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筆現金如果可以從政府賬戶流向普通市民的錢包,雖然看似一個簡單的轉移支付,但在經濟下行期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命線。
“澳門特區《2025年度現金分享計劃》明日起有序發放!”今年7月,澳門特區政府正式宣布,向符合資格的澳門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分別發放每人1萬澳門元和6千澳門元的現金分享款項。
這已是澳門連續第18年向居民發放現金。
而在臺灣,民眾也在熱切期待著即將在11月發放的每人1萬元新臺幣的現金補助。從澳門到臺灣,直接向民眾發現金的政策正在展示其獨特魅力。
![]()
01 各地“派錢”全景
澳門的現金分享計劃始于2008年,時任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為分享經濟發展成果、抗擊通脹及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沖擊而推出此項政策。
連續18年的現金發放讓澳門居民切實感受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
計劃實施之初,永久性居民每人僅獲發5000澳門元,而到2025年,這一數字已升至1萬澳門元。
發放方式也充滿人性化,大專助學金受益人、領取退休金及撫恤金人士、領取殘疾金及援助金人士等主要通過自動轉帳方式接收款項。
臺灣的現金發放同樣引人關注。今年10月,臺灣立法機構“三讀”通過涉及普發現金1萬元新臺幣的“韌性特別預算”。
臺灣財政部門設計了多種領取方式,包括直接入賬、登記入賬、ATM領現、郵局領現和造冊發放等,以確保民眾能夠便捷領取。
香港從2011年開始也曾連續幾年向每位市民派發6000港元,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香港政府再向市民派發10000港元。
![]()
02 經濟下行期的生命線
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面臨巨大挑戰。
澳門2025年第一季度本地生產總值同比減少1.3%,旅客非博彩消費總額同比減少3.6%。澳門只是一個縮影。在這種情況下,現金分享計劃起著經濟穩定器的作用。
澳門特區政府明確表示,現金分享計劃的目的就是“讓所有居民分享澳門的經濟成果”。
直接發現金不同于政府主導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它直接將購買力交到消費者手中,讓市場來決定資源的最佳配置。
在經濟不景氣時期,這種政策能迅速提振市場信心,防止消費急劇萎縮,為經濟復蘇創造必要條件。
03 有錢自然會有消費
有一種觀點認為,消費需要政府來刺激,但事實是——消費不振的本質是沒有錢,而非不愿消費。
當民眾手握閑錢,消費行為自然會發生。澳門能夠連續18年發放現金,正是因為特區政府理解了這一簡單而深刻的經濟規律。
香港2011年發放現金時曾引發爭議,有觀點認為“錢應該用在有需要的人身上”。
然而,澳門居民對這些年來的現金分享計劃評價積極,正因為它們讓廣大居民真切地感受到了“作為澳門特別行政區居民的幸福”。
這提示我們,在制定經濟政策時,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市場機制和人類行為的本質。
04 一萬塊的乘數效應
假如我收到了政府發放的一萬元,它會如何在我的生活中發揮作用?
首先,我會更換那臺已使用多年的手機,預算約3000元。接著,為家人購買新衣和鞋子,預算2000元。
然后,支付孩子的課外輔導班費用,約2000元。還會帶家人去餐廳享用一頓豐盛的大餐,預算1000元。
剩下的2000元,可能會存入銀行作為應急儲備,或用于購買日常必需品。
這一萬元的旅程并未結束——電器商、服裝店、教育機構、餐廳、超市和銀行,每個節點都會因此產生新的經濟活動和就業機會。
這種鏈式反應正是現金發放政策的核心價值:它激活了經濟的毛細血管,讓血液流動到經濟的每一個角落。
![]()
澳門街頭,居民們查詢著自己銀行賬戶的余額,臉上洋溢著笑容。他們計劃用這筆錢支付孩子的學費,為家里添置新家電,或是在周末去餐廳享受美食。
這些看似微小的消費行為,匯聚起來卻能成為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
當政府選擇將財政經費直接分享給民眾,而非僅僅投資于大型項目時,體現的不僅是一種經濟決策,更是一種對民間智慧和市場機制的信任。
不要聽老胡放P:“給每個人發錢等于不發錢”。
在這個即將到來的寒冬,青年失業率幾達20%、靈活就業者超過2億人,對于這些群體,如果政府也愿意發錢,那一定是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