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菝葜,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大概率不陌生 —— 這貨堪稱植物界的 “小強”,專愛往陽光足、土壤干的地方鉆,哪怕土地貧瘠得連野草都嫌硌腳,它照樣能扎根生長。
![]()
平時在灌木叢、山坡上見到的金剛藤,頂多也就20厘米長,跟小樹苗似的毫不起眼。可誰能想到,在長沙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里,竟挖出了一株讓普查人員直呼 “活久見” 的巨型野生菝葜,它的長度直接刷新了所有人對這種植物的認知!
01
挖2小時才見真容!2米長 “臥龍” 驚呆普查隊
事情要從2018年3月的一個中午說起。當時,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隊的寧鄉隊員們正在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 “尋寶”。
走著走著,在一片相對隱蔽的區域,隊員們突然發現了一棵 “長相特別” 的植物 —— 葉子、藤蔓看著像菝葜,可氣場卻強了不止一星半點。憑借多年普查經驗,大家心里立刻咯噔一下:這地下的根莖,絕對不簡單!
![]()
隊員們迅速圍過來,小心翼翼地放下工具,先清理掉表面的枯枝敗葉和浮土。隨著泥土一點點被撥開,一個粗壯的根莖輪廓慢慢露了出來,越看越讓人激動。
幾人趕緊分工,拿起工兵鏟、小挖鋤往下挖,可這根莖埋得太深,硬邦邦的泥土像在護著寶貝似的,挖起來格外費勁。
就這樣足足掏了2個多小時,當這根深埋地底的 “大家伙” 終于完整露出地面時,所有隊員都愣住了。這哪是普通菝葜根,分明是一條蓄勢待發的 “臥龍”!
它全長2米、寬0.8米,粗得要好幾個人合抱,要知道普通菝葜根頂多20厘米長,這株簡直是菝葜界的 “巨人”,說是 “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 都不夸張。
后來專家一估算,能長到這么大的個頭,這株菝葜起碼得在地下默默生長了100多年,妥妥的 “植物老壽星”!
02
名字能列一串!《本草綱目》早有記載
先跟大家科普個冷知識:菝葜(讀音是báqiā)的外號比明星的藝名還多。它屬于菝葜科菝葜屬,是多年生藤本落葉攀附植物,因為藤蔓硬得像鋼筋,所以俗稱金剛藤;又因為藤蔓上長滿了倒鉤刺,還叫金剛刺。
![]()
在民間,它的名字更熱鬧:金剛根、金剛骨、山梨兒、鐵刷子、鐵菱角、金巴斗、豺狗刺、馬甲、硬飯頭、冷飯頭、龍爪菜…… 光聽這些名字,就能想象出它有多 “不好惹”。
其實早在明代,李時珍就在《本草綱目》里記錄過它:“其根如金剛藤而圓,其大如雞鴨子,連綴而生,遠者離尺許,近或數寸,其肉軟,可生啖。” 生動描述了它的外形:藤蔓攀援生長,葉子像竹葉,又大又厚實,妥妥的 “古代網紅植物”。
03
自帶 “防身武器”!攀援、開花、結果樣樣行
別看菝葜平時低調,它可是個 “全能選手”。
![]()
首先,它的莖干就很有特點 —— 長度能達1-5米,大多是木質藤本,上面還疏疏拉拉長著尖銳的刺,這可不是裝飾,而是它的 “防身武器”,能擋住想啃食它的小動物,還能幫它牢牢攀附在周圍的樹木、巖石上,一路向上 “爬”,只為多曬點太陽、多占點生長空間。
到了花期,菝葜還會變身 “香香公主”。它的花是單性花,雌雄異株(簡單說就是雌花和雄花長在不同植株上),開花時漫山遍野都是淡淡的清香,蜜蜂、蝴蝶聞著味就來了,心甘情愿幫它授粉。
![]()
等花落了,就該結果了。菝葜的果實是漿果,直徑6-15毫米,沒成熟時不起眼,成熟后會變成鮮艷的紅色,表面還裹著一層薄薄的粉霜,在綠葉的襯托下,像一串串小燈籠,特別亮眼。
04
根莖是 “儲糧高手”!隔一段就長出一個肥厚的塊狀結節
要說菝葜最特別的地方,還得是它的根狀莖。
它的根狀莖又細又長,每隔一段距離就會長出一個肥厚的塊狀結節,像一串埋在地下的 “小土豆”。
![]()
這些結節形狀不規則,直徑一般兩三厘米,表面粗糙得像老人的手掌,布滿了歲月的痕跡,顏色是黑褐色或深棕色,看著不起眼,卻是菝葜的 “生存法寶”。
要是把根狀莖橫切開,會發現它內部結構特別緊密,質地堅韌,還能聞到淡淡的植物清香。
別小看這些結節,它不僅能幫菝葜在地下牢牢扎根,還能儲存大量營養物質,就像自帶的 “儲糧罐”,不管遇到干旱還是貧瘠,都能靠這些儲備挺過去,難怪它能在各種惡劣環境里活下來!
05
別認錯!它和土茯苓是 “近親” 卻有大不同
在山里,經常有人把菝葜和土茯苓搞混,畢竟它們是同科近親,長得確實像。但只要仔細看,就能發現它們的區別:
土茯苓的葉子不是卵形,而是像柳葉一樣的狹卵狀披針形,整個植株也更細長,它還有個名字叫光葉菝葜。
![]()
除了葉子,它們的 “性格” 也不一樣:菝葜是落葉攀援灌木,莖上有疏刺;葉子是革質的,寬卵形或橢圓形,頂端要么短尖要么圓鈍;花是綠黃色的,果實成熟后是紅色。而土茯苓是常綠攀援灌木,莖和枝都光溜溜的沒刺;葉子是薄革質,狹橢圓狀披針形或狹卵狀披針形,頂端尖尖的;花是綠白色的,果實成熟后是紫黑色。
![]()
就連根莖也不一樣:菝葜的根莖是不規則塊狀或扁柱狀,長10-20厘米,直徑1-2.4厘米,表面黃棕色或紫棕色,切開后是紅棕色,有點粗纖維,嘗著微苦;土茯苓的根莖也是不規則塊狀,長5-15厘米,直徑2-5厘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切開后粗糙有粉性,是淡棕色,沒什么氣味,嘗著甘淡。
另外,土茯苓開花比菝葜晚,一般在夏季開花,結果也相應晚一些,果實顏色也更深,是紫黑色,記住這些特點,就再也不會認錯啦!
06
能吃能煲湯還能釀酒!菝葜的 “實用價值” 拉滿
別看菝葜長得 “硬核”,其實它的用處可多了。
首先,它的果實成熟后紅彤彤的,表面帶著粉霜,像迷你版的糯蘋果,雖然沒什么果肉,但看著就討喜。
更實用的是它的根狀莖 —— 里面含有豐富的淀粉,經過特定工藝提取后就能食用。
![]()
在民間,菝葜根還是 “煲湯神器”,人們常常用它和排骨、雞肉一起燉,燉的時候,菝葜的營養和風味會慢慢融入湯里,燉好的湯又鮮又有營養,喝一口暖到心里。
除此之外,菝葜根還是潛在的釀酒原料。在一些地區,人們會把菝葜根洗凈切碎,和其他原料一起發酵、蒸餾,釀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菝葜酒。這種酒口感醇厚,還帶著淡淡的植物清香,深受當地人喜歡,妥妥的 “寶藏植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