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要對新一輪中美吉隆坡經貿會談抱有信心?
根據媒體報道,東亞峰會期間,10月25日至26日,中美經貿團隊將在吉隆坡開展新一輪經貿會談。這也是10月11日中美新一輪貿易摩擦升級后,雙方最重要的一次談判。
談判前,從媒體報道(尤其美國媒體報道)來看,美方似乎在向中方施加新的談判壓力,這一現象并不奇怪。但這種壓力傳導至國內資本市場,也讓市場感受到了緊張氛圍。因此,國內普通投資者如何看待此次中美經貿談判前景,成為判斷外部環境的重要依據。
在我看來,對此次會談抱有信心,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從過往經驗來看,2025年4月中美經貿談判曾遭遇挫折,雙方隨后互相反制、加征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至145%,中國也對美國商品加征關稅至125%。即便如此,雙方最終仍愿意重回談判桌,推動關稅水平回落。
此次中美關稅矛盾升級后,中國A股與美國股市均出現調整壓力,美國股市、美債、美元更是陷入“三跌”局面。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的眾多投資者與決策者,或許都能意識到:這種市場波動背后,反映出特殊背景下社會對“中美經貿摩擦升級”的排斥態度。
2025年10月11日中美經貿矛盾再度升級時,兩國股市又一次出現明顯調整。這兩次事件,已及時向中美雙方談判決策者及社會傳遞信號:整個社會不愿接受經貿摩擦升級。特朗普政府與中國談判團隊都應正視這一信號——從實證角度看,若談判無法達成妥協,兩國資本市場將承受巨大壓力,而這背后正是民意態度的體現。
第二,從當前中美雙方經濟最緊迫的矛盾來看,兩國均難以承受談判破裂的后果。
對中國而言,當前經濟一方面面臨增速放緩的新壓力,另一方面核心矛盾在于國內消費疲軟、物價低迷。大家可能知道,出口本質上也是一種消費(即國外市場消費,與國內市場消費性質一致),政府財政資金采購同樣屬于消費范疇。對外出口正是國外市場消費的體現,在當前國內消費疲軟的背景下,出口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國內消費的不足。
此外,國內消費疲軟、物價低迷的另一原因,是部分產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而對外出口也有助于緩解這一局面——這是中國當前經濟面臨的核心矛盾。
轉向美國,其當前核心訴求是推動制造業回流,以解決貿易逆差、制造業空心化及經濟安全等問題。
從經濟研究角度看,這些問題確實客觀存在,但倘若與中國談判破裂并走向脫鉤斷鏈,美國制造業回流的目標將難以實現。因為制造業回流需要大量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設備等要素保障,唯有這些要素配齊,回流才具備基礎。
而當前制造業領域所需的大量原材料、專業設備及半成品,均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以稀土為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半導體芯片、核能、軍工(如隱身戰機、激光設備等)領域,均離不開稀土。若雙方談判破裂,美國恐難承受稀土供應短缺的沖擊,其制造業回流的目標也將隨之落空。
第三,當前國內較少有人關注:若此次中美談判最終破裂,其影響絕非僅局限于當前的貿易領域和關稅脫鉤,還可能產生極強的傳導與擴大效應。
一方面,美國的部分西方盟友既苦于缺乏討好美國的機會,又因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承受壓力,此次談判破裂恰好成為他們向美國遞“投名狀”、對中國施壓的契機。
正如大家可能已注意到的,歐盟正醞釀:若中國繼續實施稀土管制,歐盟或對中國采取新的貿易報復措施,這背后不乏與美國的配合。美國也明確表示,若談判破裂且中國仍執行稀土出口管制,美方可能拉攏G7發達經濟體聯合向中國施壓。
事實上,談判破裂后的影響恐不僅限于貿易和關稅領域,還極有可能向其他領域擴散。以金融領域為例,當前全球金融市場、資產投資市場及相關系統中,美元霸權的地位短期內仍難以撼動,若矛盾擴散至金融領域,無疑會對中國周邊環境及外部發展空間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有強烈意愿通過談判達成妥協方案。正是基于以上三點,我們應對此次中美吉隆坡經貿談判持有相對樂觀的預期。
免責聲明:以上任何內容均來源于市場公開信息,僅供您參考與學習觀摩,該內容不構成對任何產品的購買、拋售或持有的建議,不作為您做出可投資的依據,您應自主投資決策,自行承擔投資風險與損失。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