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郁癥、承認“無能為力”、徒勞的生命、色情、想象力、愛欲政治學、理論之殤幾個方面。為什么要從“憂郁癥”談起?因為現(xiàn)在的憂郁癥或抑郁癥越來越多了,那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快樂?如果都能好好地相愛,會有那么多人不快樂嗎?韓炳哲看到,“愛情的終結”問題不只是個體主義、自由主義帶來的,還有完美主義。人們越來越苛求完美,而不是接受不完美,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難以察覺的“自戀”。我在開設“愛情哲學”和做相關講座的時候,常常聽到一些男生抱怨,現(xiàn)在的女生對男朋友的心理期待首先是身高一米八,這一下子就刷掉了大部分男生。當然,女生也會抱怨現(xiàn)在的男生“普信男”太多,沒來由的自大。這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判斷,雙方都不愿意進入對方,去好好了解與體驗,因此變得“憂郁”,也就是現(xiàn)在的流行語“emo”。韓炳哲說:
憂郁癥(Depression)是一種自戀性的病癥……自戀型憂郁癥的主體往往被自己折磨和消耗到精疲力竭,感到無所適從,被“他者”的世界遺忘。
越是自我中心,人越容易抑郁。人在自我的世界中無法找到心靈的回應。今天每個人至少有一個手機,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手機來處理,人與人之間幾乎所有的事都可以用手機溝通,幾乎所有的工作之余的時間都放在了手機上,看似人與人的聯(lián)系更密切了,其實更脆弱了,一言不合就刪微信,動不動就拉黑,只需要一秒鐘,這個人就從你的世界徹底消失了。韓炳哲說:每個人拿著手機其實就是“各自為政”,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每天刷著很多和自己毫無關系的視頻,看起來你和全世界都在連接,其實每個人都像一座孤島,心靈是不交接、不相通、不對流的,也就無法感受到切身的愛,無法進入“他者”,也就是常常會“emo”了。因為信息大量充斥,改變不了內(nèi)心情感與精神的空虛。
手機讓人更加自戀了,更多活在虛擬的世界里,線下的深度接觸與交流很少,即使情侶、夫妻、親子,在一起也還是各刷各的手機,不愿意主動交流,怕產(chǎn)生矛盾沖突帶來內(nèi)耗。今天人就是怎么不內(nèi)耗怎么來,躺平在那里,“呼吸微微,身體暖暖”,“就讓我一個人待著吧”,這就是韓炳哲說的“倦怠社會”的特征之一,人在內(nèi)卷中把自己壓榨得毫無生氣,只剩下喘氣的力氣了,這就是”倦怠“。自戀、抑郁也就隨之產(chǎn)生。人們疲憊地追求工作,不斷壓榨自己甚至主動加班,也不愿意面對人與人在情感互動中的異質帶來的沖突,有的即使戀愛了,等感情耗完了,也不知道為什么。想想看,當你把大量的時間都放在了工作與耍手機上,還如何能遇到愛情或澆灌愛情?
![]()
韓炳哲說,“當今世界,自戀主體的核心追求是成功。成功可以通過確認‘我’的成績而與‘他者’分離”,人越自我,越想追求成功來證明自己;越是成功,越提高自己的價值,越自我,很多人都越來越慕強,自我剝削,成為工作狂,他們不是與別人競爭,而是和自己較勁,以為這樣就可以贏得更多人的尊重與愛,結果更容易成為孤島,恰恰形成了“你的優(yōu)秀與我無關”的孤獨的精英世界。
這就容易成為一個“惡性循環(huán)”。人越沉浸在自我中,越難以戀愛,但人又需要自我的價值標識,來讓自己覺得時光沒有荒廢,于是,人轉而逃到工作中去。對愛情越失望,越逃到工作中。越是工作狂,越?jīng)]有時間去談戀愛,感情越空虛,人越抑郁。所以,今天抑郁癥越來越多,”雙相情感障礙癥“越來越多,而大多數(shù)是優(yōu)秀的、成功人士,農(nóng)村老百姓,你很少能找到幾個有抑郁癥的。因為他們沒有沉浸在虛擬世界里,內(nèi)心也不藏事,隨時可以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成功的人就如同莊子在《人間世》篇說的,即使你事情做成了,也有“陰陽之患”。“陰陽之患”是什么?就是陰陽不調(diào)、生病了。在今天看來,一味追求成功的人最后往往生的是心理的病。所以,韓炳哲說,愛欲就是來治抑郁癥的,互相真心奔赴的愛情,都肯為對方做點什么的滋養(yǎng)式的愛情會讓你不再孤獨、不再抑郁,它調(diào)動了你生命的鮮活感、新鮮感,富有生機,具有創(chuàng)造力,感到生之欲念的強大,就是可想活了,恨不得每一天都當生命的最后一天活。
韓炳哲說:“沒有愛欲,思考就喪失了活力。”抑郁癥一定是在愛上出了問題,要么是自己沒有愛的能力,要么是自己有愛的能力,但是不被愛。無論如何,美好的愛能帶來滋養(yǎng)與快樂,是很治愈的。一個被愛滋養(yǎng)的人,是不太可能成為一個抑郁癥患者的,除非是家族遺傳。韓炳哲援引馬爾西里奧·費奇諾的話:“我愛你,而你也愛我,我在你中找到我。”這種彼此找到就是彼此溫暖,你就不再是連接著全世界的孤島,而是通達了另一個人靈魂深處的共舞者。韓炳哲在“徒勞的生命”這一節(jié)則換了一個角度,從消費主義的角度來分析愛情的危機問題。他說:
愛情也被馴化成一種消費模式,不存在風險,不考量膽識,杜絕瘋癲和狂迷,避免產(chǎn)生任何消極和被否定的感覺。舒適的感覺和無須承擔任何不良后果的刺激取代了痛苦和激情。……消極面的缺失導致了當今愛情的枯萎,成了可消費、可計算的享樂主義的對象。
愛情變成了一種消費,一種朋友圈應景的展示,比如情人節(jié),需要展示自己是有戀人的,似乎戀人的意義僅限于此。別人有,你也得有。過了情人節(jié),情侶連展示的欲望都沒有了,各過各的。所以,愛情必須超越消費主義的短暫性,它讓人與人之間建立了深度的心靈鏈接,無話不談,沒有什么不能交流,沒有什么不能理解,沒有什么不能包容,正因為相互真正的理解,所以不會走向內(nèi)耗,彼此自由,又緊密相連,這才是好的親密關系,是每個人都需要的親密關系,也只有這樣的關系能夠長久。它首先是精神的、靈魂的、情感的,其次才是身體的。韓炳哲援引巴迪歐的話說:
愛情能夠證明,生命的時間存在永恒,它的本質是忠誠,即我對你言而有信。這也是幸福的根基!是的,愛情帶來的幸福是時間可以永恒的最好證明。
即使青春逝去,生命衰老,離世前的最后時光,彼此也知道這愛是永恒存在的,以看不見的形式留在了這個宇宙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