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北京市豐臺區涼水河南中軸段的綠地上,一場特殊的課程正在進行:
豐臺外國語學校三年級的學生袁滿像只敏捷的松鼠,雙手環抱碗口粗的樹干,雙臂雙腿交錯發力,不到10秒鐘便攀至兩米多高的樹杈,引得同伴陣陣歡呼。
這并非頑童的嬉鬧,而是豐臺外國語學校"樂學公園"課程中的“爬樹課”。
![]()
爬樹課讓“搗蛋行為”
變成“生存技能”
爬樹,這項看似“搗蛋”的行為,如今已經成為豐臺外國語學校的一門“熱門課程”。這堂課廣受各年級學生歡迎,有的班已經有過半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爬樹。
其實,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像袁滿同學這樣爬樹利落的,當然也有攀爬困難的。有的同學抱著樹干寸步難移,有的爬了一半就后繼乏力。這時候,老師會托舉住孩子們,幫助他們向上攀爬,體會爬樹的感覺,一點點訓練爬樹的能力。
![]()
攀爬是人類最原始的運動方式。該校體育教師王純指著公園里粗細適中的樹木表示,“學校在研發‘樂學公園’課程的時候,發現公園里的樹木粗細適中,既能夠承受小學生的體重,也適合他們的體型,就推出了‘爬樹’課。”課程不僅能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攀爬能力,同時也掌握了生活中避險的一項技能。“掌握了巧勁兒其實很容易爬上去,已經有不少學生能快速完成爬樹任務了。”
![]()
“樂學公園”
自然教育的立體課堂
2025年3月,豐臺區正式發布《豐臺區創建樂學公園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試行版)》,提出以“教育+公園+治理”為核心,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形成一個規劃、十項特色校本課、培育百名人才、百個陣地、千場活動的“百園百教師 百校百陣地”建設體系。
未來三年,豐臺區將創建“樂學公園”“樂學園地”“樂學基地”三級樂學平臺。在校外,利用、改造或新建學校周邊綠地,設立生態營地;在校內,利用校內空間,建設微花園、小菜園。2025年計劃建成不少于30處,2026年累計不少于60處樂學公園,2027年逐步實現自然教育戶外教室全覆蓋。
截至目前,首批33所試點中小學全部與公園結對,區域匹配公園與綠地總面達到453.6公頃。
33所試點校名單
小學
![]()
中學
![]()
“樂學公園”不是簡單的“公園里建課堂”,而是教育形態的重構和城市治理的創新。太平橋學校對接蓮花池公園,豐臺五小對接正陽橋街頭綠地,豐體時代小學對接大井公園,靛廠小學對接萬豐郊野公園,首都師范大學附屬麗澤中學對接豐臺花園……首批33所校園打破了校園圍墻局限,讓教育以更靈動、鮮活的形式融入日常,為不同年齡段孩子提供個性化學習體驗,成為學生樂學的新陣地。
“樂學公園”
重構教育生態的三重突破
“樂學公園”建設啟動以來,公園不再是城市的裝飾品,而是成為五育融合的“第三課堂”;家長不再是教育的旁觀者,而是深度參與的“合伙人”;社會資源不再是學校的補充,而是協同育人的“主戰場”。
從教室到公園的“空間重構”
豐臺區以“樂學園地—公園綠地—精品基地”三級育人網絡,構筑起覆蓋全域的“第三育人空間”。項目啟動以來,超90%的學校完成場地基礎整治,校內建成31處小菜園、微花園等樂學園地,如豐臺五小京鐵校區升級“微花園”,設立種植實驗室、自然觀測站與藝術創作區。33所試點學校結合課程需求,積極推動結對公園與綠地的建設改造。
![]()
豐臺外國語學校西羅園校區在洋橋東北側樂學公園舉辦“我的公園我做主”跨學科實踐展示活動。
豐臺區園林局安排專業人員與學校共商共建樂學空間,鼓勵學生參與公園全周期管理,如將石榴莊小微綠地改造為綠匣子魔方公園,將天元郊野公園提升為星象樂學主題公園等。
從“個人”到共建的“合作重構”
“樂學公園”將家庭、學校、社會“深度綁定”,構建起協同育人新格局。33所試點學校邀請家長志愿者參與公園建設、場地維護與課程輔助,如豐臺五小組織“千家萬盆鮮花祝福祖國”親子活動,豐臺一小角門分校邀請家長動手完成輪胎彩繪與圍欄搭建,豐臺區第八中學附屬小學的樂學活動招募家長擔任志愿者協助工作等。
![]()
![]()
豐臺區第八中學附屬小學在御康公園開展“樂學公園”實踐活動。
另一方面,也推進校社協同,豐臺區聯合國家林草局管理干部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建立“校外實踐與美育基地”,首批骨干教師完成自然教育導師認證。豐臺花園、園博園開放創森館及場地支持教學活動。太平橋學校和成壽寺小學邀請科技企業共同設計舉辦無人機、智能機器人展示活動。四合莊小學與育仁里社區共建“生態實踐基地”,推動家校社協同從活動參與走向深度共建。
從分科到跨學科的“教學重構”
以“自然教育”為核心,豐臺區構建梯度化、跨學科課程體系。
有學校以項目式學習整合多學科知識,推動跨學科教育。如北京十二中開展“生態類融合”鳥類習性觀察、“跨學科融合”土壤改良實驗、“傳統文化+勞動教育融合”中草藥種植等特色課程學習。
![]()
![]()
![]()
北京十二中學生進行觀鳥活動
有學校通過主題文化活動融匯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與傳承意識。如西羅園學校依托口袋公園,分學段開發藝術設計、生態保護與數字化項目,并與中軸文化宣傳相結合,形成校本教學特色。
還有學校強化科技賦能,深化“自然+科技”融合。如萬柳小學實施“公民科學項目”,學生通過噪聲與微氣候監測提出社區改造建議。
當童年的足跡被水泥地困住,爬樹課如破土而出的藤蔓,攀著樹干向上延伸,并提醒我們:教育終究要回歸生命本真的模樣——在泥土中扎根,在風雨里伸展,向著陽光的方向。隨著“樂學公園”的持續建設,首都教育將涌現出更多打破資源邊界、融合共生的教育新場景,為教育強國首善之區建設注入更強動能。
歡迎大家掃碼進群
更多好物分享

■說明:本文由家住大興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部分信息來源:北京晚報、豐臺教委、首都教育督導、首都教育等
■本號法律顧問:北京市恒略律師事務所,咨詢微信:jwbei2
關注家住大興!
看大興大事小情,搜周邊吃喝玩樂!
商務微信:jiasupao20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