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驚聞振寧兄駕鶴西去,我手中的筆久久懸停,難以落下。記憶如潮水般涌來,從燕園的“科學與文學對話”到家常的家宴小聚,那些關于藝術與科學、理想與人生的交談,如今想來,每一句都是珍貴的箴言。振寧兄的離去不僅是物理學界的損失,更是整個文化界的遺憾——振寧是科學的巨擘,也是藝術的知音,是我相交多年的摯友,更是一位值得世人永遠敬仰的智者。
2013年北京大學那場“科學與文學的對話”,至今仍歷歷在目。我主持這場對話時,看著振寧兄與莫言先生縱論科學與文學的異同,心中滿是感慨。振寧兄說,“科學的美在于邏輯的嚴謹與對稱,文學的美在于情感的豐沛與想象”,振寧先生對藝術的理解如此深刻,讓我這個以畫為生的人都為之動容。先生眼中的科學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充滿詩意的宇宙語言;振寧眼中的藝術也不是虛無的浪漫,而是蘊含理性的生命表達。
![]()
那次對話,我們從量子力學的“對稱性”聊到中國傳統繪畫的“氣韻生動”,從諾貝爾獎的探索精神聊到文學創作的人文關懷。振寧兄的思維如手術刀般精準,卻又飽含著對人文藝術的溫情。先生曾笑著對我說:“范曾兄,你的畫里有物理的結構美,我的方程里也有藝術的韻律感。”這種跨界的共鳴,是兩個靈魂在科學與藝術的交界地帶的深情握手,至今想來,仍覺溫暖而震撼。
后來的家宴小聚,少了公眾場合的莊重,多了私人交往的溫度。101歲的振寧兄頭發斑白,老年斑明顯,卻依舊精神矍鑠。翁帆女士貼身陪伴,那份細致與體貼,是歲月沉淀下的相濡以沫。我看著他們想起振寧兄常說的“幸福圓滿的一生,無怨無悔”,心中明白這份陪伴是振寧兄晚年最溫暖的底色。
![]()
席間,我們談天說地,從過去的求學經歷聊到對當下青年的期許。振寧兄雖已百歲高齡,對科學前沿的動態仍了如指掌,對國家教育的發展也常有獨到見解。先生不止一次地強調“年輕人要既有科學的理性,又有藝術的感性,這樣才能走得遠、走得穩”。先生的話語,樸素卻充滿力量,一如他的為人嚴謹中透著真誠,智慧里藏著熱忱。
振寧兄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理想奉獻”的一生。先生在物理學領域的成就光耀史冊,對祖國的赤子之心令人動容,振寧兄對藝術的跨界思考更是拓寬了人類對文明的認知。我曾為先生作畫,試圖用線條與色彩捕捉振寧精神的神韻;振寧也常對我的作品提出見解,從科學的角度解讀藝術的構圖與意境。這種交流是兩種文明形態的碰撞,也是兩位老者對真理與美的共同追尋。
![]()
如今,振寧兄已化作星河里的一顆,我卻總覺得大兄從未離開,就像《小王子》里說的,當我們仰望星空時,振寧兄會在某一顆星星上對著我們微笑。先生留下的不僅是那些改變世界的科學理論,更是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將在科學與藝術的長河中永遠流淌,激勵著后來者在各自的領域里勇攀高峰。
振寧兄曾說“我的一生是深深感恩的一生”,而我也感恩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與振寧先生相遇、相知。大兄是科學的星辰,也是藝術的知音,更是我心中永遠的摯友。如今振寧兄雖已魂寄星河,但我們的友誼、我們對科學與藝術的共同追求,將永遠定格在時光的畫卷里。
![]()
愿振寧先生在另一個世界,仍能沐光而行,繼續探索宇宙的奧秘;愿我們的友誼,如大兄熱愛的物理定律般,永恒而純粹。振寧兄,一路走好,我們會帶著你的期許,繼續在科學與藝術的道路上前行,讓大兄的精神在這片土地上永遠閃耀。
來自《范曾詩文書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