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近期正式發起“智能紅細胞”(Smart-RBC)研發計劃征集,旨在通過改良人體紅細胞,提升部隊在極端環境中的作戰表現與生存能力。
這一創新性生物科技項目,不僅聚焦軍事應用,未來還可能為醫療領域帶來突破性進展。
根據DARPA公布的計劃細節,“智能紅細胞”項目核心目標是重新設計血細胞功能,使其具備“感知細胞外生物標志物、判斷適宜反應、釋放效應分子采取行動”的綜合能力。
目前,DARPA已通過其生物技術辦公室,聯合全球范圍內的科研機構與相關企業,共同探索該計劃的潛在技術解決方案。
項目時間節點已明確:提案截止日期為今年11月,經篩選確定的研發團隊需在2026年1月提交初步研究成果。
整個研發過程將分為兩個階段推進,每個階段為期18個月。
第一階段重點突破“在成熟紅細胞內添加并穩定維持新蛋白質”的技術難題,成熟紅細胞本身無細胞核,如何讓外源蛋白質在其內部長期發揮作用,是該階段需攻克的核心關卡。
第二階段則聚焦功能整合,要求研發團隊完整展示“智能紅細胞”的感知、判斷、響應全流程功能,確保技術可落地應用。
![]()
從具體功能設計來看,“智能紅細胞”需在保留正常紅細胞攜氧功能的基礎上,新增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創傷檢測與凝血加速,當人體遭遇外傷時,智能細胞可快速識別創傷信號,釋放相關分子促進凝血,減少失血風險。
二是新陳代謝調節,針對高海拔缺氧、極寒低溫、有毒環境等極端條件,智能細胞能動態調整人體代謝水平,幫助人員快速適應。
三是環境應激響應,通過感知外界環境變化,提前啟動生理防護機制,降低極端條件對身體的損傷。
為保障技術安全性,DARPA特別強調,所有經基因工程改造的“智能紅細胞”必須去除細胞核。
這一設計可從根本上避免改造后的遺傳物質發生轉移,消除潛在的基因安全風險,確保細胞僅在預設功能范圍內發揮作用,不會對人體基因組造成意外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DARPA明確表示,該技術的應用場景并非局限于軍事領域,未來還可能拓展至醫療健康領域。
例如,在創傷治療中實現更快的傷口愈合與身體康復;優化輸血流程,降低輸血不良反應風險,提升輸血安全性。
甚至可將改造后的紅細胞作為“生物載體”,實現藥物在人體內的精準靶向輸送,為慢性病治療、癌癥靶向療法等提供新的技術路徑。
正是基于現有解決方案的局限性,以及人體自然適應極端環境所需的漫長周期,“智能紅細胞”計劃才致力于探索增強生理韌性的創新方向,為突破人類生理極限提供生物科技層面的新可能。
目前,全球已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與科研院校表達參與意向,該計劃的研發進展將持續受到科技與醫療領域的廣泛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