一個關鍵矛盾:消費者提前履行付款義務后,卻在質量驗收環節陷入被動。
![]()
比零件更可怕的:小米品控的 “連環雷”
不明零件的出現絕非偶然,梳理小米汽車近期的品控記錄,不難發現這只是冰山一角。從 SU7 到 YU7,質量問題幾乎貫穿了主力車型的交付周期:
性能與宣傳嚴重不符:SU7 Ultra 車主花 4.2 萬元選裝的 “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實際只是無法導流的裝飾件,連紙巾都吹不動,被質疑虛假宣傳;宣傳的 1548 匹馬力被系統更新鎖定,需刷賽道成績才能解鎖,引發集體維權。
安全隱患頻現:有 SU7 車主遭遇倒車時剎車失靈,車內彈出四條故障警告,售后卻稱 “軟件誤識別”,車輛還出現 “檢測即自愈” 的詭異現象;此次 YU7 出現的疑似支撐高度傳感器,本應適配懸架系統,卻出現在電池上方,可能引發短路風險。
![]()
交付流程藏貓膩:為沖 KPI 強制消費者兩日內提車,車輛存在臟污和膠水痕跡,疑似用腳墊掩飾問題,僅以 2888 積分打發用戶;合同中交付時間模糊、違約責任不對等,將風險轉嫁給消費者。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指出,“多出來的零件比缺失的更可怕”,這意味著生產線的追溯體系、質檢流程至少兩個環節完全失效,而這種失效在小米車型上已呈現 “常態化” 趨勢。
行業病發:新能源汽車的 “速度迷信” 害了誰?
小米的品控危機,本質上是新能源汽車行業 “唯速度論” 的縮影。中汽協的數據顯示,2024 年新能源車滲透率已達 58%,但與之相伴的是投訴量同比激增 33.33%,定金糾紛、品控缺陷、售后缺位成為三大痛點。
互聯網跨界車企尤其偏愛 “預售 - 鎖單 - 催提車” 的快節奏模式。消費者提前數月交定金、付尾款,卻連新車的面都沒見,自然失去了驗貨議價的主動權。這種模式讓車企提前回籠資金、粉飾銷量,但代價是品控讓位于產能。傳統車企 10 萬公里路測的標準,在部分新勢力這里縮水為仿真測試,某品牌自動泊車功能因未充分驗證導致頻繁撞墻,最終被迫召回。
![]()
更值得警惕的是行業普遍存在的 “合同陷阱”。浙江省消保委調查顯示,20 個主流品牌中,45% 的合同未明確交付時間,45% 違約責任模糊,15% 限制消費者權益,比如默認接受配置變更、強制購買首年保險等。消費者付完尾款后發現問題,往往陷入 “退車難、換車慢、維權累” 的困境。
車主維權指南:付了尾款也能硬氣起來
面對余先生們的困境,作為資深汽車博主必須明確:提前付尾款不代表放棄質量監督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享有安全保障權和知情權,商家不能以 “已付款” 為由規避責任。遇到類似問題,可按以下步驟維權:
固定證據是核心:保留購車合同、尾款支付憑證、車輛瑕疵照片 / 視頻、與售后的通話錄音和聊天記錄,尤其是商家承諾的口頭條款需及時固化。像余先生那樣拍攝拆出零件的全過程,就是關鍵證據。
三級溝通先發力:先與 4S 店協商,明確提出 “書面檢測報告 + 問題成因說明 + 解決方案” 的訴求;協商無果可撥打廠家 400 熱線,要求總部介入;若仍無回應,直接向 12315 平臺或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投訴,監管介入能顯著提升處理效率。
法律武器別猶豫:若涉及安全隱患或虛假宣傳,可委托專業機構鑒定,憑鑒定報告起訴要求 “退一賠三”。SU7 Ultra 車主因碳纖維前艙蓋問題啟動集體訴訟,就是有效維權方式。
![]()
結語:流量終會退潮,品控才是底色
雷軍曾說造車是 “人生最后一次創業”,但消費者買的不是情懷,而是能放心開的車。從 SU7 的 “碳纖維騙局” 到 YU7 的 “不明零件”,小米一次次消耗著用戶信任。當 “米粉” 變成 “維權粉”,再強勢的流量也救不了口碑。
![]()
對于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浙江車主的遭遇是一記警鐘:汽車不是快消品,0.1 毫米的瑕疵都可能關乎生命安全。放棄對速度的迷信,回歸工業制造的嚴謹,把品控做到每一顆螺絲、每一道工序里,才是長久之道。
最后想問一句:如果你付完 24 萬尾款遇到瑕疵車,會選擇妥協還是硬剛?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也別忘了轉發給準備買車的朋友避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